






摘要 近年來雙碳已成為重要的探討話題,在公路選線中應充分考慮綠色、環保、低碳的經濟發展模式,但山區公路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影響給選線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和挑戰。文章采用邏輯框架法,從路線長度、建設條件、地質條件、線形指標、工程規模、規劃符合性、路網功能、運營費用、地方政府意見、安全風險、工程投資等方面構建了評價體系,并以某中山地貌區沿溪線國道為例,通過評價體系展示了選線實例,為類似的中山地貌區沿溪線公路項目的選線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 雙碳;中山地貌;沿溪線公路;選線
中圖分類號 U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2-0038-03
0 引言
關于雙碳理念,我國的公路發展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綠色、生態的建設模式,從早期提出的“安全、環保、舒適、和諧”建設方針和“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思想,以及“最大限度地保護、最小程度地影響、最大程度地恢復”等設計原則,到綠色循環低碳公路,再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四大戰略決策,不斷進行深化和發展,最后凝聚和提煉為綠色的公路建設理念。建設一條集“生態引領、低碳集約、景觀融入、智慧創新、服務共享”于一體的公路,已成為當代主題。針對雙碳理念的應用,需構建公路選線的評價體系,并通過不同層次不同指標的比選對方案優劣進行評價,從而得到最優解。
1 路線比選
1.1 方案評價體系
方案的比選結果與比選項目息息相關,采用邏輯框架法,兼顧數據獲取的便捷性與可靠性,按照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進行評價體系的構建。該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執行“安全暢通、環保和諧、經濟節約、便捷舒適”的公路建設理念,貫徹防災抗災、運營安全、全壽命整體安全的安全暢通理念,貫徹保護自然、和諧社會、與環境整體協調的環保和諧理念[1],堅持“不破壞就是最大保護”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節省投資、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經濟節約理念,貫徹出行便捷、行車舒適、服務于公眾出行的便捷舒適理念等,并以此為角度構建評價體系[2]。采用邏輯框架法建立的基于雙碳理念的中山地貌區沿溪線公路選線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
注:由于公路項目面臨的需求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較大差異,該項目對指標層各權重均定義為相等。
1.2 方案比選過程
(1)沿溪線左右岸的情形比選
對于沿溪線公路路線的布設,常常面臨左右岸選擇的難題,如果僅僅通過地質或拆遷方面進行單一論述則是片面的,因此該文通過實例進行綜合比選的論述,K線從左岸通過,而A線從右岸通過,采用邏輯框架法進行比選。K線、A線的方案比選平面圖如圖2所示,K線、A線的經濟技術比較表如表1所示。
經濟技術評價等級的比選結果分布如圖3所示:
從指標層來看,K線在拆遷安置、施工保通、里程長度、建設條件工程規模、政府意見、邊坡處治、河道影響方面更優,而A線占地面積更優;從準則層來看,在社會、經濟、規劃、生態方面K線占優,因此推薦K線方案。
(2)沿溪城鎮選線臨坡側與臨河側的情形比選
在確定了路線走廊帶在河的另一側后,當途徑城鎮或聚集區時,沿溪線的布設往往需要實現城市過境的功能,此時需要選擇臨河側或臨坡側,因此該文通過實例進行綜合比選論述,K線從臨坡側通過,而B線從臨河側通過,采用邏輯框架法進行比選。K線、B線的方案比選平面圖如圖4所示,K線、B線的經濟技術比較表如表2所示。
經濟技術評價等級的比選結果分布如圖5所示:
從指標層來看,K線的拆遷安置、施工保通、政府意見、路網功能較優,而B線的建設條件、邊坡處治較優;從準則層來看,在社會、規劃方面K線占優,生態方面B線占優,而經濟方面兩者相當,因此推薦K線方案。
2 結束語
中山地貌區沿溪線公路選線的中山地區沿溪線布設空間十分有限,該文介紹了兩種主要的情形,包括左右岸走廊帶的選擇,以及城鎮區域靠岸側與靠坡側走廊帶的選取,并且從社會、經濟、生態、規劃等四個層面出發,對15個指標進行比選與評價,從而得出選線的指導性意見,確保方案可以盡可能地達到生態引領、低碳集約、景觀融入、智慧創新、服務共享的這一建設理念,從而貫徹雙碳理念,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王月祥,任宇.碳減排與大氣環境治理的協同策略[J].節能環保, 2024(1):43-45.
[2]華開成,王趙明.低碳理念下復雜地質公路選線生態評價方法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 2024(1):19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