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背景下,文章以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城市軌道交通安檢實務”為例,通過對接“崗課賽證”重構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創新七步教學流程、構建多元多維個體增值教學評價等方法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實踐效果證實,學生課程參與度顯著提高,課程教學目標有效達成,教學成果顯著。
關鍵詞 教學能力大賽;課程改革;安檢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2-0177-03
0 引言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由教育部主辦,歷時12年,從聚焦信息化到關注綜合教學能力發展[1],是全國職業院校教學類比賽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2],旨在推動廣大職業院校探索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持續深化“三教改革”(教師、教材、教法)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促進能說、會做、善導的“雙師型”教師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該文以“城市軌道交通安檢實務”課程為例,分別從整體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學生學習效果、反思改進措施等四個部分,分享基于教學能力大賽的課程改革與實踐經驗。該課程主要培養掌握安檢設備使用、崗位規范操作、具備突發事件應變處理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人才。教學實施秉承地鐵人文服務理念,從城市軌道交通安檢員的核心能力出發,校企共同開發學習任務,引入地鐵運營企業新理念、新規范、新標準,采用“三階七步四融合”組織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崗位操作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
1 整體教學設計
1.1 重構內容難度“階梯式”,崗位情景模塊化內容
“城市軌道交通安檢實務”課程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與管理專業的專業技能課,共72學時。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應全國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賽項,對接國家技能鑒定《安全檢查員(中級工)》標準,把地鐵運營企業典型工作項目作為教學項目,將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形成“兩轉換、兩對接”課程內容優化的重構思路,將課程劃分為辨別、操作、訓練、處置等四個單一工作任務和一個綜合實訓模塊。“四單一綜”的模塊設置由單一到綜合、由易到難的遞進關系,符合中職學生的學習規律。
該作品選自核心模塊四“安檢操作規范”,基于工作過程設計了四個情景任務:大客流中沖闖乘客的處理、疑似爆炸品的處置、無人認領箱包的檢查、特殊乘客的人文關懷,共16個學時。
1.2 依托“一平三端”數據精準分析學情
教學對象為2022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班學生,共20人;授課時間為二年級第二學期。依托“學習通”教學平臺,收集學生學習端、智慧教師端和實訓設備端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記錄等數據進行學情分析:
(1)知識與技能基礎。課前作業成績平均分為78.62分,其中90分及以上1人、80~89分8人,優秀率占比45%,說明經過前置課程和模塊學習,學生掌握了危險品、違禁品和限帶品的特征及區別,但仍存在上崗操作不夠規范、知識點錯誤等問題。
(2)認知與實踐能力。崗位綜合能力分析顯示:B類學生與A類學生差距較大,如“邊看邊學操作技術”方面,A類為93分,而B類學生只有70分;“熱情周到,妥善處置”特情方面,A、B類分別是81分和51分。整體分析來看,全班欠缺特殊情況處置的“靈活應變能力”。
(3)學習習慣與特點。問卷調研表明,學生對真實案例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微課、教師示范、動畫、游戲等多樣化的學習手段。其中,喜歡小組探究學習(91%),喜歡動手操作(87%),喜歡微課視頻教學(96%),喜歡虛擬仿真的教學資源(94%);不喜歡理論知識學習和考試(17%和34%),不夠重視職業素養和崗位規范性(56%和45%)。
(4)職業素養。根據職業素養調查,100%學生職業認同感高,具有較好的職業行為,但是全班職業習慣(A類為77分和B類為62分)和職業理念得分較低(A類為65分和B類為51分),應加強團隊協作和人文服務意識培養。
1.3 確立“知技術、會操作、能上崗”核心能力目標
根據人培方案、課程標準、職業資格和崗位工作標準,結合學情分析及學習內容解析,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養目標三個方面形成“知技術、會操作、能上崗”的職業能力知識結構和能力體系,明確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各崗位聯動作業,完成各個崗位的工作任務;教學難點是正確規范處理崗位特殊情況。教師通過“翻轉課堂”、推送“微課視頻”、組織學生“模擬操作”等教學方式,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訓練”“崗位聯動”等學習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
1.4 構建“三階七步四融合”混合式教學策略
該課程使用校企合作特色的電子教學資源庫、工學結合的實訓硬件設備和信息化教學資源,著力打造“數字賦能+現場實訓+線上線下混合”三級聯動教學資源。教學場地主要有軌道交通綜合實訓室、車站場景實訓室、一體化智慧教室等模擬工作環境。該任務以企業真實工作情景進行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工學結合為模式”的教育理念,采用“三階七步四融合”混合式教學策略,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法、情景式教學法、頭腦風暴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主體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企業專家評價和學習通平臺評價等。
1.5 實行“認知-行為-習慣-理念”遞進式價值觀塑造過程
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課程特點,切入“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思政主線。每個崗位對應“一心一意”,如引導員是安檢工作第一關“形象崗”,職業素養為“真心服務、文明微笑”。安檢的四個崗位教學,始終貫穿職業“認知-行為-習慣-理念”遞進式的價值觀塑造,踐行德技并修,潤物細無聲。
1.6 實行基于個體增值的“多元多維全過程”評價方式
該課題采用“多元多維全過程”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分為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企業導師評價和學習通評價;評價維度分為知識理解、工作過程、技能掌握、能力拓展等四個方面。對教學環節的全要素進行評價,關注延伸至課前課后的全過程;使用評價表格有《學生學習過程自評表》《學習過程教師評價表》《操作技能考核評分記錄表》。該評價體系簡單易操作,既關注班級整體學習目標的達成,又探索個體增值的評價,幫助學生分析差異情況,進行個性化、持續化的糾偏改進,具體如表1所示:
2 教學實施過程
實行“雙導師、三階段、四融合、七環節”的教學實施過程。校內“雙師型”教師主導理實一體化教學,企業導師進行結果性技能考核的評價和指導。課堂教學按照工作流程組織實施,選取引導員、值機員、安全員、手檢員四個崗位的典型情景任務,采用“線上預習—情境導入—自主導學—模擬訓練—成果PK—總結評價—課后拓展”的七環節教學流程,覆蓋課前、課后、課中三個學習階段,高效開展師生雙邊教學活動。采用頭腦風暴法、模擬訓練法、角色扮演法等學習方式,并靈活穿插“找茬”“游戲”和“小組競賽”課堂活動以突破教學難點,最后以職業資格評分標準作為成果評價指標,實現“教、學、做、賽、評”的五位一體,學生最終實現知識遷移及“行動能力”的個性增值。
下面以項目四“手檢員操作規范”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2.1 課前預習
通過超星、UMU學習平臺推送教學資源,發布學習任務;學生自主探究,完成課前作業。分析學情,調整教學策略。
2.2 課中探學
情景任務驅動明確學習任務,事件還原剖析手工人身安全檢查方案,小組討論匯報執行程序方案,闖過理論關和流程關。師生同臺教具演示掌握技術要點,虛擬仿真深化金屬探測儀的使用技術,做足上崗模擬的實操準備,突出教學重點。在地鐵安檢實訓室,對照“1+X”考證標準,個人輪流模擬操作和組內互評進行共同提高,闖過技能關;對標技能大賽標準,學習成果小組展示PK,生生互評,闖過競賽關,突破教學難點。全程利用地鐵安檢實訓室、手持金屬探測儀等實物教具,微課視頻、VR資源等數字化資源,以“理實一體、虛實結合”強化知識和技能體系,實現學習階段性輸出成果的可評可測、思政元素融入的絲絲入扣。
2.3 課后拓展
課后作業溫故知新,課外拓展任務個體增值,鼓勵學生參加競賽和“1+X”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志愿者等拓展活動,以賽促學。
3 學生學習效果
3.1 實施崗位情景任務,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學生根據企業導師的要求,完成了引導員、值機員、安全員和手檢員的崗位操作任務,展現了對安檢從“了解—熟悉—掌握”的認知演變和能力遷移,在規范性、精準性和職業素養等方面明顯進步,實現“認知、習慣、理念”的職業素養培養目標。
3.2 崗位聯動綜合實訓,合作企業滿意度高
按照安檢工作流程,開展崗位聯動綜合實訓,明確每個崗位的職責和操作規范,提高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一人多崗、一人多技”的工作能力,校企合作企業滿意度非常高。從課前與課后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的評價數據分析結果來看,A類學生優者更優,B類學生迎頭趕上,各項指標提高很快。
3.3 強化“四心四意”服務,職業素養進階高
該課題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等三個層面開展教學活動,將課程思政主線具化為“四心四意”,融入文明引導、精準判別違禁品、開箱包檢查和人身檢查等技能點。學生在任務實施中通過“聯動PK”、特情處理、“7S管理”、“互幫互進”等活動,促進“認知—行為—習慣—理念”素養的職業化塑造與進階。
4 反思與改進措施
4.1 特色與創新
4.1.1 開發了校企“共建共享”電子教學資源庫
項目引領校企合作開發活頁式校本教材,手機、平板電腦“掃一掃,碼上行”,隨時隨地實現教學;配套的信息化資源有企業真實情景案例庫、崗位操作技術示范視頻、微課、課前課后作業、職業資格考試題庫等;把操作技術要點編成“口訣”,做到事半功倍記得牢;建立了基于“崗課賽證”的多元多維全過程評價體系,開展崗位真實體驗教學。
4.1.2 形成了“情景式任務貫穿、七步環節相扣”教學模式
該課題以安檢流程為載體,以任務驅動教學法和情景式教學法為基礎,創設“大客流中沖闖乘客的處理”“發現疑似爆炸品”“無人認領開箱包”“特殊乘客人文關懷”等四個工作情景,設計“線上預習—情境導入—自主導學—模擬訓練—成果PK—總結評價—課后拓展”的七步環節教學流程,形成了“情景式任務貫穿、七步環節相扣”的教學模式,為理實一體課程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4.1.3 探索了以勝任力為導向的“崗位聯動”實訓模式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探索了“崗位聯動”的綜合實訓模式。通過引導員、值機員、安全員和手檢員四個崗位的聯動全真體驗,鍛煉綜合應用能力,塑造出學生“一人多崗、一崗多責、協同作業”的職業技能,提升實訓效率。
4.2 不足與改進方向
(1)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持續更新電子教學資源庫。當前城市軌道交通安檢越來越智慧化,教學中需要攜手企業進一步修改活頁式教材、優化工作案例,保證教學與崗位的學用一體。
(2)進一步關注學生縱向成長,持續開展個體增值評價。根據A、B類學生個性差異調整教學目標,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個性增值。
5 結束語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通過提供一個高標準競技平臺,顯著推動了信息技術與職業院校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在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的指引下,重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變革教學方式,構建多元多維全過程評價體系。通過實施,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顯著提升,教學成效明顯。教學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該課程將繼續立足教學實踐,開拓創新,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曾天山,陳永,房風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歷程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22(11):17-22.
[2]劉偉偉.教學能力大賽對高職院校教師綜合能力提升的作用[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3):1-3+124.
[3]和玉丹,王開明,楊彧.教學能力大賽背景下的課程改革與實踐——以獲獎作品《配合飼料的生產與質量控制》為例[J].河南教育(職成教), 2020(Z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