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當市政道路的填土較高時,應多設置擋土墻以收縮坡腳。為了保證擋土墻的安全,文章首先分析了擋土墻的作用組合和設計方法;然后,從基礎埋置、地基處理、土壓力計算、穩定性驗算(抗傾覆和抗滑移)、沉降縫、伸縮縫、排水構造等方面闡述了擋土墻的設計要點;最后,以陜西省某市政道路的衡重式擋土墻為例,開展了案例分析,研究成果可為類似項目的擋土墻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 擋土墻;土壓力;作用組合;構造設計;地基基礎;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 U41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2-0081-03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市政道路的建設里程逐年增加。在填土較高的路段,路基直接放坡占地面積大,對周邊影響較大,容易引起居民的投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設置擋土墻。然而,很多設計人員在布置擋土墻時,盲目參考圖集,對設計原理理解不清,且不重視擋土墻的穩定性驗算,使得擋土墻在運營期間出現傾覆或滑移,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進一步研究市政道路高邊坡的擋土墻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1 擋土墻作用組合和設計方法
1.1 作用組合
當遇到用地、拆遷限制或文物保護等時,市政道路中的高填方邊坡需設置支擋結構收縮坡腳,比如重力式擋土墻、扶壁式擋土墻、懸臂式擋土墻、樁板墻等。擋土墻設計時需考慮永久作用、可變作用(基本可變作用、其他可變作用、施工荷載)、偶然作用。對于一般地區,只需考慮永久作用和基本可變作用即可,而對于浸水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 g的地區、存在凍脹力地區等,還應考慮其他可變作用和偶然作用,具體作用組合可參考表1所示[1]:
1.2 設計方法
根據《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 194—2013)(以下簡稱《規范》),擋土墻設計可采用極限狀態下的分項系數法,見式(1):
式中,S——作用效應的組合設計值(kN);R(·)——支擋結構的抗力函數(kN);Rk——抗力材料的強度標準值(kPa);γf——分項系數;αd——結構構件幾何參數的設計值;γ0——結構重要性系數,與支擋結構的安全等級有關,當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級、三級時,重要性系數最小值分別取1.1、1.0、1.0。
2 擋土墻結構設計要點
2.1 基礎與地基設計
(1)基礎設計
擋土墻應優先采用明挖擴大。當基底位于坡度>5.0%的縱向斜坡時,基底應開挖成臺階,且臺階高度≥0.5 m,臺階寬≥1.0 m;當基底位于橫向斜坡時,應結合地層類型確定最小埋入深度和距地表的水平距離,具體可參考表2所示:
此外,在確定基礎埋深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風化層較薄的硬質巖石地基上,擋土墻基底應置于風化層以下[2]。(2)在凍土地區或季節性凍土地區,應根據凍結深度確定擋土墻的基礎埋深;當凍結深度≤1.0 m時,基礎埋入深度不小于1.0 m,且基底應在凍結線以下0.25 m;當凍結深度>1.0 m時,基礎埋入深度不小于1.25 m,并將凍結線以下0.25 m范圍內的地基土換填成弱凍脹材料。(3)當擋土墻受水流沖刷時,基底應在局部沖刷線以下至少1.0 m。
(2)地基設計
一般情況下,擋土墻高度越大,其基底壓力越大,地基承載力要求越高。由《規范》可知,擋土墻基底最大壓應力Pmax應滿足式(2)和式(3):
式中,fa——地基承載力修正值(kPa);k——提高系數,組合Ⅰ、組合Ⅱ、組合Ⅲ對應的提高系數分別為1.0、1.0、1.25;f0——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k1、k2——寬度和深度的修正系數;B——基礎底面寬度(m);h——基礎埋深(m);γ1、γ2——基底下和基底上的土體天然重度(kN/m3)。
如果不滿足上述要求,需對擋土墻基底以下地基土進行處理。目前,常用的處理方法為換填法,即將地基土開挖,回填強度高、承載力好的碎石、砂礫等材料,并分層填筑、分層壓實。如果換填深度3.0 m,而地基土承載力仍小于Pmax,可采用復合地基方案,比如水泥攪拌樁、CFG樁、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等。
2.2 擋土墻土壓力和穩定性計算
(1)側向土壓力計算
在擋土墻設計時,一般應考慮被動土壓力和主動土壓力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被動土壓力可作為擋土墻的安全儲備,不予考慮。只有當擋土墻基礎埋置較深且地層穩定、不受水流沖刷時,擋土墻穩定性驗算才考慮被動土壓力[3]。
基于平面滑裂面的假定(如圖1所示),擋土墻主動土壓力可按式(4)進行計算。主動土壓力計算的關鍵是確定Ka,但《規范》中給出的計算公式極其復雜,手動計算容易出現錯誤。如條件允許,可借助專門的計算小程序。同時,對于車輛荷載、行人等引起的側向壓力,也應考慮進去,可將其換算為等價的均勻土層厚度。
式中,Ea——主動土壓力合力(kN/m);r——墻背填料重度(kN/m3);H——擋土墻高度(m);Ka——主動土壓力系數。
(2)穩定性計算
在擋土墻的截面尺寸、作用組合等確定后,應對擋土墻的抗滑動穩定性和抗傾覆穩定性開展驗算,穩定系數應滿足表3所示的相關要求。如果驗算結果不滿足《規范》,可調整擋土墻斷面尺寸或采取改善措施。如需提高抗滑動穩定性,可在擋土墻基底做逆坡、增加凸榫或換填摩擦系數更大的地基土;如需提高抗傾覆穩定性,可采取降低擋土墻墻背坡度、在墻背設置衡重臺、增大擋土墻的前襟邊等措施[4]。
2.3 擋土墻其他構造
(1)變形縫
在擋土墻結構中,變形縫有沉降縫和伸縮縫兩類,如果不設置或設置不合理,容易使擋土墻因變形過大而失效。
沉降縫:在擋土墻高度變化、地基土性能變化等位置,地基土的受力不均勻。此時,需在擋土墻墻身設置沉降縫,以減小地基不均勻沉降對擋土墻變形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沉降縫從墻頂貫穿擋土墻斷面,并用瀝青麻絲、橡膠條等材料填塞縫隙,但沒有必要沿著整個擋土墻斷面填塞。如果擋土墻不受水流沖刷,只需在沉降縫的兩側填塞10~15 cm,中間部分可填塞黏土。如果擋土墻墻前持續流水,需利用塑料止水帶、橡膠止水帶等材料封閉沉降縫。
伸縮縫:大多數市政道路擋土墻都用混凝土澆筑而成,具有明顯的“熱脹冷縮”特性。在道路運營期間,擋土墻會因氣候冷熱變化而膨脹或收縮,從而使墻體出現溫度裂縫(呈水平或傾斜),甚至導致擋土墻破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在擋土墻設置伸縮縫。伸縮縫也需用瀝青麻絲、橡膠條等材料填塞,填塞方法與沉降縫相同。
(2)排水和防水構造
如果擋土墻墻背的填土有水,會對墻背產生額外的側向壓力,降低擋土墻穩定性。因此,可在墻身設置排水孔,排除墻后積水。排水孔孔徑一般取5~10 cm,并向外設置5%左右的坡度。墻身排水孔可設置2~3排,呈梅花形布置。最低一排的排水孔應高于地面或墻前水位,且宜設置黏土隔水層,防止墻后水分下滲。
此外,每排排水孔還應設置碎石反濾層,以免水流沖刷的泥土堵塞排水孔。反濾層可由3~4層碎石組成,且碎石粒徑自孔口向外逐漸減小。如條件允許,可用土工布代替碎石反濾層[5-6]。
3 擋土墻結構設計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況
研究對象為陜西省某市政道路,其設計速度為50 km/h,全長2.45 km,道路紅線寬度為26~34 m,路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使用年限為15年。以K2+200~K2+350段道路為例,其路基填土較高,最大填高為12.5 m,最小填高為10.2 m,平均填高約10.8 m。道路南側為村莊,如直接放坡,征地拆遷較大,工程投資相應提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擬采用“衡重式路肩墻”進行收坡,以減小道路建設產生的不利影響。
經勘察,擋土墻下方的地基土以粉質填土為主,呈褐黃色,可塑~硬塑狀,黏性較好,含少量砂礫,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約150 kPa,抗震設防烈度為Ⅶ度。粉質黏土摩擦系數取0.5,與擋土墻基底的摩擦系數取0.4。同時,地下水埋藏較深,毛細水上升對擋土墻基本無影響,可不考慮地下水位線。
3.2 擋土墻設計方案
擋土墻布置采用緯地擋墻軟件,基礎最小埋置深度控制在1.5 m,沉降縫和伸縮縫合并設置,設置間距取10 m,用瀝青麻絲在縫兩側填塞15 cm。同時,擋土墻墻身排水孔采用耐久性好、價格便宜的φ7.5PVC管,孔徑取5 cm,共設置2排,梅花形布置,排水孔豎向間距取3.0 m,最低一排的排水孔距地面1.0 m。由于擋墻高度較高,地基承載力不足,擬將擋土墻基底以下2 m的粉質黏土開挖,回填碎石壓實,提高地基承載力,具體處理方案如圖2所示:
3.3 擋土墻驗算結果
利用理正巖土軟件計算擋墻在不同作用組合下的穩定性,計算步驟如下:選擇工作路徑—選擇行業和擋土墻形式—增加計算項目—輸入擋墻尺寸、地基土物理力學參數、荷載等參數—開始計算。以高度8.0 m的衡重式擋土墻為例(頂寬2.75 m、底寬3.0 m、墻趾高1.0 m、墻趾寬0.3 m),其穩定性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
經計算,該擋土墻在作用組合Ⅰ、Ⅱ、Ⅲ下的抗傾覆穩定系數和抗滑移穩定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說明擋土墻的設計方案可行。
4 結論
該文主要分析了擋土墻的設計方法、結構設計要點、穩定性驗算方法等,并以陜西省某市政道路的衡重式擋土墻為例開展分析,得到了以下幾個結論:
(1)擋土墻設計是基于極限狀態下的分項系數法,并結合實際情況考慮永久作用、可變作用、偶然作用等。
(2)擋土墻埋深不宜過小,且基底最大壓應力應大于地基土承載力。如不滿足要求,需采用換填法或復合地基處理。
(3)為了防止擋土墻變形異常,可間隔20 m合并設置沉降縫和伸縮縫。當墻后有水時,可布置PVC管(梅花形布置)進行排水。
(4)擋土墻布置完成后,需計算抗滑動穩定性和抗傾覆穩定性。如計算結果不滿足《規范》要求,可調整擋墻斷面或埋置條件。
參考文獻
[1]馬悅,何璐,李雪,等.紅黏土地質條件下道路工程及其擋土墻設計[J].四川水泥, 2024(6):195-197.
[2]劉盼盼.公路工程中擋土墻的設計及穩定性分析[J].全面腐蝕控制, 2024(4):36-38.
[3]李巖.沿河國道擋土墻的優化設計及穩定性分析[J].交通世界, 2024(10):31-33.
[4]沈寧,陳宏鵬,宗亮,等.基于極限平衡法的擋土墻設計理論[J].科技通報, 2024(3):109-114+122.
[5]杜承志.高速公路路基擋土墻防護設計與施工方法分析[J].運輸經理世界, 2023(35):19-21.
[6]楊蕓,蔣良濰,羅強,等.地基條件對仰斜式擋墻地震響應影響及墻高限值研究[J].地震工程學報, 2023(6): 1386-1396+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