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比較橫斷疝囊與完全剝離疝囊用于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佛岡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疝囊處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50例,術中行完全剝離疝囊)和觀察組(50例,術中行橫斷疝囊)。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疝囊處理過程、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天數均縮短,同時術中的出血量也更少(均Plt;0.05)。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術后12、48 h的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Plt;0.05)。結論 相比完全剝離疝囊,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術中采取橫斷疝囊有利于改善手術相關指標,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腹股溝疝;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橫斷疝囊;完全剝離疝囊;疼痛;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5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5.0026.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5.009
腹股溝疝的常見類型為腹股溝斜疝,是因腹壁薄弱,腹內壓增高,腹腔內器官從腹股溝區域突出所致,早期臨床癥狀為下腹部下墜感,若不及時治療,疝囊可能增大并損傷腹壁,病情若進展至絞窄性疝,可導致腸梗阻、腸壞死,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對于腹股溝疝的治療,早期診斷和及時手術干預至關重要。臨床治療腹股溝疝通常采取外科手術,但傳統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較慢[2]。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通過小切口進入腹腔,使用補片材料進行修補,具有手術視野開闊、創傷小、術后疼痛輕和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可有效彌補傳統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的不足[3]。相關研究顯示,疝修補術的關鍵步驟是處理疝囊,包括橫斷和剝離疝囊,其中橫斷疝囊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但可能會增加術后復發風險[4]。而完全剝離疝囊雖然能減少復發情況,但手術過程更復雜,耗時更長,且可能增加術后血清腫等并發癥發生率[5]。目前,臨床關于哪種處理方式的效果更好仍存在爭議?;诖?,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應用橫斷、完全剝離疝囊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佛岡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疝囊處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患側:左側27例,右側23例;疝類型:斜疝32例,股疝8例,直疝10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6.98±7.56)歲;男性35例,女性15例;BMI 21~25 kg/m2,平均BMI(22.98±1.56)kg/m2。觀察組患者患側:左側28例,右側22例;疝類型:斜疝30例,股疝9例,直疝11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7.11±7.32)歲;男性36例,女性14例;BMI:21~26 kg/m2,平均BMI(23.14±1.29)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6];⑵均為單側發??;⑶斜疝者需滿足合透光試驗陰性;⑷無精神、認知功能障礙,可配合研究進行者。排除標準:⑴合并心、腦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⑵合并凝血、免疫功能異常者;⑶存在腹腔感染者;⑷存在嵌頓疝等其他類型疝者;⑸存在疝修補術史者。本研究經佛岡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7]。常規消毒、鋪巾,輔助患者取腳高頭低位,并實施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隨后,在臍部旁側1.5 cm處作一切口,通過此切口進行穿刺操作,以建立10~13 mmHg(1 mmHg=0.133 kPa)的人工氣腹,置入內窺鏡攝像裝置(奧林巴斯,國械注進20192060469,型號:OTV-S300)為觀察孔,于臍下5 cm、9 cm處各作一個5 mm的操作孔,分別放入套管穿刺器(杭州康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浙械注準20152020374,型號:Ⅳ型),通過腹直肌后鞘前側進入腹膜前間隙,使用鏡推法和食指分離法建立恥骨膀胱、髂窩間隙。游離疝囊,分離精索血管和輸精管或子宮圓韌帶。游離疝囊頸部,并高位結扎。對照組:在斜疝的內環上緣處,切開腹膜,接著沿腹股溝間隙進行游離操作,直至達到內環頭側約6 cm的位置。隨后,將疝囊進行高位游離,并安全地將其還納入至腹腔內;暴露肌恥骨孔,采用15 cm×10 cm的疝修補補片(達沃股份有限公司,巴德子公司,國械注進20173131504,型號:0115321)覆蓋,解除氣腹。觀察組:觀察疝囊情況,剝離內環口附近的精索血管和輸精管或子宮圓韌帶,并向疝囊遠端分離2 cm。清理曠置疝囊內積血、積液,腹腔鏡引導下明確無疝內容物后,使用一次性使用閉合夾(江蘇隆泰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213020550,型號:ML-B)夾閉、結扎疝囊,離斷其遠端;分離疝囊并使其完全腹膜化。
1.3 觀察指標 ⑴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紗布稱重法)、手術、疝囊處理、術后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患者術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腸道功能恢復良好,能夠正常進食,未發生腸梗阻等,且傷口未發生感染、出血等情況,符合出院標準,即可安排出院)。⑵疼痛癥狀。術前、術后12 、48 h使用視覺模擬量表(VAS)[8]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癥狀,VAS疼痛評分總范圍0~10分,0分代表完全無痛感,而10分則代表疼痛極為劇烈。⑶并發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血清腫、暫時性神經感覺異常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疝囊處理過程、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天數均縮短,同時術中的出血量也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術后12、48 h的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腹股溝疝為發生在腹股溝的腹外疝,腹壁薄弱、腹內壓力增高等因素均可能誘發腹股溝疝,患者多出現墜脹感、疼痛等癥狀,若為絞窄性疝,則易發生腸壞死、膿毒癥等情況,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腹股溝斜疝常用術式為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其具有手術視野好、創傷小等優勢,可發現并處理隱匿性疝,加強薄弱腹壁[9]。有研究顯示,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疝囊的處理方法對治療效果及患者預后均具有較大影響[10]。因此,明確各種疝囊處理方法的利弊顯得尤為重要。橫斷疝囊的手術方式通常被應用于疝囊較大或與周圍組織存在較重粘連的復雜情況中,該處理方式的優勢在于通過橫斷疝囊可以顯著縮短手術所需的時間,避免在復雜粘連中仔細分離疝囊的繁瑣步驟。同時,橫斷疝囊還能有效降低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如減少因過度牽拉或損傷周圍組織而引發的疼痛、血腫或感染等問題。相比之下,完全剝離疝囊的手術方式則更適合于疝囊較小且易于分離的情況該方式通過精細的手術操作,將疝囊完整地從周圍組織中剝離出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術后疝復發的可能性。在選擇處理方式時,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疝囊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等因素。目前,臨床關于不同疝囊處理方法效果更好尚未達成統一意見,仍存在較大爭議。因此,本研究觀察橫斷疝囊與完全剝離疝囊用于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長、疝囊處理過程、術后首次下床活動及整體住院時間上均展現出更短的時長,并且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也更少,提示相比完全剝離疝囊,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術中采取橫斷疝囊可改善手術指標。分析原因為,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術中采取完全剝離疝囊處理,需要較多的組織解剖和操作,導致疝囊處理時間延長;同時,該處理方式會損傷精索或子宮附件,造成更嚴重的創傷,進而增加術中出血量,影響其術后恢復,延長術后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而術中橫斷疝囊避免了繁瑣的組織剝離步驟,簡化手術流程,從而縮短手術時間;同時,由于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損傷,特別是避免了精索血管或子宮附件等重要結構的損傷,有效降低術中出血的風險,減少出血量;此外,較小的創傷有助于減輕患者的術后炎癥反應和疼痛程度,為患者的快速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2、48 h的VAS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均更低,提示觀察組方案可減輕術后疼痛癥狀。分析原因為,完全剝離疝囊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更嚴重,會引起更強烈的應激反應,加重術后疼痛,而橫斷疝囊不需剝離組織,可以在較小的切口下進行操作,減少對神經、血管等周圍結構的損傷,從而減輕術后疼痛;橫斷疝囊的修補可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學支持,減少術后張力,從而減輕疼痛;橫斷疝囊所致創傷相對較輕,引起的炎癥反應較少,這可以幫助減輕術后不適感,因此,患者術后疼痛癥狀也相對較輕[11]。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提示橫斷疝囊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為,完全剝離疝囊手術相對更復雜,需要仔細分離疝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粘連,這一過程中可能導致創面滲血、滲液較多。滲血不僅會增加手術難度,還可能引發術后血腫或血清腫的形成。此外,完全剝離疝囊手術創面較大,可損傷患者的神經和血管,這些刺激可能導致神經水腫或繼發神經炎,引起暫時性神經感覺異常。而橫斷疝囊對腹股溝神經的刺激較小,有利于保持腹膜前間隙的完整性,減少手術區域血清腫死腔的形成,并且對局部神經的影響較小,術后血清腫、暫時性神經感覺異常發生率較低。然而,考慮到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等情況,橫斷疝囊的長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長期隨訪驗證,以提高研究結果的科學性與普適性,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相比完全剝離疝囊,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術中采取橫斷疝囊有利于改善手術相關指標,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楊志勇,劉悅,胡碧玲,等.男性原發性腹股溝斜疝患者TAPP術中改良殘端疝囊處理方式的應用效果研究[J].海南醫學, 2023, 34(1): 38-41.
鐘志強,曾繁增,朱薔,等.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疝修補術對腹股溝斜疝老年病人術后應激、免疫功能及近期生活質量的影響[J].安徽醫藥, 2022, 26(12): 2474-2479.
張敏劍,吳永友,鐘豐云,等.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成人單側初發腹股溝疝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 2023, 20(10): 84-87, 99.
黃曉丹,馬冬華,沈雄飛,等.腹腔鏡疝修補術中對單側腹股溝斜疝兩種疝囊處理方法的對比研究[J].重慶醫學, 2020, 49(9): 1438-1441.
錢利強,周荷妹,王剛,等.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陰囊疝的臨床療效[J/CD].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22, 16(1): 90-92.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 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2年版)[J/CD].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3, 7(1): 1-3.
李健文,王明剛,唐健雄,等.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規范化操作指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3, 33(7): 566-570.
孫兵,車曉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葉春,馬銳,王曉歡,等.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應用兩種疝囊處理技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軍醫雜志, 2023, 51(5): 537-538.
江德軍,趙玉軍,曾雪云.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兩種疝囊處理方法應用效果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 2023, 28(7): 534-537.
趙毅,張志宏,王懿.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術中橫斷疝囊和完全剝離疝囊治療腹股溝疝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對比[J].大醫生, 2024, 9(9): 78-80.
作者簡介:楊偉聰,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普外科相關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