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字供給使用表側重對整體經濟中數字經濟部分進行統計,是監測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模、結構及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的重要統計工具。目前,數字供給使用表已納入2025年《國民賬戶體系》修訂議程,國際組織和多國官方統計部門正在對數字供給使用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編制展開積極探索。為此,系統梳理數字經濟增加值、數字經濟相關指數、數字經濟衛星賬戶和數字供給使用表等測算方法;詳細闡釋數字供給使用表整體架構;系統梳理數字供給使用表優先統計指標測算的國際進展,具體包括數字經濟規模測算、電子商務統計測度、數字中介服務統計測度、數據資產統計測度等。在此基礎上,總結數字供給使用表編制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嘗試為數字經濟統計監測提供創新方向,為相關部門制定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提供核算方法參考。
關鍵詞:數字供給使用表;數字經濟衛星賬戶;數字經濟融合測度;國民經濟核算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8482025(01)004416近年來,數字技術推動經濟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企業通過使用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流程并創建新市場;居民使用數字技術,逐漸實現在家中工作和休閑活動;政府部門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有效提升了政府工作效能。數字經濟已被視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世界多個國家發展戰略中占據重要位置。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人工智能安全發展。在統計監測層面,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深化數字經濟理論和實踐研究,完善統計測度和評價體系”。2022年10月,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中明確提出:“完善數字經濟統計監測,積極開展數字經濟統計核算與分析,完善數字經濟統計方法制度,及時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態勢。”
要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完善數字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加快構建能夠反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情況的統計框架。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國民賬戶工作組(ISWGNAHYPERLINK\"https://unstats.un.org/unsd/nationalaccount/iswgna.asp\")①正在進行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國民賬戶體系》(SNA)2025年的修訂工作。關于數字化的修訂在2025年SNA修訂議程中占重要位置,其主要內容包括:受數字化顯著影響的貨物和服務的價格與數量統計;中心框架中“免費”數字產品的處理方式;在SNA衛星賬戶中記錄和測度“免費”產品;通過編制數字供給使用表(Digital"SUTs)提高數字化在經濟統計中的可視性;在國民賬戶中記錄數據;提高人工智能在國民賬戶中的可見性;將云計算、數字中介平臺納入SNA等。
未來,編制Digital"SUTs將成為提高數字經濟統計數據國際可比性的重要渠道。Digital"SUTs能夠對目前SNA生產邊界外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進行反映,特別地,它不受窄口徑或寬口徑數字經濟概念的約束,能夠對整體經濟中的數字經濟部分單獨統計,是監測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模和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情況的理想統計工具。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等國家正在積極編制Digital"SUTs。目前,中國關于Digital"SUTs的研究還比較少,對Digital"SUTs的理論框架進行系統研究、及時梳理各國在編制過程中的研究經驗、總結Digital"SUTs編制面臨的挑戰,對完善中國數字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增強數字經濟統計的前沿性和國際可比性,為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統計數據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1月第47卷第1期張美慧,"許憲春數字供給使用表研究的國際進展、挑戰和建議一、數字經濟統計測度方法研究綜述
數字經濟統計測度問題受到國際組織、官方統計部門、研究機構和學者的重點關注,目前國內外關于數字經濟統計測度方法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見表1。
(一)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
許憲春等[1]認為,數字經濟概念范圍大抵可分為窄口徑和寬口徑兩種類型。窄口徑數字經濟包括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產業、內容與媒體產業和依賴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服務和數據等數字投入的經濟活動;寬口徑數字經濟概念范圍較廣,包括窄口徑數字經濟和通過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服務和數據等數字投入得到顯著增強的經濟活動。
2021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明確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的概念范圍和統計分類,為數字經濟統計核算提供了產業分類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預期性指標提出,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由2020年的7.8%提高到2025年的10%,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就是國家統計局在上述分類標準中界定的。窄口徑數字經濟對應國家統計局界定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寬口徑數字經濟對應國家統計局界定的數字經濟產業,包括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和數字經濟與國民經濟各行業融合部分。
關于窄口徑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Barefoot等[2]遵循“先界定數字經濟范圍,再核算增加值”的思路,對美國數字經濟增加值進行了測算。許憲春等[3]界定數字經濟內涵范圍,劃分數字經濟產業統計分類,假設數字經濟產業中間消耗占數字經濟產業總產出的比重與相應產業中間消耗占總產出的比重相同,借助行業增加值結構系數、數字經濟調整系數和行業增加值率等工具系數,核算了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并將其與美國和澳大利亞測算結果進行比較。
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增加值核算方法是當前面臨的較大挑戰,也是國際上公認的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難點。蔡躍洲等[4]采用增長核算和計量經濟學等方法進行了探索,陳夢根等[5]結合信息經濟理論和增長核算法對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進行了測度。如采用GDP生產核算方法測算數字經濟融合部分增加值,需要獲得各行業總產出和中間消耗中數字經濟部分的詳細數據,這部分數據來源有待進一步完善。
根據對現有研究的梳理,窄口徑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方法相對成熟,核算結果可比性強。寬口徑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由于概念界定、產業分類和測算方法不同,導致現有測算結果存在較大區別,面臨厘清概念范圍、完善測算方法、拓展數據來源等挑戰。
(二)數字經濟相關指數編制
現有研究主要遵循“先構建數字經濟指標體系,再量化計算統計指數”的思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構建了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其中包含了具有國際可比性的38個指標[6]。歐盟于2015年開始編制數字經濟和社會統計合成指數(DESI)。DESI指標體系包括寬帶接入、互聯網應用、數字技術整合與應用、數字化公共服務程度、數字技能人力資本等五個方面,是反映歐盟各成員國數字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統計指數Eurostat."Digital"economy"amp;"society"in"the"EU:"a"browse"through"our"online"world"in"figures[EB/OL].[20231220]."http://ec.europa.eu/eurostat/cache/infographs/ict/index.html.。
近年來,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統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定基指數方法測算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該指數逐年更新,是動態監測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變動情況的重要窗口。國家統計局還編制了信息化發展指數,對中國各省份以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化水平進行綜合評價。財新智庫、新華三集團等研究機構和學者也對數字經濟相關指數和統計指標體系展開了廣泛研究。總體來說,數字經濟指數可以反映不同領域或維度數字經濟發展的相對情況,是數字經濟統計測度的重要研究方法。
(三)數字經濟衛星賬戶構建
數字經濟衛星賬戶(DESA)"2008年SNA第2.166段:衛星賬戶是SNA的組成部分,允許其在輕微程度上改變中心框架的生產邊界和固定資產范圍,以滿足對特別經濟活動統計觀測的需求,通過構建衛星賬戶,能夠將隱藏在SNA中心框架中的內容更加明顯和深入地表達出來。由數字供給表、數字使用表、數字經濟投資矩陣表、數字經濟就業信息表和數字經濟生產信息補充表等表式組成,能夠從生產、消費、投資、就業、超出SNA生產邊界的產品生產信息等方面對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全面統計,并能夠將隱藏在SNA中心框架中的數字經濟部分顯現化處理。近年來,OECD開展了一系列DESA方面的研究,構建了基于數字經濟交易活動的數字經濟概念框架,并對DESA概念架構展開系統研究。向書堅等[78]對中國DESA的框架設計進行了創新研究。DESA框架靈活,能夠將數字經濟產業的就業人數和職業類型指標、企業為獲取個人信息而提供的“免費”數字服務價值、企業當前持有的數據資產價值、消費者使用數字平臺的時間等數字經濟統計指標納入其中,是全面反映數字化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重要核算工具。
(四)數字供給使用表研究
Digital"SUTs是DESA的核心,包括數字供給表和數字使用表,是聯合國統計委員會較早推薦的數字經濟統計核算方法。在Digital"SUTs研究方面,國際上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OECD的研究成果。自2015年起,OECD陸續發布《數字經濟展望》系列出版物[9],為數字經濟統計框架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近年來,OECD提出通過編制Digital"SUTs增強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可視性[10],陸續發布了關于Digital"SUTs概念框架與編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體包括數字經濟交易框架、數字產品清單、數字經濟產業分類等。2020年,OECD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和專家意見,形成了《OECD數字供給使用表指南(討論稿)》[11],2023年發布了《OECD數字供給使用表編制手冊》[12],旨在為Digital"SUTs的編制提供指導。OECD的研究成果將為2025年SNA關于Digital"SUTs的研究提供參考。
荷蘭統計局目前正在根據OECD提出的概念框架開發其第一套Digital"SUTs。荷蘭統計局在編制Digital"SUTs過程中提出需主要關注的問題有:數字經濟產業的數據來源;家庭最終消費產品的“數字訂購”和“非數字訂購”情況;數字產品國際貿易測度;定價云計算服務統計測度問題等。加拿大統計局根據OECD提出的概念框架發布了2017—2019年的Digital"SUTs。日本經濟和社會研究室在2020年發布了日本第一張基于2015年數據的Digital"SUTs,并嘗試測算2018年數據。在測算中,對電子商務比率、電子零售商利潤率和僅提供金融保險服務的數字企業在線支付服務測算方法進行了改進。
(五)方法評述
總體來說,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是目前較常用的數字經濟統計測度方法,該方法對數字經濟概念界定的依賴性強,由于概念界定與核算方法不同,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結果存在差異。數字經濟指數可以反映數字經濟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發展水平和數字經濟發展變化趨勢,能夠從相對水平變化層面觀測數字經濟的發展。DESA能夠從生產、消費、投資、就業等角度全面反映數字經濟發展規模,能夠與現有國民核算框架統計協調,并能夠實現對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單獨分析,是國際上推薦的數字經濟統計測度方法。Digital"SUTs作為DESA的核心,不僅能夠測度數字經濟的發展規模及其對整體經濟的貢獻水平,還能夠對數字經濟與國民經濟各行業的融合情況進行觀測,是反映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情況的有效工具。Digital"SUTs已被納入2025年SNA修訂范圍,是當前國際上數字經濟統計核算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中國關于Digital"SUTs的研究還比較少[13],鮮有學者進行研究。
(六)數字供給使用表的作用和優勢
Digital"SUTs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是測度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模及其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程度。通過Digital"SUTs測度數字經濟產業總產出、中間投入和增加值等指標,進一步用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數字經濟產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程度。二是觀測數字經濟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情況。數字供給表可以反映數字經濟產業生產數字產品和傳統產業通過數字經濟交易活動提供的非數字產品情況。數字使用表反映數字經濟產業和傳統產業消耗的數字產品和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等情況。數字供給表和數字使用表相互連接,從總量和結構上全面、系統地反映數字經濟產業和傳統產業從生產到最終使用過程中的相互聯系。三是對數字貿易活動進行統計。Digital"SUTs能夠對國家間以及國家與地區間數字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情況、通過數字經濟交易(數字訂購、平臺實現、數字傳遞)方式進行的貨物和服務(包括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數據、“免費”數字服務等SNA生產邊界外產品)貿易流動信息進行詳細記錄。四是可以對SNA生產邊界外數字經濟產品進行統計。為了保障對數字經濟運行統計的全面性,Digital"SUTs產品清單中不僅包括SNA生產邊界內的產品,還包括“免費”數字服務等SNA生產邊界外的產品。
OECD重點強調Digital"SUTs在反映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情況方面的優勢。第一,Digital"SUTs能夠將整體經濟中數字經濟的作用顯現出來。供給使用表刻畫了整體經濟發展情況,其中包括數字經濟部分和非數字經濟部分,是編制Digital"SUTs的基礎。通過編制Digital"SUTs,用戶能夠核算數字經濟產業總產出、增加值和雇員報酬等指標,這些指標均是Digital"SUTs中具有代表性、解釋性的統計指標。同時,上述指標與反映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宏觀經濟統計指標具有可比性,例如,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與GDP具有可比性,因此,通過Digital"SUTs能夠將整體經濟中數字經濟的貢獻程度顯現出來。第二,Digital"SUTs框架靈活,具有較強的實踐可操作性。由于數字經濟的概念界定很難達成統一,Digital"SUTs不受限于特定的數字經濟概念范圍,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提供相應的統計值。偏好窄口徑數字經濟范疇的用戶,關注數字賦能行業增加值或ICT產品總產出;支持對數字經濟更廣泛解釋的用戶,可以關注產品數字訂購和數字交付情況,或傳統產業生產過程中消耗ICT產品情況,為觀測數字技術對整體經濟的促進作用提供支撐。
二、數字供給使用表整體架構
(一)數字供給使用表概念框架
世界上多數國家已經在編制供給使用表,它記錄了經濟中所有貨物和服務的生產供應情況以及這些產品如何在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中進行分配,該表是編制Digital"SUTs的起點。Digital"SUTs按照圖1的概念框架[14]分解供給使用表中相關的行和列,使數字經濟活動在供給使用表中更容易識別。不囿于討論窄口徑或寬口徑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數字經濟,Digital"SUTs聚焦測度數字化對全部經濟交易的影響路徑。
1.數字產品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衍生出一系列新產品,部分新數字產品尚未包含在2008年SNA生產邊界內。Digital"SUTs中的數字產品表2中6類數字產品在Digital"SUTs的最左側,因數據和“免費”數字服務還沒有被納入2008年SNA生產邊界內,所以Digital"SUTs中暫無法顯示這類產品的價值。2025年SNA將數據如何在國民賬戶中記錄納入修訂議程,就數據作為生產性資產、數據庫作為知識產權產品子項目等問題形成了“在國民賬戶中反映數據價值”的專題方案。“免費”數字服務在數字經濟的運行中非常普遍,企業向消費者提供“免費”或價格低廉的數字服務,通過收取第三方廣告收入或收集用戶信息獲得盈利。關于“免費”數字服務價值的估算方法,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建議基于企業的廣告收入對其進行推算,許憲春等[15]提出了基于實物轉移的“免費”內容產品統計核算框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ICT貨物、定價數字服務(除云計算和數字中介服務外)、定價數字中介服務、定價云計算服務、數據、“免費”數字服務等。各類數字產品的定義見表2。
當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充分融合,非數字產品在數字經濟的運行中非常重要,為了全面核算數字經濟發展情況,Digital"SUTs也對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情況進行統計。根據OECD的研究,數字經濟中交易的對象包括數字產品和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后者進一步劃分為:住宿服務、餐飲服務、物流服務、旅游代理、旅行社、預訂服務等相關活動、廣告與市場調查服務、教育服務、動畫與影視制作服務、金融與保險服務、博彩服務、零售貿易等"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不限于上述類別,在Digital"SUTs編制的過程中,根據交易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列入Digital"SUTs的最左側。
(三)數字經濟產業分類
Digital"SUTs中包括7類數字經濟產業,需要對符合特征的基層單位從現有的行業分類中進行重新分類。第一類數字經濟產業是數字賦能產業,即ICT產業,該產業是數字經濟運行發展的基礎;其他數字經濟產業包括收費數字中介平臺、數據和廣告驅動數字平臺和電子零售產業,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依賴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產業還包括基于數字中介平臺的產業、僅以數字方式提供數字金融和保險服務產業和其他僅以數字方式運營的產業,見表3。表3數字供給使用表中的數字經濟產業分類
數字經濟產業概念范圍案例數字賦能產業數字賦能產業指從事生產通過電子手段(包括傳輸和顯示)實現信息處理和通信功能產品的企業集合,指ISIC"Rev.4中定義的ICT行業包括: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電信公司,軟件生產者和開發者,計算機制造商,網站開發者;不包括:免費和定價數字媒體提供商,社交媒體提供商,ICT部門中不包含的貨物和服務直接銷售數字平臺和數字中介平臺亞馬遜數字服務,華為,戴爾收費數字
中介平臺促成多個買家和賣家之間直接互動的收費在線運營平臺,平臺不擁有被銷售(中介)貨物和服務的經濟所有權包括:交通預訂門戶網站,住宿預訂門戶網站,促進在線拍賣的平臺且不持有股權的市場;不包括:自產自銷的數字平臺,不向生產者和購買者收取任何貨幣費用的平臺去哪兒網,滴滴,Airbnb(愛彼迎)數據和廣告驅動
數字平臺主要通過銷售數據和廣告位空間獲得收益的在線運營平臺包括:搜索引擎,社交媒體平臺,免費手機應用開發者,免費信息分享平臺;不包括:以貨幣銷售除數據或廣告位空間的貨物和服務企業,付費訂閱服務的供應商,定價手機應用程序和信息共享平臺百度,優酷,臉書(Facebook)基于數字中介
平臺的企業通常通過獨立第三方數字平臺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的企業包括:通過數字平臺提供獨立服務的生產者,通過第三方數字平臺銷售的企業;不包括:主要通過自己的網站或數字平臺銷售的企業共享單車,滴滴司機電子零售產業主要通過數字化方式接受訂單,進行貨物和服務購買和轉售的批發和零售產業包括:接受數字訂單出售自己的庫存的企業,通過數字訂單與生產商和供應商簽訂合同的企業;不包括:沒有購買貨物或服務所有權的企業,對銷售貨物或服務沒有附加價值的企業京東,ISOS公司僅以數字方式
提供金融和
保險服務產業完全以數字方式運營并提供金融和保險服務的企業,不與消費者進行線下互動包括:僅提供在線銀行和在線金融服務的提供商,僅提供在線服務的支付系統提供商;不包括:線下面向消費者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提供商,僅充當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中介平臺螞蟻金服,paypal其他僅以數字
方式運營的產業僅以數字方式運營,生產服務并銷售的企業包括:定價數字媒體提供商,基于訂閱的數字服務提供商;不包括:不以數字方式交付貨物或服務的企業網飛(Netflix),網易云音樂(四)數字經濟交易類型
1.數字訂購
訂購方式在Digital"SUTs中用產品的細分行表示,交易可以是數字訂購的,也可以是非數字訂購的。如果是數字訂購,則進一步細分為直接從交易對手訂購、通過常住數字中介平臺訂購,或是通過非常住中介平臺訂購。
數字訂購交易指電子商務OECD指出,電子商務交易是指基于計算機網絡,通過專門為接收或下訂單而設計的途徑買賣貨物和服務。貨物和服務是通過數字化方式訂購的,但付款和最終交付可不必在網上進行。電子商務可以是企業、住戶、個人、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或私人組織之間的交易,包括通過網絡、外聯網或電子數據交換的訂單,不包括通過電話、傳真或手動鍵入電子郵件創建的訂單。中貨物和服務的交易。電子商務是衡量數字化影響的重要分析指標,對國民經濟中所有產品數字訂購情況進行核算是必要的,如能進一步將數字訂購數據按照數字產品和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進行拆分將更加理想。(1)直接從交易對手訂購。直接從交易對手訂購的交易包括直接與產品的生產商或零售商(所有者)進行的數字訂購交易。(2)通過常住"根據2008年SNA,當一個機構單位在一國經濟領土上無限期或在一個長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從事或打算從事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或交易時,就稱其為該國的常住單位。或非常住數字中介平臺訂購。該交易類型包括通過數字中介平臺購買的任何貨物或服務,分為常住平臺和非常住平臺。通過數字中介平臺進行的交易被單獨處理,因為數字中介平臺原則上不擁有訂購產品的所有權。
2.非數字訂購
最后一個交易行表示非數字訂購訂單。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產品是通過實物或其他非數字方式(如電話)訂購的,則此行中的交易并不排除電子支付。
3.數字交付
除上述數字訂購與非數字訂購的區分之外,還需要分解Digital"SUTs中的一些列來區分數字交付與非數字交付。Digital"SUTs中的數字交付"根據OECDWTOIMF《數字貿易測度手冊》,數字交付是指使用專門為此目的設計的計算機網絡以電子格式遠程交付的國際交易。指通過計算機網絡遠程傳遞或交付的所有交易,既指能夠以電子可下載形式通過語音或數據網絡進行傳遞或交付的交易活動,包括電信、軟件和云計算等數字服務的傳遞或交付,也包括非數字服務的數字交付,如教育等。
不論上述哪種訂購方式,產品的交付可以通過數字交付或非數字交付,交付的類別則用產品總產出、總出口和總進口的細分列表示。理想情況下,訂購方式的行向細分和交付時列的額外細分應該針對所有產品進行,但這在中短期甚至更長時間內不可行。因此,各國在實際編制過程中可優先拆分數字產品和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的相應總量指標。
(五)基礎表式
Digital"SUTs在傳統供給表的基礎上,將產業部門和產品部門按數字經濟產業分類和數字產品分類分解、合并而成,Digital"SUTs包括數字供給表和數字使用表,數字供給表和數字使用表在相同的估價和產品分解水平上成對編制,一方面記錄各類貨物和服務的來源,另一方面記錄這些貨物和服務如何在各項中間使用或最終使用(包括出口)間進行分配。下面分別闡述兩張表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1.數字使用表
按購買者價格核算的數字使用表由一整套產品平衡式組成:這些產品平衡式涵蓋了經濟體系中的所有產品,既包括數字產品也包括非數字產品,以一個長方形矩陣的形式來表示,行向是按購買者價格核算的產品價值,列向展示產品的各類使用。按購買者價格核算的數字使用表可能表式如表4所示。表4按購買者價格核算的數字使用表可能表式部門中間使用最終使用數字經濟產業傳統產業分解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出口總使用值勞動者報酬其他生產稅凈額①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總產出合計(基本價格)①2008年SNA,第6.50段、6.80段。在討論不同價格測度指標時,區分產品稅和其他產品稅是必要的,此處是按基本價格計算的增加值,需使用其他生產稅凈額。其他生產稅是對生產者征收的,主要是對企業使用的勞動或資本所征收的經常稅(或撥付的補貼),例如工資稅、對車輛或房屋征收的經常稅等。具體來看,數字使用表能夠反映三方面信息。第一,中間使用列,反映各類產品在數字經濟產業和傳統產業間的消耗情況。其中,傳統產業分解欄可以記錄傳統產業作為中間消耗購買的數字產品價值,能夠反映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產業的融合。第二,最終使用列,反映各類產品在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出口間的分配情況。第三,與ICT貨物和數字服務相關的產品行,反映數字經濟產業和傳統產業對ICT貨物和服務用于中間消耗和最終使用情況(包括住戶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出口)等。
2.數字供給表
按購買者價格核算的數字供給表也是一個長方形矩陣,各行是與數字使用表相匹配的同樣的產品組,各列是以基本價格計算的來自國內生產的供給,再加上進口列和價值調整列,以便得到每種產品(組)以購買者價格核算的總供給。按購買者價格核算的數字供給表可能表式如表5所示。表5按購買者價格核算的數字供給表可能表式
總產出合計(基本價格)具體來看,數字供給表能夠反映四方面信息。第一,ICT貨物和數字服務、定價云計算服務和數字中介服務產品行,反映這類產品的生產情況。第二,“數據”和“免費”數字服務等產品行,反映這類產品的生產情況,這些產品目前雖然未包含在SNA生產邊界內,但對完整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非常重要。第三,在每類產品下添加反映交易方式的細分行,用來記錄產品是否通過數字訂購方式交易。數字訂購將進一步細分為直接來自銷售方、通過常住數字中介平臺訂購和通過非常住數字平臺訂購等類型。這種記錄和劃分方式能夠反映電子商務的重要性。第四,數字貿易細分列,描述貨物和服務貿易是否通過數字訂購或數字傳遞的方式進行,以反映貨物和服務的數字貿易情況。
三、數字供給使用表優先統計指標測算經驗
OECD指出,編制全口徑Digital"SUTs是長期的研究目標與方向,基于政策制定參考性和短期編制可行性,OECD提出了一套Digital"SUTs中的優先統計指標[16],認為這能夠對Digital"SUTs的初期編制起到推動作用。Digital"SUTs優先統計指標主要包括:數字經濟產業總產出和增加值,電子商務消費支出,數字中介服務、云計算服務、ICT貨物和數字服務的中間消耗,數據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免費”數字服務價值等。目前,國內外官方統計部門對Digital"SUTs的優先統計指標展開了一系列測度研究。
(一)數字經濟規模測算
歐盟統計局對歐盟27個國家ICT部門增加值占GDP比重進行了測算,測算范圍包括ICT制造業和ICT服務業。結果顯示"Eurostat."Percentage"of"the"ICT"sector"on"GDP[EB/OL].[20240106].https://ec.europa.eu/eurostat/databrowser/view/tin00074/default/table?lang=en.,2019年,歐盟27國ICT部門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9%。具體到成員國來看,ICT部門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國家是馬耳他,為7.66%;占比最低的國家是希臘,為2.27%。
美國經濟分析局(BEA)自2018年開始發布《定義和測度數字經濟研究報告》,通過選定數字產品,篩選數字產業,利用供給使用表數據,對美國數字經濟總產出、增加值等指標進行測算。根據2022年報告[17],BEA將數字經濟范圍更新為四類貨物和服務,主要包括ICT貨物和服務、電子商務、定價數字服務包括云服務、通信服務、互聯網和數據服務、其他定價數字服務。和聯邦數字服務代表四個聯邦政府機構服務。它們提供的服務與支持數字經濟直接相關。上述機構包括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和美國數字服務(USDS)。。測算結果顯示,2021年,美國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41萬億美元,占GDP比重為10.3%,數字經濟就業人數達800萬人(全職和兼職),總薪酬約1.24萬億美元。
加拿大統計局2019年發布了《數字經濟活動測度報告》[18],借鑒OECD數字經濟概念框架和BEA測算經驗,基于加拿大供給使用表,確定數字經濟產品,主要包括ICT貨物和服務、數字訂購產品(電子商務)和數字傳遞產品加拿大統計局將數字交付產品視為以數字格式創建、交付、訪問或消費的產品。該定義允許包含免費媒體,即無需消費者直接付費即可訪問的內容。目前,加拿大統計局已將估計數限制在數字交付內容的直接銷售上。免費數字內容的消費雖然對討論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福利很重要,但在加拿大國民賬戶中并沒有直接衡量。(數字媒體)。利用供給使用表數據,對加拿大數字經濟總產出、增加值和就業人數等指標進行測算,并進一步測算了分地區數據。測算結果顯示:2017年,加拿大數字經濟總產出為2"077億美元,數字經濟增加值為1"097億美元,占GDP比重為5.5%。2017年,與數字經濟活動相關的工作崗位有886"114個,占加拿大所有工作崗位的4.7%。
澳大利亞統計局(ABS)充分借鑒BEA測算經驗,基于澳大利亞供給使用表,確定數字產品,主要包括ICT貨物和服務、電子商務和數字媒體。利用供給使用表數據,對澳大利亞數字活動指標進行測算。ABS測算結果"Australian"Bureau"of"Statistics."Digital"activity"in"the"Australian"economy[EB/OL].[20231108]."https://www.abs.gov.au/articles/digitalactivityaustralianeconomy202021.顯示:2020年,澳大利亞數字經濟增加值1"180億美元,占GDP比重為6.1%。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明確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包括: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和數字要素驅動業。該分類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17)》的派生分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涉及的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主要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錄音制作業等。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8%。許憲春等[3]基于國際可比較的視角,對中國數字經濟總產出和增加值等指標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總產出147"574.05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53"028.85億元,占GDP比重為646%。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美國0.44個百分點,高于加拿大0.96個百分點。
總的來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官方統計部門均采用了較為一致的數字經濟范圍,運用GDP生產核算法對數字經濟增加值進行測算,測算結果具有可比性,為客觀認識不同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差異、觀測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程度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電子商務統計測度
1.電子商務統計調查
中國國家統計局常規統計調查制度中包括互聯網經濟統計報表制度,主要對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應用情況進行調查。自2014年起,中國國家統計局通過《中國統計年鑒》公布分行業企業信息化及電子商務情況數據和分地區企業信息化及電子商務情況數據。英國統計局自2006年起對互聯網零售額占總零售額的比重進行統計。瑞典統計局對16~85歲人員通過互聯網購買的家庭用品、電子設備、電信服務、假日住宿、旅行安排、活動門票、電影或音樂、書籍、雜志、報紙、視頻或電腦游戲、電腦軟件和保險單等有關數據進行了估算。
ABS自2013年開始將線上銷售納入零售調查,對零售業務(包括商店和在線銷售)營業額和成交量進行月度統計和季度統計。統計數據可以根據零售商性質進行細分:線上銷售零售商與在線和實體混合零售商。統計指標主要包括分行業零售營業額、分地區零售營業額等,重點對食品零售、家具用品零售、服裝、鞋類和個人配件零售等進行統計。
荷蘭統計局(CBS)自2018年起對互聯網銷售額的定基指數和同比增長率進行逐月統計,并將數據按照不同店鋪類型進行分解:網上銷售商品店鋪和通過其他銷售渠道(實體商店、市場等)銷售的商品店鋪。對擁有10名或以上員工零售公司的在線銷售額進行調查"Retail"trade;"turnover"changes,"Internet"sales,index[EB/OL].[20240103]."https://www.cbs.nl/engb/figures/detail/83867ENG.,結果顯示,在線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65%~70%。各國電子商務統計情況如表6所示。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1997年發布第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對中國上網計算機數和上網用戶數進行統計,目前已發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9],其中的統計數據包括:互聯網基礎建設狀況、網民規模及結構狀況、互聯網應用發展狀況、工業互聯網發展狀況、網絡安全狀況。所采用的統計指標豐富,包括網民規模、網絡零售額、網上支付用戶規模、網絡短視頻用戶、網絡新聞用戶、網絡直播用戶、在線醫療用戶等。
BEA對電子商務的個人消費支出(PCE)進行試算,用以監測評估電子商務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BEA使用2019年度零售貿易調查、年度電子商務報告等數據,先將每個北美行業分類(NAICS)行業的電子交易銷售額除以年度零售交易調查中各行業的總銷售額,再將估算得到的電子商務份額拆分到用于個人消費支出貨物(家具和耐用家用設備、娛樂用品和車輛、其他耐用品、非現場購買的食品和飲料、服裝和鞋履、其他不耐用貨物)和服務(住房和公共設施、醫療保健、運輸服務、娛樂服務、食品服務和住宿、金融和保險服務、其他服務)表中的每個類別。測算結果顯示:PCE貨物的電子商務份額從2%(購買食品和飲料)到32.4%(娛樂商品和車輛)不等,PCE服務的電子商務份額從0.3%(醫療保健)到13.2%(娛樂)不等。這些估計結果為更好地理解電子商務在個人消費中的作用提供參考,也可為編制Digital"SUTs提供支撐。
(三)數字中介服務統計測度
數字平臺使貨物、服務、信息之間的供求連接成為可能。數字平臺不僅充當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媒介,也越來越多地促進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于數字中介平臺的測度,目前主要包括數字中介平臺統計調查和數字中介服務產出測度兩方面。
1.數字中介平臺統計調查和測度
加拿大統計局對18歲及以上居民的數字經濟活動情況進行調查,旨在衡量數字中介平臺使用強度。調查結果"Results"from"the"digital"economy"survey[EB/OL]."[20240120]."https://www150.statcan.gc.ca/n1/en/pub/11627m/11627m2018028eng.pdf?st=OekfrOix.顯示:加拿大個人消費最常用的支付方式是通過借記卡、信用卡、網上銀行或預授權付款,占比為76%;使用現金或支票支付的比重為21%;使用其他方式(獎勵積分、禮品卡等)占比為3%。對數字產品的購買和使用主要集中在:視頻下載和流媒體服務,移動應用程序、計算機軟件和其他在線訂閱,音樂下載和音樂流訂閱,電子書、音頻書、在線報紙、雜志或播客、在線游戲、游戲服務訂閱,游戲下載和游戲購買。2017年7月—2018年6月,企業在線銷售產品平均收入722美元,居民數字產品平均消費支出412美元。
CBS對荷蘭12歲及以上居民ICT使用情況進行調查"Nearly"3"in"5"Dutch"people"used"online"platforms"in"2019[EB/OL].[20240125].https://www.cbs.nl/engb/news/2020/14/nearly3in5dutchpeopleusedonlineplatformsin2019.,結果表明,2019年58%的居民使用在線平臺訂購或交換貨物及服務。活動主要集中在:通過數字平臺點餐、使用應用程序或網站購買二手商品、通過在線平臺預訂住宿等方面。網絡平臺用戶主要集中在25~44歲,除了年齡,數字技能、受教育程度在平臺使用方面發揮作用。荷蘭人每天上網的比例從2015年的81%上升到2019年的88%。最常見的互聯網活動是使用電子郵件(89%)、社交媒體(87%)、網上銀行(84%)和搜索特定貨物或服務的信息(84%)。
目前,BEA的數字經濟統計還未明確包括對數字中介服務的測算,BEA基于共享拼車平臺,使用出租車服務業電子收入數據,對美國數字中介服務產出進行了初步試算,嘗試為點對點(P2P)網絡共享平臺產出測度提供參考[17]。測算結果顯示:2017—2020年,P2P網絡共享的數字中介服務估算值在30億~50億美元之間。此外,BEA和OECD開展了聯合研究項目,計劃運用現有公開統計數據和OECD供給使用表數據庫測算Digital"SUTs中的優先統計指標。目前,使用BEA統計數據,初步測算的統計指標主要涉及數字平臺、ICT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數字訂購最終消費等。
2.共享經濟統計測度
共享經濟主要表現為利用ICT,通過數字平臺將分散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CBS[20]對共享經濟在國民賬戶中的核算理論進行了探討,指出在共享經濟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傳統角色逐漸消失并變得模糊。例如,在國民賬戶中,房主已經被視為自有住房服務的生產者,出租他們的房子需要對自有住房服務的記錄方式進行調整,以避免重復計算,家庭為供暖、水、食品和飲料支付的款項,如被計入最終家庭消費,則在共享經濟統計中應修正為中間消耗。CBS指出:這種經濟參與者角色的混合在共享經濟的許多情況下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優步(Uber)出租車服務的情況下,私人車主使用他們的汽車提供出租車服務,購買汽車,在國民賬戶中如被視為家庭最終消費,在共享經濟中則應被視為投資,其燃料、維護等支出應視為中間消耗。CBS以Airbnb為例,對2009—2016年租賃住房數量和租金收入進行估算。CBS指出,該測算將初步用于2015年荷蘭國民賬戶的基準修訂,未來考慮在國民賬戶中納入更多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測算。
新西蘭統計局發布了題為“新西蘭住宿共享經濟”的研究報告,嘗試運用住宿入住率調查、季度零售貿易調查、國民賬戶數據和人口普查等數據,對2013—2018年新西蘭“共享住宿”"“共享住宿”指通過應用程序或網站提供房屋中的一個房間或整個房屋的短期住宿活動。活動的總產出和增加值進行估算,以初步觀測共享經濟規模及其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新西蘭統計局使用了BEA對共享經濟的定義,將其視為平臺賦能電子商務,包括通過數字應用促進的貨物和服務的交易活動。估算結果nbsp;Accommodation"and"the"sharing"economy"in"New"Zealand"[EB/OL].(20190610)[20240120].https://www.stats.govt.nz/experimental/accommodationandthesharingeconomyinnewzealand.顯示,截至2018年3月,新西蘭共享住宿總收入在4億~7億新西蘭元之間,客人住宿數量在650萬~1"000萬人之間。用共享收入代表數字中介服務產出,該產出占新西蘭住宿行業總產出的比重為0.5%~12%,當將其轉換為對增加值或GDP貢獻的影響時,數字中介服務增加值在8"000萬~2.5億新西蘭元之間,在2013—2018年,占GDP總量的比重為0.1%左右。
表7總結了各國數字中介服務統計情況,BEA、CBS、新西蘭統計局等基于共享出行平臺和住宿平臺實例,對本國數字中介服務產出進行估算,旨在初步觀測數字中介服務的發展規模及其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程度,為全面測度數字中介平臺產業總產出和增加值提供參考,對完善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范圍,探索數字中介平臺產業核算方法,推進Digital"SUTs編制起到重要作用。
隨著數字經濟中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的快速增長,數據存量和流量價值的統計測算逐漸引起官方統計部門和學者的關注。加拿大統計局使用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每月一次的勞動力調查中的就業和工資信息,對加拿大在數據相關資產方面的投資進行估算。估算結果[21]表明,2018年加拿大數據相關資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290億~400億美元之間。其中,數據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90億~140億美元之間,數據庫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80億~120億美元之間,數據科學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在120億~140億美元之間這些金額不能直接添加到現有的GDP統計數據中,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與已公布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在重疊,還需要進一步來計算重疊部分并完善估算。。近年來,加拿大在數據、數據庫和數據科學方面的投資快速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類型的資本存量大幅增加。加拿大統計局測算方法為數據資產投資統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BEA利用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匯總各職業中隱含的數據相關活動的生產成本,對美國商業部門自給性數據資產的存量和流量價值進行測算,該方法是對用成本總和測算國民賬戶中自有知識產權產品方法的一種補充。根據BEA的測算[22],美國商業部門自給性數據資產的年度投資從2002年的840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860億美元,期間累計投資為2.6萬億美元(按現價計算)。
(五)其他統計測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數字化普遍存在,影響到經濟中的所有部門,數字化滲透性較強的特點使其很難單獨測算并評估其對經濟的影響,建議在非OECD成員國測算數字經濟優先統計指標。IMF統計部與智利、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國家統計局和泰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委員會(NESDC)合作開展實驗測算,參考《OECD數字供給使用表指南(討論稿)》,確定數字經濟產業和產品,對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泰國等國家高度數字化的經濟活動進行了實驗估算,量化數字技術的使用狀況以及如何影響整體經濟。BEA數字經濟統計核算工作逐漸以測算數字經濟增加值為主,輔助測算Digital"SUTs優先統計指標,同步研究數據資產、免費媒體、開源軟件等核算方法,為構建DESA和編制Digital"SUTs起到鋪墊作用。
四、數字供給使用表編制面臨的挑戰
Digital"SUTs的編制起點一般為傳統的供給使用表,編制流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第一,確定Digital"SUTs中的數字產品分類和數字經濟產業分類。第二,將供給使用表中的數字產品和數字經濟產業在Digital"SUTs中進行重新歸類,具體表現為:將滿足數字經濟特征的基層單位劃歸到數字經濟產業列中,將數字產品單獨移動到特定的行之中,將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產品單獨移動到特定行之中。第三,將產品類別按照數字經濟交易類型進行分解,具體表現為將數字產品、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化產品按是否通過數字訂購和數字交付進行細分。第四,探索SNA生產邊界外的產品估值,具體表現為對數據、“免費”數字服務等價值進行估算。總體來看,Digital"SUTs的編制主要面臨四方面的挑戰。
(一)基礎數據來源的拓展
國際上編制Digital"SUTs的倡議得到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但各國官方統計部門在實際編制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礙和挑戰,最大的挑戰是數據來源的局限性。編制Digital"SUTs需要國民經濟各行業詳細的與數字經濟生產、消費、投資等相關的基礎數據,也需要產品交易類型的詳細數據。目前,經濟活動中存在數字經濟活動與非數字經濟活動相融合的情況,統計測算中較難剝離傳統產業的總產出和中間投入中“非數字化”的部分。如何確定傳統產業中數字化和非數字化的比例,并拓展數字經濟統計數據來源是編制Digital"SUTs面臨的主要挑戰。
(二)數字產品目錄的制定
Digital"SUTs能夠對代表性數字產品在數字經濟中的生產和消耗情況進行反映,數字產品目錄的制定決定了Digital"SUTs的統計細分程度,是編制Digital"SUTs的基礎性工作。目前,國內外對數字經濟產業分類展開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豐富成果,但關于數字產品分類目錄的研究還比較少,制定數字產品分類目錄對編制Digital"SUTs和完善數字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數字產品目錄既包括ICT貨物和服務、云計算服務等數字產品,還包括數據、“免費”數字服務等SNA生產邊界外的產品,伴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貨物和服務類別不斷增多,數字產品目錄制定存在一定挑戰。
(三)數字貿易統計測度
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的迅速發展,使通過數字平臺進行交易成為可能,改變了貿易方式,拓寬了貿易主體,豐富了貿易產品,使更多中小型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平臺進入市場,云計算服務等數字產品逐漸成為貿易對象,促進數字貿易規模不斷擴大。Digital"SUTs能夠對數字產品的國際貿易和受數字化影響顯著的非數字產品通過數字訂購或數字傳遞方式的跨國(地區)流動情況進行詳細記錄,數字貿易統計數據是編制Digital"SUTs的必要統計信息。數字貿易統計測度是數字經濟統計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際上關于數字貿易統計測度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還在初期探索階段,關于數字貿易的概念、范圍、分類、統計核算方法、統計數據收集等問題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系統研究。
(四)SNA生產邊界外產品統計測度
Digital"SUTs可以對數據、“免費”數字服務等SNA生產邊界外數字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情況進行統計。目前,國際上關于數據、“免費”數字服務等的概念、范圍、分類、估價方法等尚未形成統一標準,此類產品的統計核算是數字經濟統計領域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也是Digital"SUTs編制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SNA生產邊界外產品統計測度問題的研究,對推進Digital"SUTs編制、完善數字經濟統計核算體系、全面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五、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統計測度的對策建議
數字經濟對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統計測度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對充分釋放數字經濟潛能,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應多角度開展數字經濟統計核算問題研究,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統計保障。構建DESA,編制Digital"SUTs是數字經濟統計核算的長期發展方向,國際上關于Digital"SUTs的編制理論與方法已形成初步的方案,世界上多個國家正在積極探索編制Digital"SUTs,可結合中國投入產出表和供給使用表,積極探索中國Digital"SUTs的編制方案。在此過程中,多角度探索數字經濟統計核算方法,結合《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深入研究數字經濟融合產業增加值測算方法,嘗試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和數字經濟指數構建互動結合等方式,綜合反映中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情況。
其次,需完善數據來源,為數字經濟統計測度提供基礎數據支撐。為應對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核算帶來的挑戰,各國官方統計部門意識到需要開發新的數據資源,Digital"SUTs的基本內容為拓展數據來源提供了方向,可嘗試在統計中納入更多有關數字產品生產所需的中間投入和就業等信息,注重國民經濟各行業數字化產出及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數字產品數據統計,在利用常規統計調查、行政記錄、行業協會資料等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完善相關統計調查制度,為數字經濟增加值核算、數字經濟指數構建、Digital"SUTs和DESA編制等數字經濟統計測度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
最后,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主動開展政府統計創新研究。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國民經濟核算面臨一系列挑戰。政府統計面臨的問題具有國際性,國內廣大政府統計工作者、政府統計領域的學者要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國外政府統計機構工作者和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充分汲取政府統計領域的國際經驗,推動政府統計的創新與發展。學者應當加強與國內政府統計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充分了解現實中政府統計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主動開展理論和方法研究,實現政府統計的創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憲春,張美慧.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問題研究綜述[J].計量經濟學報,2022(1):1931.
[2]"BAREFOOT"K,"CURTIS"D,"JOLLIFF"W,"et"al."Defining"and"measuring"the"digital"economy[EB/OL]."(20180315)[20240123]."https://www.bea.gov/system/files/papers/WP20184.pdf.
[3]"許憲春,張美慧.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研究: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0(5):2341.
[4]"蔡躍洲,牛新星.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測算及結構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21(11):430.
[5]"陳夢根,張鑫.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度與生產率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1):327.
[6]"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Measuring"the"digital"economy:"a"new"perspective[M].Paris:"OECD"Publishing,2014:155158.
[7]"向書堅,吳文君.中國數字經濟衛星賬戶框架設計研究[J].統計研究,2019(10):316.
[8]"羅良清,平衛英,張雨露.基于融合視角的中國數字經濟衛星賬戶編制研究[J].統計研究,2021(1):2737.
[9]"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digital"economy"outlook"2020[M]."Paris:"OECD"Publishing,2020:1314.
[10]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Improving"the"visibility"of"digital"transformation"in"economic"statistics"through"the"use"of"digital"supply"and"use"tables[EB/OL].(20201126)[20231225]."https://one.oecd.org/document/SDD/CSSP/WPNA(2020)4/en/pdf.
[11]"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Guidelines"for"supplyuse"tables"for"the"digital"economy[EB/OL].(20200109)[20231225].https://one.oecd.org/document/SDD/CSSP/WPNA(2019)1/REV1/en/pdf.
[12]"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Handbook"on"compiling"digital"supply"and"use"tables[M]."Paris:"OECD"Publishing,"2023:2730.
[13]"張美慧.數字經濟供給使用表:概念架構與編制實踐研究[J].統計研究,2021(7):318.
[14]"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OECD,"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World"Trade"Organization."Handbook"on"measuring"digital"trade(second"edition)[EB/OL].[20231225]."https://doi.org/10.1787/ac99e6d3en.
[15]"許憲春,張美慧,張鐘文.“免費”內容產品核算問題研究[J].統計研究,2021(9):318.
[16]"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High"priority"indicators"in"the"digital"supplyuse"tables[EB/OL].(20190909)[20231225].https://one.oecd.org/document/SDD/CSSP/WPNA(2019)2/en/pdf.
[17]"HIGHFILL"T,"SURFIELD"C."New"and"revised"statistics"of"the"U.S."digital"economy,"2005~2021[EB/OL].(20221101)[20240106]."https://www.bea.gov/system/files/202211/newandrevisedstatisticsoftheusdigitaleconomy20052021.pdf.
[18]"Statistics"Canada."Measuring"digital"economic"activities"in"Canada:"initial"estimates[EB/OL].(20190503)[20240105]."https://www150.statcan.gc.ca/n1/en/pub/13605x/2019001/article/00002eng.pdf?st=7ni5lxtM.
[19]"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40322)[20240715].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20]"HIEMSTRA"L."Measuring"challenges"of"the"sharing"economy:"the"case"of"Airbnb[EB/OL].(20171030)[20240105]."https://one.oecd.org/document/STD/CSSP/WPNA(2017)9/en/pdf.
[21]"Statistics"Canada."The"value"of"data"in"Canada:"experimental"estimates[EB/OL].(20190710)[20240105]."https://www150.statcan.gc.ca/n1/en/pub/13605x/2019001/article/00009eng.pdf?st=Wzd1A5d8.
[22]"CALDERON"J"B"S,"RASSIER"D"G."Valuingnbsp;the"U.S."data"economy"using"machine"learning"and"online"job"postings[R]."Paper"Prepared"for"the"37th"IARIW"General"Conference,2022.
[本刊相關文獻鏈接]
[1]張國勝,嚴鵬,李欣玨.賦能中的分化:數字技術擴散與中國南北經濟增長“失衡”[J].當代經濟科學,2024(6):6175.
[2]蒲林波,嚴成樑.數據的經濟增長效應:基于廣義內生增長模型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24(6):4460.
[3]楊翹楚,余典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服務業“鮑莫爾成本病”的影響研究:來自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科學,2024(5):3246.
[4]曲創,種鈺,劉莉.流量變現、價值創造與中國平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J].當代經濟科學,2024(5):6274.
[5]李治國,孔維嘉,李兆哲.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碳績效:內在機制與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科學,2024(4):100111.
[6]葉舉,艾瑋煒.市場競爭中的企業數字變革:賦能創新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24(3):8094.
[7]廉園梅,鈔小靜,元茹靜.數字經濟對產業現代化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24(5):4761.
[8]劉航,高菲,馬品.數字經濟驅動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的理論邏輯與政策實踐:基于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24(4):113.
[9]韓雷,田知敏慧.數字經濟與技能工資差距:基于CFPS的微觀證據[J].當代經濟科學,2024(2):7589.
[10]"劉航,孫早,韓化丹.提高宏觀稅負能否激發基礎研究的經濟績效:基于跨國數據的經驗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22(5):98112.
編輯:鄭雅妮,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