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您如何看待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的使命任務與歷史機遇?
張建華:新世紀后,國家區域發展出現重大變革。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一定進展,同時我國面臨加入WTO的新形勢。在這一背景下,中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區域平衡發展,明確了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的總體區域發展戰略。這為當時發展出現塌陷、經濟總量在全國10名以外、應有地位未得到體現的湖北,提供了迎頭趕上的好機遇。
中部崛起戰略提出后,到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幾年間,中部地區發展在國家戰略定位中得到更好體現。隨后,國家相繼出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規劃,武漢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提出要“努力建設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此后,湖北在區域發展格局構建、“三基地一樞紐”建設等方面都取得較大成效。
進入“十四五”,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2021年,國家出臺《關于新時代推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將湖北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湖北也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基地、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基地、科創高地等一系列新目標。
如今,湖北在全國發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近年來經濟增長總量穩居全國第七名,量級大幅提升。同時,在科創地位、交通樞紐地位、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內陸開放格局構建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湖北時提出新要求,即“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可以說,中部崛起和湖北加快建成重要戰略支點的新戰略部署,是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的重要一步。在中部崛起戰略中,湖北從經濟功能、創新功能、產業功能到區域新發展格局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成為國家戰略的系統集成支點。湖北正逐步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在中部地區落地實踐的核心引擎,推動中部地區朝著現代化目標穩步邁進。
支點:您認為湖北應如何進一步整合科教資源,加快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張建華:我認為,這一問題應遵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戰略思路。
建成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科創高地,要從不同層級構建立體的科創資源體系:
基礎研究層面,湖北已形成“1+10+N”實驗室體系,“1”指漢江國家實驗室,“10”指10個湖北實驗室,“N”指100多個國家級實驗平臺,包括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
比如光谷實驗室依托華中科技大學,聯合優勢科研機構和企業,圍繞光電大科學體系共同建設;湖北推進漢江國家實驗室實體化運作,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操作系統,整合相關企業資源,夯實科技資源。
大科學裝置建構方面,湖北的大科學裝置建設已有良好基礎,如脈沖強磁場、重力測量等科學裝置,已形成八大科學裝置集群。
應用開發層面,湖北有眾多新型研發機構,包括幾百家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及許多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
成果轉化層面,要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融合發展生態,通過產業創新聯合體體系、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人才強基工程建設,創新人才服務模式,支撐創新體系。
與此同時,完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優化創新環境,包括制度創新、開放協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創新,加快構建湖北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科創高地。
支點: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方面,湖北做得怎么樣?
張建華:湖北在傳統產業領域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在鋼鐵、石化、建材、紡織等傳統行業中,湖北擁有顯著的產業優勢,還擁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機構。湖北主要通過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產業鏈延伸以及資源共享和協同發展等方式,逐步實現傳統產業的現代化和高效化發展。
湖北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布局和人才儲備方面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自主創新,湖北正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在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北斗、高端裝備等領域也具有顯著的產業優勢,正著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同時,湖北前瞻布局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未來生物制造、下一代網絡(6G)、精準醫療、氫能、深地深海深天六大未來產業。例如在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等前沿領域,湖北提前布局,設立未來技術學院、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以及國家網絡安全學院等高水平機構,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學院、新能源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相繼籌建,這些舉措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總之,湖北正在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打造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高地。
支點:中部六省如何強化合作,創造價值,共同把蛋糕做大,共享發展紅利,共推中部崛起?
張建華:我認為,促進中部六省產業協同發展,可嘗試從以下路徑著手:
第一,以產業鏈為紐帶,構建互補共生的產業格局。發揮各省優勢,形成由一省牽頭、其他省份聯動的優勢互補產業體系。
河南在高端化工新材料、農產品領域發力,憑借其發達的物流體系與現代農業優勢,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山西在新能源領域,可推動氫能、光伏、風電裝備的產業鏈延伸。湖南依托工程機械裝備與高端化學新材料產業優勢,積極推進新能源與儲能、航空航天及北斗等新興產業發展。江西依托汽車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屬制品、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等領域產業優勢,著力打造銅基新材料、鋰電光伏、稀土金屬、航空、電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六大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安徽以奇瑞、蔚來等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為帶動,深入實施新能源暨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工程,打造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湖北則發揮光電信息產業優勢,在集成電路、光纖光纜、生命大健康、汽車產業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如打造“世界光谷”。
第二,以供應鏈為支撐,打通區域循環堵點。湖北聯合河南、湖南構建鐵水公空多式聯運的交通網絡體系。加大力度提升中部地區的高鐵網密度,降低跨省物流成本。通過數字賦能供應鏈韌性建設,發揮跨省聯動作用。如湖北聯合其他中部省份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汽車、鋼鐵等行業的設備聯網率,利用物聯網技術優化中部地區倉儲和配送效率,構建高效的物流網絡。
第三,以價值鏈提升為目標,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例如,湖北依托光谷實驗室等平臺,聯合中部六省開展光電子材料、量子信息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攻關。
在綠色轉型和未來產業布局方面,發揮湖北、山西等在相關領域的作用。在低空經濟領域,利用湖南在無人機產業的優勢,與周邊省份,如在高端裝備制造方面有優勢的湖北、江西等形成聯動。
在長江中游地區,湖北可聯合安徽、江西,圍繞中游光電子信息集群,推進武漢與合肥、長沙在顯示產業領域的分工合作。
湖北、湖南、江西在流域綜合治理方面,探索生態補償加產業置換機制,開辟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
總體來看,湖北可探索與周邊省份的深度合作,深化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構建跨區域協同平臺,發揮重點產業引領作用,探索新模式創新。
專家簡介
張建華: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培剛發展研究院院長,華中卓越學者首席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級領軍人才稱號獲得者。全國數字經濟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發展經濟學分會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