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行部署,出臺了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可以說,新時代的脫貧攻堅戰,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在新時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動的體現。中國的減貧實踐表明,只有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艱苦卓絕的減貧實踐才能有堅定不移的動力、明確的前進方向和強大的制度保障。
堅持精準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貧有百種,困有千樣,貧困問題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必須立足國情,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科學制定減貧方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方略恰逢其時,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減貧工作中的難題,確定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可操作性脫貧指標,扶貧路徑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資源使用方式由多頭分散轉為統籌集中,扶貧方式由偏重“輸血”轉為注重“造血”。可以說,沒有以“精準”為要義的理論創新,就沒有中國用8年時間實現近1億貧困人口脫貧的減貧奇跡。
堅持在經濟發展中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貧困問題,說到底是發展問題。在全球貧困斗爭史上,有過種種理論和實踐探索。對于貧困群眾而言,通過掌握一門技能、投身一個產業,依靠自己的努力養活家庭、服務社會,才能夠將實現幸福生活的“金鑰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對于貧困地區而言,一個地方有產業、能帶動就業,內外結合才能發展。對于國家發展而言,補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徹底消除貧困,才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總量的增長,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最終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在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中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發展特色產業是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許多貧困地區雖然經濟相對落后,卻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特色生產技藝和獨特民俗文化,這些都是支撐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潛在優勢。發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不僅能夠直接為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帶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產業發展的過程也是挖掘貧困地區發展潛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賦予貧困群眾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過程,變“輸血”為“造血”,從根本上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
堅持在促進共同富裕中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將繼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依托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高效的運行機制,廣泛有效動員和凝聚各方力量,構建起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這個過程促進了發達地區的技術、資金、管理等先進要素與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市場潛力等優勢要素相互結合、相互成就;形成了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全社會扶貧參與機制;弘揚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激發了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 韓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