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鈴薯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因其適應性強、產量高、營養豐富等特征,在陜西省志丹縣廣泛種植,對于促進當地種植戶增產增收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種植背景下,馬鈴薯的高產栽培技術成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往往會對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導致減產和經濟損失。因此,掌握科學的栽培技術和有效病蟲害防治方法,對于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文章從多方面出發,對各項馬鈴薯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要點,包括品種選擇、土壤管理、田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針對馬鈴薯生產中常見病蟲害,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旨在通過探究,能夠為相關生產種植工作的進行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病蟲害
馬鈴薯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來源,還是工業原料和飼料作物的來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生產的需求,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品質,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高產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提高馬鈴薯產量,還能提升其經濟效益,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其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通過科學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控,可以有效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1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分析
1.1合理控制馬鈴薯的生長環境
馬鈴薯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和廣泛消費的糧食作物,為實現高產栽培種植,應合理控制生長環境。結合馬鈴薯的生物學特性來看,其對于溫度、土壤和水分等環境因素有著嚴格的要求。只有通過科學的栽培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馬鈴薯的生長潛力,實現高產穩產。
溫度是影響馬鈴薯生長的重要因素。馬鈴薯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7~21℃。其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溫度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還需結合實際,保證溫度適宜馬鈴薯的生長。例如,在發芽階段,土壤表層10cm以上的氣溫白天應控制在10~12℃,夜間應控制在-2℃左右,這一適宜的溫度條件有助于馬鈴薯順利發芽,并為后續的生長奠定基礎。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莖葉和塊莖對溫度的要求存在差異。莖葉在生長階段的適宜溫度是17~21℃,若溫度過高,超過了42℃,馬鈴薯的生長會受到顯著影響,甚至可能停止生長。而塊莖對溫度的要求較為特殊,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7~19℃。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塊莖的正常發育,當溫度低于2℃或超過29℃時,馬鈴薯的生長就會停滯。在花期,溫度應控制在16℃左右,以避免溫度過高對馬鈴薯的開花和結實造成不利影響[1]。
除了溫度,土壤環境是馬鈴薯生長的重要影響因素。馬鈴薯對土壤的要求相對較高,特別是土壤的滲透力和深厚度。砂質土壤通常能夠較好地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求,因為它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和透氣性。此外,土壤的酸堿度極為重要,馬鈴薯更適宜在相對酸性的土壤環境中生長。因此,在種植馬鈴薯前,需要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檢測,確保其處于適宜的pH范圍內。
另外,土壤的含水量和養分是馬鈴薯生長的關鍵因素。為了保證土壤能夠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分,通常需要在種植前進行深耕處理。深耕的深度一般為20~30cm,這能夠改善土壤的結構,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并促進根系的生長。同時,深耕過程中還可以施用一定量的肥料,確保土壤中的養分能夠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求。
1.2結合實際選擇適宜的馬鈴薯品種
在進行栽培種植時,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馬鈴薯品種。品種的選擇不僅關系到馬鈴薯的生長周期、適應性,還直接影響其對環境條件的耐受能力,進而影響最終的產量和質量。
在選擇品種時,應對不同品種的特性進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具體包括品種的生長周期、適應的自然環境和土壤條件等。通過掌握相關特征,能夠結合實際的種植環境,選出最合適的品種。例如,在一年兩作區種植馬鈴薯時,通常需要選擇前期結薯早的早熟品種,并適時進行早播。這樣可以在高溫季節到來之前完成馬鈴薯的生長,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高溫對馬鈴薯生長的影響。另外,像陜西地區,氣候相對比較干旱,在進行品種選擇時,還應選擇耐旱品種,以降低后期缺水可能對馬鈴薯生長造成的影響,提高種植的成功率和產量。
品種的抗病害能力是選擇馬鈴薯品種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病害的侵襲,如晚疫病、病毒病等。因此,在品種選擇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通過選擇抗病品種,可以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降低因病害造成的損失,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2]。
此外,品種的適應性是選擇馬鈴薯品種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品種對土壤類型、酸堿度和養分含量的適應性有所不同。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
1.3嚴格按照要求切塊和催芽
為實現馬鈴薯的高產栽培,在選好品種后,還應提前做好切塊和催芽處理,這直接關系到馬鈴薯的成活率和產量。在進行切塊之前,需要對馬鈴薯塊進行適當的晾曬。晾曬時間一般控制在48h左右,以保證馬鈴薯塊表皮充分干燥,減少病菌侵染的風險。但需注意,晾曬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馬鈴薯塊失水過多,影響其生命力和發芽能力。晾曬過程中,應適時對馬鈴薯塊進行翻動,確保各部位都能均勻接受到光照,促進其內部生理變化,有利于后續的切塊和催芽。翻動時應輕柔操作,避免造成機械損傷,導致病菌入侵。在馬鈴薯種子達到適宜的狀態后進行切塊,一般可在馬鈴薯塊達到一定的成熟度和重量時進行切塊。每個切塊的重量應控制在50g左右,且至少帶有一個健壯的芽眼。這樣每個切塊都能獨立生長發育,形成新的植株[3]。
在切塊過程中,還應對馬鈴薯種子進行仔細檢查,剔除病薯、爛薯和畸形薯。如果發現有病害的馬鈴薯塊,應將病害部位徹底切除,并用消毒劑對切口進行處理,防止病菌擴散。同時,切塊所使用的刀具需要事先進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完成切塊后,應將切好的薯塊置于通風、陰涼的地方進行愈合,待切口干燥并形成一層保護膜后,再進行催芽處理。催芽時,可將薯塊放置在溫度保持在15~20℃的環境中,并給予適量的光照,以促進芽眼的萌發。
1.4科學合理地進行種植
種植時,應科學地選擇種植時間。馬鈴薯的種植時間通常選在每年的4月份。原因在于,4月份的氣溫較為適宜,土壤表層10cm的溫度能夠穩定在7~10℃,這一溫度條件有利于馬鈴薯的發芽和生長,減少病害的發生,從而保證產量。如果在實際播種過程中遇到溫度過低的情況,應立即停止播種,待氣溫回升至適宜條件后再進行播種。
播種方式的選擇上,需根據種植規模和土壤情況來判斷。對于小規模的馬鈴薯種植,人工播種是一種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的方式。人工播種可以精確控制播種深度和密度,確保每一株馬鈴薯都能獲得充足的生長空間和養分。而對于大規模的種植,則應采用機械播種的方式。機械播種可以顯著提高種植效率,縮短播種周期,確保大面積的種植質量。
播種深度的控制是關鍵因素。通常,馬鈴薯的播種深度應保持在10~12cm。播種深度需要根據土壤的含水量來決定。若土壤含水量較高,應選擇淺播方式。這樣可以使馬鈴薯的出苗和發育更加順利,避免馬鈴薯塊因濕度過大而發生腐爛的情況。反之,若土壤中的含水量不足,則應適當灌溉,或采取深播方式,以保證馬鈴薯塊在發育過程中所需的水分和溫度滿足其要求。
還應科學把握馬鈴薯塊的種植密度,保證種植密度合理,確保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可以獲得基本的光照,促進個體與群體的協調生長,最終實現單位面積產量的有效增加。一般情況下,每667m2地塊的種植株數應控制在4000株左右[4]。
1.5高效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過程中,田間管理是決定馬鈴薯產量和質量的關鍵環節。首先,種植后應定期觀察馬鈴薯苗的生長情況,尤其是馬鈴薯齊苗后。一旦發現田間有雜草,應及時清除,以免雜草爭奪馬鈴薯的養分,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馬鈴薯田間的雜草適應能力和生長能力較強,對馬鈴薯的生長威脅很大。因此,應及時采用人工清除的方式徹底清除雜草,保證馬鈴薯生長環境的干凈,同時保證土壤的疏松程度。如果清除雜草后出現土坑,應及時將其填平。此外,馬鈴薯的雜草清除工作是長期性的,需要根據生長情況進行動態的清理。
其次,要做好馬鈴薯的追肥工作。不同生長階段的馬鈴薯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不同,僅僅依賴土壤中的養分難以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求。因此,需根據馬鈴薯的生長情況進行人工施肥,確保其正常生長。施肥過程中需嚴格把握施肥量和施肥時間,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情況,施肥過少則不能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求。施肥時間應盡量選擇在下雨前,利用雨水加快馬鈴薯對養分的吸收,促進其快速生長。若降雨條件無法滿足,應采取灌溉方式來提升施肥效果。當前可以加強對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提高施肥與灌溉效果,促進馬鈴薯更好地生長。
另外,需要結合馬鈴薯的生長情況,及時做好灌溉。一般而言,馬鈴薯在出苗期對水分的需求量較低,可選擇少量澆水或不澆水。當馬鈴薯進入結果期時,需進行大量澆水,以滿足其在快速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確保土壤始終保持相對濕潤狀態,促進塊莖正常膨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收獲前的15d左右,應禁止澆水,以防止塊莖含水量過高,影響儲藏。
2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
2.1主要病蟲害的種類與危害特點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襲,這些病蟲害不僅影響了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還會顯著降低其產量和品質。常見的病害類型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等。晚疫病作為一種嚴重的真菌性病害,發病癥狀主要表現在葉片和塊莖上。葉片受害時會出現水漬狀的斑點,逐漸擴大并形成壞死斑。塊莖受害時則會出現褐色或黑色病斑,嚴重時導致整個塊莖腐爛,植株大面積死亡,產量大幅下降,品質嚴重受損。早疫病也是主要影響葉片和塊莖。葉片受害后會出現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斑,邊緣呈輪紋狀。其會造成葉片早衰,塊莖品質下降。病毒病通常通過蚜蟲等媒介傳播,表現為葉片卷曲、黃化、壞死等癥狀,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塊莖畸形,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均會受到影響[5]。
馬鈴薯的主要蟲害有蚜蟲、葉蟬、蠐螬等。蚜蟲不僅直接危害馬鈴薯的生長,還會傳播病毒病,導致植株感染病毒病;葉蟬的吸食會導致馬鈴薯生長受阻,光合作用減弱,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和產量;蠐螬會導致塊莖受損嚴重,影響馬鈴薯的品質和儲藏性能。
2.2防治方法
為了有效控制馬鈴薯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還應采取綜合防治策略。在進行實際防控工作時,首選具有較高抗病性的馬鈴薯品種,這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其能夠較好地抵御特定病害的侵襲,并減少農藥的使用,確保馬鈴薯的健康生長和高產。另外,加強合理輪作,打破病蟲害的生命周期,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積累。一般可以同非茄科作物進行輪作,以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數量。日常還應加強田間管理,通過合理施肥、控制灌溉、保持田間通風透光、及時清除雜草等措施,提高馬鈴薯自身的抗病性。
當前可積極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以替代化學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同時提高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敵或其他生物手段控制害蟲的數量。例如,利用瓢蟲控制蚜蟲,通過釋放捕食性天敵減少害蟲的種群密度,較好地防治蚜蟲。物理防治方法具體包括燈光誘殺、色板誘殺、性誘劑等。燈光誘殺是指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通過設置特定波長的燈光誘殺害蟲。色板誘殺是指利用害蟲對特定顏色的趨性,通過設置粘蟲板來誘殺害蟲。這些方法環保且有效,廣泛應用于病蟲害的綜合防治體系中。當前,化學防治是防治病蟲害的常用手段,通過使用合適的農藥進行防治。化學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合理選擇農藥品種,科學施藥,確保防治效果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例如,針對馬鈴薯早疫病,可在發病初期,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丙森鋅或代森錳鋅等藥劑1~2次。病害較為嚴重時,可使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藥劑防治,間隔7~10d使用1次,連用2~3次;防控馬鈴薯病毒病,應及時防治蚜蟲,以免蚜蟲高發傳播病害。同時選用鹽酸嗎啉胍、寧南霉素、嗎啉·乙酸銅、三氯異氰尿酸或氨基寡糖素等藥劑展開防控工作。
綜上所述,馬鈴薯作為全球重要糧食作物,其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的研究與應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石。馬鈴薯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技術支持和綜合管理。在實際進行栽培管理工作時,還應掌握各項高產栽培技術要點,這些要點相互協同,共同構成了馬鈴薯高產栽培的技術體系。同時,針對主要病蟲害,還需應用各種科學合理的防治策略,這些措施的應用不僅能夠減少病蟲害對馬鈴薯生產的影響,還能夠降低農藥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農業從業人員應不斷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地應用這些技術,以實現馬鈴薯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推動種植工作獲得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玉堂.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方案[J].種子科技,2024,42(15)∶109-111.
[2]王少勇.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村實用技術,2024(6)∶52-53.
[3]劉珍.馬鈴薯提質增效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種子科技,2024,42(5)∶58-60.
[4]孫靜一.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J].河北農機,2023(20)∶88-90.
[5]劉曉艷.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方案探索[J].農村實用技術,2021(10)∶5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