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麥是國內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菏澤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之一,其小麥種植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對于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至關重要。本文將從各個方面分析菏澤地區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期望為當地小麥生產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實現小麥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山東;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
在我國,小麥是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其產量和品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供應的穩定和人民生活質量。因此,栽培優質高產小麥不僅具有農業生產的意義,更具有廣泛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1菏澤市進行小麥栽培的條件分析
菏澤市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富裕,非常適宜小麥的生長。冬小麥喜涼爽、濕潤的環境,菏澤市的年均氣溫為13.8℃,無霜期205天,日照時數2534.3小時,能夠滿足小麥不同生育期對光照和溫度的需求。然而,菏澤市在早春和晚春時節容易遭遇“倒春寒”和晚霜凍害,這會對小麥的生長和產量造成不利影響。
菏澤市的土地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形較平緩,土壤深厚,質地適中,以沙質地、壤土和黏性土居多,宜耕性較好,但屬弱堿性土地。在小麥栽培過程中,需要科學施肥,增加有機肥的使用,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菏澤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小麥生育期內降水遠遠不能滿足其對水分的需求。春季是菏澤市干旱高發季節,小麥生長易遭受干旱危害。所以,做好旱情控制,密切注視旱情,按照小麥各生長期對水分的要求,適時澆水,保墑、保苗是確保小麥高產穩產的基礎[1]。
2研究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的意義
栽培優質高產小麥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對進口小麥的依賴,確保國家糧食自給自足。據統計,我國小麥種植面積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2%,總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0%左右。
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通過引進和培育優良品種,優化栽培技術,提高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可以顯著增加農民的收入。綠色小麥栽培技術,憑借其綠色健康、環保零污染的特點,不僅能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還能滿足市場對綠色食品的需求,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某些地區通過推廣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小麥產量提高了20%,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2]。
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技術推動了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為了實現小麥的優質高產,科研機構和農業技術人員不斷研究和推廣新的栽培技術,如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耕深松、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小麥的產量,還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淮北旱作區通過集成應用機械深耕深松改土與秸稈還田培肥土壤等技術,形成了小麥中產變高產和超高產栽培技術模式。
此外,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具有積極作用。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強調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秸稈還田和輪作制度的推廣,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進了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對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3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
3.1選用優質品種
選擇小麥品種時應考慮其適應性。菏澤市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多樣,包括潮土、棕壤和褐土等。因此,選擇的品種應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具有良好的抗逆性。例如,菏麥25是菏澤市農業科學院選育出的廣適高產小麥新品種,具有分蘗力強、抗倒伏、適應性廣等特點,非常適合在菏澤地區種植。應選擇具有高產潛力的小麥品種。菏澤地區土壤肥沃,氣候條件適宜小麥生長,因此選擇高產的品種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實現更高的產量。例如,菏麥13、濟麥19、淄麥12等品種,都具有高產潛力,可以作為菏澤地區的主導品種。品質性狀也是選擇小麥品種的重要標準。隨著市場對優質小麥需求不斷增加,選擇品質優良的小麥品種顯得尤為重要[3]。例如,某些品種如超級小麥KH1608,不僅高產,而且品質性狀好,能夠滿足市場對高質量小麥的需求。此外,品種的抗病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菏澤地區小麥生長期間可能會遭遇多種病蟲害,因此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保障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例如,菏麥25對條銹病免疫,高抗白粉病,雖然對其他病害敏感,但在綜合防治措施下,依然能夠保持較高的產量和品質。考慮到菏澤地區的農業生產實際,選擇的品種還應具備穩產性能好、成熟期適中的特點。穩產性能確保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塊條件下都能獲得相對穩定的產量,而成熟期適中則有利于合理安排農事操作,避免因成熟期過晚而影響下一茬作物的種植。
3.2科學選地整地
選地整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影響小麥的生長狀況和最終產量。選擇適宜的地塊是優質高產小麥栽培的第一步。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便于灌溉的地塊。菏澤地區土壤類型多樣,以潮土和砂姜黑土為主,適合小麥生長。土壤有機質含量應在1.2%以上,全氮含量在0.09%左右,這樣的土壤條件能夠為小麥提供充足的養分和良好的生長環境。
整地時應進行深耕,深度一般在25厘米左右,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小麥根系深扎。深耕后進行細耙,使土壤細碎、平整、上虛下實,有利于種子發芽和根系生長。在整地前,施用優質有機肥,并結合施用化肥。施肥時應均勻撒施于地表,然后翻耕入土,確保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在整地過程中,要注意土壤墑情,確保土壤濕度適宜。可以通過灌底墑水,使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小麥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整地后,應確保土地平整,無明顯的高低起伏,以利于灌溉和排水。土地平整度直接影響播種質量和出苗率。通過科學選地整地,可以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促進小麥根系發育,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產量[4]。
3.3水肥管理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應該保證土地墑情好。菏澤地區下種麥時常遇到旱災,澆灌充足的底墑水,不但可以改善種植品質,實現一播全苗,同時也為冬季減少澆水打下基礎。凡有水澆條件的地盡量在秋收前進行,澆足底墑水。入冬前澆封凍水對小麥安全過冬和返青必不可少,澆水時機要依據氣候和水力條件靈活把握,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進行。返青期是小麥生長的重要階段,此時小麥對水分需求較大。對于冬前未澆封凍水的麥田,應適時澆返青水,以保苗為主。小麥起身后期至拔節初期,是小麥需水高峰期,此時應結合追肥澆1次拔節水。澆水時,要注意天氣,避開3級以上的風天。揚花期和灌漿期是小麥生殖發育的關鍵時期,需水量大,約占全生育期耗水總量的百分之四十。這時應該結合施肥進行灌溉,注意澆水澆透,以提高土地和空氣的相對濕度,保證小麥籽粒豐滿。
小麥播種時,應施用充足的底肥。一般施配方復合肥,同時,增施有機肥和鋅、錳等微量元素肥料,以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土壤肥力。小麥追肥應根據小麥的生長階段和土壤肥力狀況進行。冬前,對于小苗、弱苗,應趁墑追肥,促進根系生長,提高分蘗成穗。返青期,結合遲澆的第一水追施尿素,以促進小麥返青生長。拔節期是小麥對氮肥吸收的最高峰,因此必須追施大量尿素。施肥時要注意施肥量不宜過多,防止化肥對土地和水體產生污染。另外,應保持施肥的多樣化,避免長期單獨應用某種化肥,以增強化肥的使用率和小麥的生長能力。
3.4農機化作業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農機化作業已成為實現小麥高產優質的重要保障。機械化整地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在菏澤地區,小麥收獲后,利用秸稈還田機進行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接著,采用機械深松機進行深松作業,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蓄水能力。深松后,再使用旋耕機進行旋耕,使土壤細碎、平整,為小麥播種創造良好條件。播種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小麥的出苗率和生長狀況,使用小麥寬幅精播技術,能夠顯著提高小麥產量。播種時,采用小麥寬幅大苗帶的施肥精量播種法,即可一次完成起壟、種植、施肥、覆土、鎮壓等一系列作業。播種深度控制在3~5厘米,行距22~26厘米,播幅8~10厘米,確保種子分布均勻,無缺苗斷壟現象[5]。
機械化施肥能夠精確控制施肥量和施肥位置,提高肥料利用率。在菏澤地區,基肥施用一般在整地階段進行。選擇合適的施肥機械,如撒肥機械、種肥施用機械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小麥生長需求,確定化肥種類和配比。追肥時,可根據小麥生長情況,使用化肥深施機進行深施,避免肥料損失。傳統的人工澆灌和漫灌方式已逐漸被機械化灌溉所取代。采用噴灌、滴灌等現代化灌溉技術,能夠節約水資源,提高灌溉效率。通過計算機控制系統,根據小麥實際需水情況和天氣變化,調整灌溉量、時間和次數,確保小麥整個生長期的水分供應。
機械化植保能夠提高防治效率,減少農藥使用量。選用背負式動力噴霧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或植保飛行器進行病蟲害防治。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合適的農藥和配比,適時進行噴灑。適時收獲是保證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環節。在菏澤地區,小麥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當小麥全株變黃、莖稈仍保有一定彈性、籽粒呈黃色稍硬狀態時,即可進行收割作業。使用小麥聯合收割機,可自動完成小麥的收割、脫粒工作,顯著提高收割效率。
3.5覆蓋栽培
覆蓋栽培技術是指利用地膜或其他覆蓋材料,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進行地表覆蓋,以達到保溫、保濕、抑制雜草生長和改善土壤結構的目的。菏澤地區主要采用地膜覆蓋技術,該技術根據不同的種植條件和降雨情況,分為膜側條播和膜上穴播兩種模式。膜側條播主要適用于旱地和不保灌的水地,而膜上穴播則適用于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7月至9月降雨量在240毫米以上的旱地或補充灌溉區。膜側條播一般比當地露地小麥適宜播期推遲5天左右,膜上穴播則推遲7天左右。精量播種也是覆蓋栽培技術的重要環節,膜側栽培的播量一般為露地小麥的3/5左右,即75~105千克/公頃。根據土壤肥力和氣候條件適當調整播量。
3.6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技術作為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對實現小麥的優質高產具有重要意義。秸稈還田技術是將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等不宜直接作飼料的農作物秸稈直接或堆積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種方法。通過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進而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
小麥秸稈直接還田技術是利用機械收割小麥后,將秸稈粉碎成短于5厘米的小段,并均勻撒開,隨后深翻入土,深度一般在20厘米以上。在后茬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增施碳銨或尿素,以滿足作物和微生物的需求,加速秸稈腐爛。小麥秸稈高茬還田技術是指小麥收割時留茬30~50厘米,深翻達到一定深度時,在風干秸稈中摻入適量的尿素。這種方式有助于減少養分和水分的散失,便于秸稈腐爛。堆漚還田技術是通過將秸稈粉碎成10厘米左右長的小段,逐層堆放,每層噴水調節濕度,并按比例加入尿素等調節碳氮比,最后用泥漿或塑料布密封。經過一段時間的堆漚,秸稈腐熟后即可施入田塊。秸稈還田技術在山東菏澤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還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實施秸稈還田技術時,需要注意秸稈還田的數量、配合施用氮磷肥、翻埋時期及施入適量石灰等細節,以確保秸稈能夠充分腐熟,避免對作物生長產生負面影響。
3.7病蟲害防治
在菏澤地區,小麥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包括銹病、白粉病、紋枯病、吸漿蟲、麥蚜等。這些病蟲害不僅影響小麥的生長,還會導致減產和品質下降。農業防治是基礎,通過科學選種、合理輪作、土壤深耕等措施,提高小麥的抗病蟲能力。例如,選擇抗病品種,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避免過度施肥和灌溉,繼而造成田間濕度過高,誘發病蟲害。
物理防治方法多種多樣,如利用燈光誘殺、土壤深耕等。例如,在田間設置黑光燈,誘殺夜間活動的害蟲,減少害蟲的數量。深耕土壤,可將地表病蟲卵深埋地底,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生物防治技術是一門綠色、安全的預防技術,利用引進天敵防治病蟲害。比如,通過引進草蛉、寄生蜂等天敵,捕食害蟲,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化學防治是快速、有效的防治手段,但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科學性和合理性,避免產生抗藥性。例如,在銹病、白粉病發病初期,可以使用粉銹寧、戊唑醇等藥劑進行噴灑。在吸漿蟲、麥蚜等蟲害發生時,可以使用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進行防治。
綜上所述,栽培優質高產小麥不僅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還能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山東菏澤具備良好的小麥栽培條件,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然而,菏澤市在小麥栽培過程中,也面臨著凍害、干熱風、土壤肥力不足和干旱等問題。因此,需要加強科學管理,推廣應用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程娜.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要點探討[J].南方農機,2024,55(9)∶64-66.
[2]李奇.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的應用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4)∶208-210.
[3]李霞,邵長俠,相素英.山東青島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22)∶51-53.
[4]胡仕葉.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技術分析[J].河南農業,2023(23)∶16-18.
[5]郝桂紅.山東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分析[J].新農業,2022(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