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和大豆都是當前主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國內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耕地面積也在逐漸減少。大豆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國內目前大豆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滿足玉米與大豆的市場需求及糧食儲備需求,就要采取間作的模式來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玉米與大豆的產量與品質。間作種植模式可以實現農作物之間的優勢互補,擴大農田復種指數,全面提高單位面積內農作物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玉米;大豆;間作種植;高產栽培技術
玉米大豆間作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同時種植兩種作物可以實現作物間的優勢互補,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獲得更高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水平,種植人員要充分了解玉米與大豆的生長習性,根據當地氣候、降水及其他種植條件研究出適應性更強的栽培技術。
1玉米大豆間作的優勢
采取間作的種植模式可以同時在同一地塊種植兩種作物,這種種植模式可以實現玉米、大豆在空間、時間上的優勢互補,全面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玉米、大豆生長周期的差異除了可以節約土地資源之外,還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玉米與大豆在生長周期、光照、土壤養分需求、生長習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種植人員要充分利用這一差異。大豆的根系十分發達,其固氮作用能夠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有機質含量、透氣性及滲透性,更好地滿足玉米對于氮元素的需求。玉米的莖稈可以給大豆的生長提供更多的有機質,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與生產力。植物的多樣性可以對農作物的代謝方式進行調節,可以有效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改善環境、土壤污染及藥物殘留問題。玉米植株的莖稈高大,葉片寬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光照需求。大豆是低莖作物,對于光照的需求則相對較少。玉米莖稈可以為大豆植株遮擋部分強光,可以同時促進玉米與大豆的生長發育[1]。
2玉米和大豆的種植現狀
玉米是新時期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玉米在多個地區都有廣泛的種植,玉米的產量會直接影響當前市場上的糧食供應需求。目前,國內玉米市場供需并不平衡,仍然存在較大的市場缺口。我國對于玉米種植產業越來越重視,近年來在不斷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產業配置,隨著玉米種植技術的持續革新與農用機械設備的應用與推廣,如今玉米的種植效率、效益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種植人員要掌握科學的栽培技術方法,給玉米植株創造更適宜的生長環境。
大豆不僅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還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中富含豐富的植物蛋白,但是目前大豆的整體種植水平還相對較低,栽培技術、良種推廣等因素都會影響大豆的產量與品質。我國大豆產量仍然無法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因此提高大豆的種植質量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點內容。大豆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較高,所以種植人員要不斷提高大豆栽培技術水平[2]。
3玉米大豆間作高產栽培技術
3.1整地
在種植之前,種植人員要根據玉米和大豆的生長特點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種植地塊的選擇、翻耕深度、操作水平及施肥種類、施肥量等因素,都會影響玉米和大豆的產量。要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且具有便利的排水、灌溉條件的地塊,當上一茬農作物收獲后,要立即進行翻耕,翻耕深度控制在20~25厘米,土壤解凍后要再次進行翻耕,此次的翻耕深度要控制在15~20厘米。翻耕完畢后,要預留足夠的時間用于晾曬土壤,利用太陽光殺死土壤中的病菌與蟲卵。翻耕時要打碎大的土塊,提高土壤的松軟度,要注意不能破壞土壤結構。在翻耕整地的過程中,要同時施加底肥。目前常用的底肥種類主要有氮肥、磷肥、鉀肥、有機肥等,要根據土壤肥力確定各類肥料的施加比例,優先施加農家肥。
3.2選種
選種工作是決定玉米與大豆產量品質的關鍵要素。在選擇農作物品種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種植地塊的土壤肥力、地勢條件等因素。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玉米和大豆的共生適應能力、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及農作物的產量、潛力等因素。要保證玉米與大豆之間能夠互相提供養分,協調好兩種作物的通風、光照情況,合理搭配農作物的品種。選擇好種子后,播種前要對其進行處理。先對種子進行挑選,將發霉、破損、干癟及攜帶病蟲害的種子全部剔除,之后對種子進行晾曬,改善種子的活力與含水量,更有利于種子的萌發。在晾曬過程中,太陽光可以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與害蟲,提高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使用藥物進行拌種,這是預防病蟲害問題的有力手段。常用的拌種藥物主要有殺蟲劑、殺菌劑、種衣劑等。將藥物按照要求稀釋后與種子混合,之后對其進行晾干處理。目前,常用的殺蟲劑主要有吡蟲啉、噻嗪酮等,殺菌劑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3]。
3.3播種
播種方式會直接影響玉米和大豆的產量,當前常用的主要有帶狀復合種植、寬窄行種植等方式,種植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播種方式。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最佳的播種時間,充分利用溫度、光照等自然條件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同時降低病蟲害的危害。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構建合理的農作物群體結構。可以利用機械設備完成播種工作,播種玉米時要選擇單行點播器,每穴要播種2~3粒種子,將播種深度控制在5~7cm,在播種大豆時要選擇多功能播種機,播種深度控制在3~6cm。目前的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模式主要有兩種,即三行玉米和三行大豆、兩行玉米與四行大豆。如果是三行玉米和三行大豆,那么玉米的播種穴距應大于30cm,行距應大于60cm,大豆的播種穴距應大于20cm,行距應大于40cm,玉米與大豆的間距控制在40cm。如果是兩行玉米與四行大豆間作,那么玉米的播種穴距應大于30cm,行距應大于50cm,大豆的播種穴距應大于20cm,行距應大于40cm,玉米與大豆的間距控制在40cm[4]。
播種完畢后,要施加種肥,可以促進玉米和大豆根系的生長發育,增加根瘤數量,提高固氮及根系的吸收能力,這是提高農作物產量與品質的關鍵。種肥通常包括磷肥、氮肥、農家肥等。要合理控制氮肥的用量,用量過大容易出現幼苗徒長現象,同時還會影響大豆根瘤菌的形成。如果要施加尿素或硝酸銨,那么要合理控制肥料與種子的距離,距離過近容易出現燒苗、燒種等現象。
3.4田間管控
田間管控水平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種植人員要根據土壤肥力、農作物的生長特點、養分需求等因素采取綜合、科學的田間管控方式。為了滿足玉米和大豆的生長發育需求,整地時要施足底肥,在后期的生產過程中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狀態及時進行追肥,并噴濕葉面肥,合理控制灌溉量與灌溉頻率,滿足玉米和大豆的養分需求。
3.4.1苗期
在苗期管控階段,大豆與玉米的管控原則基本一致。首先要對幼苗的生長情況進行檢查,如果發現缺苗現象,要及時進行補苗。目前常用的補苗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催芽補種,另一種是移苗補栽。補栽時要優先選擇陰天或雨后,這樣可以提高移栽的成活率,要盡量帶土移栽,移栽完畢后要澆足定根水,讓幼苗更加健壯、齊整。其次要開展勻苗、定苗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土壤資源,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避免農作物之間出現遮光、爭奪養分等問題,要在晴天午后開展定苗工作。之后要除草中耕。雜草會與玉米、大豆幼苗爭奪養分、光照等條件,因此要及時對其進行清理,常用的除草方法是使用化學藥劑。種植人員要合理控制藥物用量,優先選擇低毒、高效的化學藥劑。中耕工作可以提高土壤的疏松度,更有利于玉米和大豆根系的生長發育,同時還能夠分解更多的有機質,讓幼苗生長得更加健壯。最后要蹲苗。蹲苗是指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在保證底墑充足的前提下,利用控制灌溉量、中耕等方式促進農作物根系的發育,這樣可以抑制農作物地上部分的生長速度,農作物的根系會更加發達,玉米和大豆的植株也會更加健壯,可以明顯提高玉米、大豆的產量。需要注意的是,該項工作通常在拔節期前完成。
3.4.2玉米穗期
玉米進入穗期生長階段后,要進行兩次追肥。第一次要追施攻稈肥,主要施加速效氮肥、磷肥與鉀肥,第二次要追施穗肥。玉米進入穗期生長階段后,種植人員要做好水分管控工作,滿足玉米穗分化過程中的養分、水分需求,提高葉片的光合效率,讓玉米籽粒更加飽滿。其間還要通過中耕培土、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方式,加速玉米植株的生長。
3.4.3大豆開花結莢期
這一階段要重點做好肥水管控工作,施加花肥,施肥工作水平會直接影響大豆最終的產量,尤其是在幼苗的長勢較弱或土壤肥力較低的情況下,施加氮肥后的施肥效果會更加明顯。如果土壤肥沃,大豆苗健壯,那么可以不施加花肥,避免大豆植株徒長而影響最終的產量。進入開花結莢期后,大豆根系的吸收能力會明顯降低,這時要利用根外追肥法進行施肥。當大豆植株的生長速度過快或過慢時,都可以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其進行調節,提高大豆植株的抗性及抗倒伏能力。
3.5采收貯藏
種植人員要注意觀察玉米與大豆的成熟狀態,等農作物完全成熟后進行采收。要觀察玉米籽粒的乳線,乳線完全消失就說明玉米已經完全成熟,要及時進行采收。采收完畢后要進行晾曬,待玉米籽粒的含水量低于14%時就可以入庫貯藏。大豆的采收工作也是如此,如果采收得過早,那么大豆籽粒還沒有完全成熟,會出現脫粒困難、粒重和脂肪及蛋白質含量較低的現象。如果采收得過晚,那么會影響大豆的品質,種植人員要注意觀察大豆的成熟狀態及天氣情況,選擇最佳的采收方法,可以使用機械設備或利用人工進行采收。等大豆植株的葉片變黃、脫落,豆莢變為黃色,籽粒與莢殼脫離,含水量為15%~20%時即可進行采收。采收完畢后要對大豆進行晾曬,等大豆的含水量為9%~12%時即可入庫貯藏。
4病蟲害防治
4.1玉米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是種植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該病屬于病毒性疾病,主要傳播媒介是灰飛虱。玉米出苗后就可能會感染該病,當玉米植株長出5~6個葉片時就會出現明顯的癥狀,溫度、濕度、土壤、肥力、種植密度等因素都會影響該病的發病率及病情的發展情況,不同品種的玉米對于該病的抗性會存在較大差異,易感品種的癥狀會更加明顯,抗性較強的品種癥狀較輕或沒有癥狀。發病初期,在玉米植株的葉片上可以看到有褪綠色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會逐漸變厚變硬,葉脈會越來越突出,患病植株的生長速度會變慢,玉米植株會逐漸矮化。雄穗的發育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花粉量與結實量會明顯減少,嚴重降低玉米的產量。為了對該病害進行防控,可以使用合適的藥物,用藥時須嚴格執行藥物使用要求,以獲得較為理想的防控效果。
4.2玉米灰飛虱
灰飛虱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進入夏季后害蟲會迅速繁殖,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中,害蟲的數量明顯增加。灰飛虱通常處于群居狀態,會吸食玉米葉片的汁液,玉米葉片會逐漸黃化、下垂、彎曲并出現黃斑,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嚴重時枯萎死亡。目前用于防控灰飛虱的藥物主要有啶蟲脒水分離粒劑、功夫微乳劑等,按照藥物使用比例,將藥物與水充分混合后噴灑到田間,每周用藥1次,連續用藥3次。
4.3玉米蚜蟲
蚜蟲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較為常見,拔節期是玉米蚜蟲的高發季節。蚜蟲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風、水流及人為活動等,最適合蚜蟲生長的溫度條件是15~25℃,濕度大于70%。當田間暴發蚜蟲害后,玉米植株的葉片上會出現黃色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斑點會越來越大,最終葉片會變黃、干枯,玉米植株的生長速度會越來越慢,最終會停滯生長。蚜蟲除了會直接危害玉米植株之外,還會引發疾病的傳播。在防控蚜蟲時,要使用氟氯氰菊酯乳油、順式氰戊菊酯乳油、氯噻啉可濕性粉劑等,將藥物按照比例兌水后噴灑到田間,每周用藥1次,連續用藥2次。
4.4大豆食心蟲
食心蟲是大豆種植過程中的一種常見害蟲,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及地下莖部位,會導致根部發生病變,大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當大豆植株的根部組織被破壞后,根部的吸收能力會明顯變差,攝取營養物質的速度及養分的運輸能力會明顯變差,無法滿足大豆植株的生長發育需求。隨后大豆葉片逐漸發黃,植株越來越矮小,直至最終死亡。當田間暴發食心蟲后,大豆植株容易倒伏,大豆的產量與品質都會明顯降低,在大豆根尖部位會出現黑褐色病斑。為了降低食心蟲的危害性,種植人員可以使用倍硫磷粉劑、殺螟松粉劑、混滅威粉劑等藥劑對食心蟲進行控制。
4.5大豆豆莢螟
豆莢螟主要危害大豆的豆莢,每年的5~7月會出現大量的成蟲,成蟲會選擇在成熟的豆莢上產卵,幼蟲孵化后就會直接進入豆莢內部。幼蟲的主要營養來源是豆莢內的種子,在豆莢的表面可以看到有許多直線的小孔,小孔主要用于幼蟲在豆莢內的進出。豆莢內部的種子、胚芽都會被嚴重破壞,營養物質會逐漸流失,幼蟲在豆莢內排泄后還容易吸引其他害蟲,從而增加感染其他病蟲害問題的風險。目前用于治療豆莢螟的藥物主要有定蟲隆乳油、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溴氰蟲酰胺等,按照藥物使用說明對藥物劑量進行控制,間隔1~2周用藥1次,連續用藥2次。
綜上所述,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每一種農作物的生長特性與生態特征,切實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量與品質,可以更好地滿足當前的糧食作物需求。種植人員要不斷加大玉米大豆間作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力度,根據不同地區的種植條件進行優化,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參考文獻:
[1]黎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11)∶160-162.
[2]楊萌.貴州地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4,42(20)∶42-44.
[3]孫桂英.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技術及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10)∶10-12.
[4]丁曉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增產技術[J].河北農業,2024(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