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城地區水稻栽培活動的開展可以很好地滿足民眾日常生活需求,也能夠幫助種植人員獲得高水平的經濟收益。但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水稻的產量及品質得不到保障,這限制了海城地區水稻栽培種植產業的健康發展。文章就海城地區水稻栽培展開了分析,為了幫助當地的農民提高水稻的種植質量,獲取更多的優質水稻,提出了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并論述了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希望可以給當地農民提供科學的參考和幫助,為加快推動海城地區水稻種植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農業是國內重要的支柱型產業,農業種植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提供重要的資源,也能夠為其他各項社會生產活動的推進奠定良好的基礎。在眾多農作物中,水稻受到了很多民眾的歡迎,它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較高水平的經濟效益,水稻的種植能夠維持社會的良好運行狀態,也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在復雜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水稻健康生長受到了直接影響,難以實現水稻產量及品質的提升。因此,種植人員應當加強對栽培技術的管控,將高產栽培技術運用到水稻種植活動中,積極應用病蟲害防治技術,切實提高水稻的生長質量,實現對優質水稻的栽培,推進水稻的高產穩產。
1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1.1土地的選擇與科學處理
在水稻高產栽培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想保證相應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種植人員必須要加強對土壤環境的管控。從水稻作物的生長特性來看,優良的土壤環境可以為作物的健康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使作物可以從土壤中吸收營養物質、獲取水分,有效提高水稻的產量及品質。因此,種植人員必須要為水稻的生長創設優良的土壤環境。
首先,種植人員需要保證土地選擇的科學與合理。為滿足水稻作物的生長需求,種植人員應當保證選擇的地塊有著良好的排水條件、灌溉方便、土層深厚、肥力充足,可以促進水稻的生長與發育,實現水稻的高產。與此同時,當種植人員在確定水稻的栽培土地之后,還應積極地對所選擇的土地進行整理,以進一步提高土壤的質量,為水稻的健康生長創造更加優質的土壤環境。為此,種植人員需要進行整地,對土壤進行翻耕處理,能夠及時清除土壤中存在的各類雜物,防止水稻的生長受到雜物的影響,保證土壤平整,也能夠促進水分盡快滲透進土壤中,為水稻根系的發育提供支持和幫助。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專門的機械化翻耕設備,將翻耕深度控制在15~20cm,并施入適量的農家肥,使農家肥可以與土壤混合,有效地增強土壤的肥力,為后續插秧等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1]。
1.2品種的選擇與種子處理
在水稻栽培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想實現水稻的高產,種植人員還應當積極開展水稻品種的選擇工作,并積極地對種子進行處理,這也是實現水稻生長質量提升的關鍵。種植人員需要對水稻的品種進行選擇。為保證品種選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種植人員應當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對海城地區的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等影響水稻作物生長狀態的各類因素進行研究和分析,從實際出發,保證選擇的水稻品種可以適應當地的環境,推動水稻健康生長。種植人員在選擇水稻的栽培品種時,還應當關注品種的生產性能及其他的生長特點,保證所選擇的水稻品種具備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能夠抵御海城地區低溫、干旱天氣的影響,保持良好的生產性能。
同時,水稻種植人員還應當對種子進行處理,進一步鞏固水稻健康生長的基礎,使水稻種子盡快萌芽,不斷提高水稻種子的發芽率,實現移栽成活率的提升,早日實現水稻的高產。在對種子進行處理時,種植人員首先需要對種子進行挑選,防止破損種子、蟲食粒等混雜在其中,并盡快除去種子中摻雜的雜物,提高水稻種子的質量。其次,種植人員應當在播種前的1~2d對種子進行晾曬,使種子能夠處于陽光照射的環境下,并及時地對種子進行翻整,保證晾曬均勻,以有效增強種子的活力。最后,種植人員需要對水稻種子進行浸種處理。在播種前,種植人員要想進一步提高種子的質量,還應當將100kg的水與1kg的生石灰進行混合,制成石灰水,將種子浸泡在其中,持續72h左右,實現對種子的消毒,起到預防病蟲害的重要作用。但是,要注意避免陽光直射,并在浸種結束之后,將種子放置在清水中進行清洗,隨即開展催芽處理工作。對水稻種子的催芽處理能夠有效促進種子的發芽,有助于縮短種子的生長周期,實現對水稻的高產栽培[2]。
1.3培育壯秧
在開展水稻的高產栽培活動時,種植人員應當進行壯秧的培育工作,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使種子能夠盡快發芽、健康生長,培育更多健壯的秧苗,進而實現對水稻的高產栽培。在壯秧培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種植人員首先需要加強對環境溫度的控制。從水稻種子的生長特性來看,當溫度處于20~30℃時,種子能夠盡快發芽,如果出現溫度過低的問題,那么種子的發芽速度將會減慢,發芽率也得不到保證,容易出現弱小的秧苗,給水稻的高產栽培造成較大的影響,秧苗在后續生長中無法抵御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水稻的生長質量大大降低。如果溫度比較高,那么種子的活力將會受到影響,也會降低種子的發芽率,秧苗較短,難以實現水稻生長質量的有效提升。因此,種植人員應當在培育壯秧的過程中,對水稻種子的生長溫度進行調控,保證溫度適宜,促進種子的發芽。其次,種植人員在壯秧培育的過程中,還應當加強對濕度的管控,保證環境濕度條件良好。從種子的發芽情況來看,其對水分的需求量比較大,農民應當保證水分供應良好。如果濕度較低,那么種子的水分含量將會受到直接影響,難以滿足發芽的需求。如果濕度較高,那么容易引發水稻種子的腐爛,也無法保證種子順利發芽,更限制了秧苗的健康生長。對此,水稻種植人員應當依據水稻種子的生長條件,加強對濕度的管控,保證種子含水量適中,為實現對健康秧苗的培育提供有力支持。最后,種植人員在秧苗培育的過程中,還應當加大對光照條件及養分供應情況的重視程度。為種子的發芽提供充足的光照和養分,促進光合作用的開展,滿足植物的生長需求,實現秧苗生長質量的提升。
1.4秧苗移栽
在水稻的高產栽培活動中,移栽不可或缺,種植人員要想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應當加強對秧苗移栽環節的管控,保證移栽順利,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水稻產量及品質的提升。在移栽秧苗時,種植人員首先需要確定移栽的時間。一般來說,海城地區的農民應當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展秧苗的移栽工作,使水稻生長在更舒適的環境中,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在夏季之前就能健康生長。在秧苗移栽之后,種植人員需要依據秧苗的生長需求,盡快為秧苗補充充足的水分。移栽后的秧苗擴大了自身對水分的需求,如果出現缺水的情況,植株就會生長緩慢,甚至還會死亡。因此,種植人員必須立即進行澆水,使土壤能夠保持良好的濕潤度,為植株的生長提供水分。同時,水稻種植人員應當在秧苗移栽之后為其補充生長所需的養分,盡快進行施肥,滿足植株的生長需求,實現水稻產量與品質的有效提升。
1.5水肥管理
在水稻的高產栽培活動中,水肥管理非常重要,能夠為作物的健康生長提供水資源及營養物質,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提高水稻的產量及品質。這樣不僅種植人員可以獲取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有效推動海城地區水稻栽培種植產業向前發展。
為了實現對肥料的高效利用,滿足作物對養分的需求,種植人員需要依據水稻的需肥情況,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加強對肥料施用量的管控,并實現對多種肥料的混合施用,切實提高水稻的生長質量。對此,種植人員需要在栽培之前施用有機肥,每公頃施用15~22.5t的腐熟農家肥及375~450kg的標準氮肥,并將二胺及鉀肥的用量分別控制在150kg和75kg,有效增強土壤的肥力,為水稻的栽培奠定基礎。在5月份之后,種植人員需要開展首次施分蘗肥工作,每公頃施加標氮180kg,6月中旬,第2次施分蘗肥,每公頃施用標氮135kg和鉀肥75kg,并在7月初施攻穗肥,將每公頃標準氮肥的用量控制在90kg,7月中旬則需要開展保穗肥的施用活動,每公頃施用45kg的標氮即可,提高肥料的管理水平,使水稻在各個生長階段都能夠獲取充足的營養物質[3]。在開展水稻的灌溉活動時,種植人員需要保證灌溉的科學性,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有效應對當地稻田用水緊張的問題。種植人員應當避免出現灌溉過量或缺水的情況,依據外界的降水情況、氣溫變化及土壤的含水量等,對灌溉的時間及灌溉量進行調整,加強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滿足水稻生長對水資源的需求,實現水稻生長質量的有效提升。
1.6適時收獲
在水稻的高產栽培活動開展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做到適時收獲,這樣能夠保證水稻栽培的高產,加強對水稻品質的把控,有效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如果水稻收獲得過早,則無法保證籽粒飽滿,水稻的產量及品質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如果水稻收獲得過晚,很容易出現脫落、穗萌的情況,影響水稻的產量。一般來說,海城地區的農民應當在水稻9成黃時進行收獲,并及時開展晾曬工作,但要避免將收獲的作物放置在瀝青路面或污染場地進行晾曬,加強對作物品質的維護[4]。
2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在水稻作物的生長過程中,由于外界環境條件較為復雜,很容易出現病蟲害,作物的健康生長狀態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水稻的生長質量大大降低。如果種植人員不能夠及時發現水稻病蟲害,并盡快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相應病蟲害的危害范圍將會擴大,致使更多的水稻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死亡的情況,這不僅無法保證水稻的品質,也降低了水稻的栽培產量。因此,種植人員應當在水稻的高產栽培活動中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對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的應用,幫助水稻有效抵御病蟲害的侵襲,實現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同步提升。
2.1物理防治技術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物理防治技術有著良好的應用價值,實現了對物理基礎原理的運用,種植人員在各類設備及工具的幫助下,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從物理防治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效果來看,它能夠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并且具有綠色環保的優良特性,不會對人體、水稻品質及生態環境產生污染,符合當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有助于加快推動海城地區水稻栽培種植產業的綠色發展。在具體應用物理防治技術來防治水稻病蟲害時,種植人員可以使用昆蟲信號素、殺蟲燈、誘蟲板等設備。昆蟲信號素的應用可以向外發出特殊物質,實現對昆蟲的誘捕。殺蟲燈則利用了昆蟲的趨光性,借助燈光來吸引昆蟲,使其能夠被盡快捕捉。誘蟲板則可以在特殊材料的幫助下,實現對昆蟲的快速吸引,確保昆蟲可以黏附在誘蟲板上。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有效減少了害蟲的數量,可以加強對水稻健康生長狀態的維護,實現對水稻的高產栽培[5]。
2.2生物防治技術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種植人員還可以應用生物防治技術,也能夠保證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環保特性較為突出。在具體應用生物防治技術時,種植人員應當對害蟲的類型進行研究和分析,確定害蟲的天敵,隨后向稻田中引入適當數量的害蟲天敵,抑制害蟲的生長和發育,降低其危害性,加強對水稻健康生長狀態的維護。同時,種植人員還可以應用生物農藥來實現對病蟲害的防治。與普通的農藥相比,生物農藥表現出了無毒害、無污染的特性,可以加強對環境的保護,防止水稻的品質受到污染,有效提高水稻的栽培產量及質量。
2.3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也是水稻病蟲害防治活動開展過程中較常應用的一類防治技術,主要通過利用化學制劑發揮作用,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抑制病蟲害,應用效果比較明顯,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更好地維護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化學防治技術應用過程中化學制劑的使用可能會對生態環境、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部分害蟲也可能會對部分化學制劑產生抗藥性,直接影響防治效果。因此,在實際應用化學制劑開展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活動時,種植人員應當積極進行管控,做好化學制劑的選擇工作,并加強對藥劑使用量、使用次數等的控制,以及對水稻的安全保護,盡可能地降低化學制劑的危害性。
綜上所述,水稻種植活動的開展可以很好地滿足民眾的生活需求,幫助種植人員獲得高水平的經濟收益。將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運用到水稻的種植活動中,能夠促使種植人員轉變傳統的種植技術與手段,關注作物的生長需求及特性,為水稻的生長創設更為優良的環境,并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實現水稻生長質量的提升。同時,種植人員也能夠在相應技術的幫助下,積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進一步保障水稻生長狀態良好,不斷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促進海城地區水稻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周明.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4(10)∶141-142.
[2]辛巧.高品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糧油與飼料科技,2024(7)∶65-67.
[3]李建,王定開,熊建云,等.水稻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8)∶112-114.
[4]范瓊.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糧油與飼料科技,2024(6)∶37-39.
[5]袁小飛.湖南永興水稻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實踐探析[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4(7)∶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