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作為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健康生長直接關系到全球糧食安全和人類福祉,然而水稻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擾,這些病蟲害不僅影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深入研究水稻常見病蟲害的發病規律,并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水稻常見病蟲害的發病規律與防治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水稻;常見病蟲害;發病規律;防治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水稻的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糧食生產狀況,但是由于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水稻病蟲害也在逐年增加,如果不能有效防治病蟲害,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掌握水稻病蟲害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對保證水稻高產、穩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病蟲害對水稻的影響
1.1病蟲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病蟲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們可以直接導致水稻減產,甚至絕收,嚴重威脅糧食安全,病害如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等,會削弱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導致葉片枯黃、植株矮小、結實率下降,最終減少稻谷的產量[1]。蟲害如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等,會直接取食水稻葉片和莖稈,造成植株損傷,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嚴重時會導致稻谷產量大幅下降,甚至顆粒無收。
此外,病蟲害的發生還會降低稻米的品質,影響稻米的市場價值。例如,稻瘟病會導致稻米出現黑點,降低稻米的外觀和口感;而蟲害則可能在稻米中留下蟲蛀的痕跡,影響稻米的外觀和銷售,病蟲害的發生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從而導致農藥的過度使用,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生態平衡,長期依賴化學農藥還可能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使得防治工作更加困難,病蟲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影響當前的糧食產量和品質,還可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者和相關管理部門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以減輕病蟲害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1.2病蟲害的經濟與生態影響
病蟲害對水稻的經濟與生態影響是多維度的,經濟上,病蟲害直接導致水稻產量下降,增加生產成本,減少農民的收入,嚴重的病蟲害還可能導致水稻品質下降,影響稻米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減少農民的經濟收益,為了控制病蟲害,農民可能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金購買農藥和進行防治作業,這無疑增加了農業生產的經濟負擔[2]。
生態上,病蟲害的暴發和防治過程中使用的農藥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土壤、水源和周邊生物的健康,農藥的過量使用可能導致土壤和水體中農藥殘留,對非靶標生物產生毒性,破壞生態平衡,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可能對有益生物如天敵和授粉昆蟲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
因此,病蟲害對水稻的經濟與生態影響是復雜且深遠的,不僅關系到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利益,也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健康,這就要求我們在防治病蟲害時,不僅要考慮短期的經濟效益,還要兼顧長期的生態效益,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2水稻常見病蟲害及其發病規律
2.1稻瘟病
2.1.1發病規律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它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對水稻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稻瘟病的發病規律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氣候條件是關鍵因素之一,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稻瘟病菌的孢子容易萌發并侵入水稻植株,導致病害的發生和蔓延,特別是在高溫多雨的季節,稻瘟病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2.1.2影響因素
氣候條件是影響稻瘟病發生的關鍵因素,稻瘟病菌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繁殖迅速,孢子的萌發和侵染過程需要較高的濕度和適宜的溫度,田間濕度高、通風不良的環境會加劇病害的發生,因為這樣的環境有利于孢子的萌發和病害的擴散。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對稻瘟病的發生也有著重要影響,不同水稻品種對稻瘟病的抗性存在差異,一些抗病品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稻瘟病菌的侵襲,減少病害的發生,田間管理措施也是影響稻瘟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田間管理。
2.1.3防治策略
應根據病害的種類和嚴重程度,選擇對稻瘟病有特效的殺菌劑,如三環唑、嘧菌酯、苯醚甲環唑等,應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種或同一類農藥,以防止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在實際應用中,農藥的使用配比需要根據農藥的使用說明、病害的嚴重程度、水稻的生長階段以及當地的病害發生情況來確定。以下是一些常用農藥的推薦使用配比。
(1)三環唑+嘧菌酯:
三環唑:通常推薦使用濃度為75~100克/公頃。
嘧菌酯:通常推薦使用濃度為50~75克/公頃。
施用時間:在水稻分葉末期至抽穗初期。
(2)苯醚甲環唑+井岡霉素:
苯醚甲環唑:通常推薦使用濃度為50~100克/公頃。
井岡霉素:通常推薦使用濃度為50~100克/公頃。
施用時間:在水稻分葉期至抽穗期。
(3)甲基硫菌靈+三唑類殺菌劑:
甲基硫菌靈:通常推薦使用濃度為100~150克/公頃。
三唑類殺菌劑:根據具體產品而定,通常推薦使用濃度為75~100克/公頃。
施用時間:通常在水稻分葉期。
2.2紋枯病
2.2.1發病規律
紋枯病主要由立枯絲核菌引起,這種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葉片和莖稈,尤其是在水稻生長的中后期,當田間濕度較高、氣溫適宜時,病害容易發生和蔓延,紋枯病的發病規律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病菌孢子容易萌發并侵入水稻植株,特別是在連續陰雨或大霧天氣后,田間濕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繁殖,如果水稻種植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排水不暢等栽培管理不當的情況,也會加重紋枯病的發生[3]。
紋枯病的發病初期,會在水稻葉片上出現水漬狀的小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斑點會逐漸擴大,形成不規則的云紋狀病斑,在嚴重的情況下,病斑會連接成片,導致葉片枯死,影響光合作用,最終導致水稻減產甚至絕收。
2.2.2影響因素
氣候條件是影響紋枯病發生的關鍵因素。溫暖濕潤的環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長和繁殖,特別是在氣溫在20~30℃之間,相對濕度持續在90%以上時,病害容易迅速蔓延,連續的陰雨天氣或大霧天氣會增加田間濕度,為病菌的侵染和擴散提供有利條件。
水稻的生長階段也會影響紋枯病的發生,通常在水稻的拔節期到抽穗期,植株生長旺盛,葉片和莖稈含水量高,此時如果遇到適宜的氣候條件,病害容易發生,水稻種植的密度和通風條件也會影響紋枯病的發生,種植過密、通風不良的田塊,濕度較高,不利于水分蒸發,為病菌的侵入和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2.3防治策略
從農業管理的角度出發,應重視水稻品種的抗病性選擇,優先種植抗紋枯病的水稻品種,合理輪作和深翻土壤可以減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降低病害發生的風險;在種植管理上,優化種植密度,確保田間通風透光,減少濕度是預防紋枯病的重要措施;合理施肥,特別是控制氮肥的使用,避免植株過旺生長,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還應避免田間積水,創造不利于病菌生長的環境,也是控制紋枯病的關鍵?;瘜W防治方面,應根據病害發生情況和天氣預報,適時施用殺菌劑,應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菌劑,并注意輪換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以延緩病菌產生抗藥性。
2.3白葉枯病
2.3.1發病規律
該病害的發病規律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尤其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病害容易發生和擴散,白葉枯病的發病通常從水稻的分葉期開始,隨著水稻生長進入拔節期和抽穗期,病害逐漸加重,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病菌繁殖迅速,侵染能力強,尤其是在連續陰雨或大霧天氣后,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擴散,水稻種植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排水不暢等栽培管理不當的情況,也會加重白葉枯病的發生。
病菌主要通過風雨、灌溉水和昆蟲等途徑傳播,從水稻的氣孔或傷口侵入,導致葉片出現水漬狀黃白色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斑點逐漸擴大,形成不規則的白色條斑,嚴重時葉片枯死,影響光合作用和水稻的正常生長。
2.3.2影響因素
土壤肥力和耕作方式會影響白葉枯病的發生,土壤中氮肥過量,尤其是銨態氮的使用,會促進病菌的生長和侵染,土壤板結、排水不良的田塊,容易造成積水,為病菌的存活和繁殖提供條件。
2.3.3防治策略
農業管理措施是基礎,包括合理輪作,以減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積累;優化種植密度,確保田間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及時排水,避免田間積水,創造不利于病菌生長的環境;以及合理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
2.4稻飛虱
2.4.1發病規律
稻飛虱是一類以刺吸植物汁液為生的小型昆蟲,主要通過吸取水稻葉片中的汁液來獲取營養,導致水稻生長受阻,嚴重時可引起稻株枯死,稻飛虱的發病規律與氣候條件、水稻生長階段以及稻飛虱的種群動態密切相關[4]。
2.4.2影響因素
稻飛虱的種群動態是影響其發生規律的重要因素,稻飛虱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同,若蟲期對濕度的要求較高,而成蟲則對溫度更為敏感,因此稻飛虱的種群數量會隨著季節變化和氣候條件的波動而發生周期性的變化,溫暖濕潤的環境有利于稻飛虱的繁殖和擴散,特別是在高溫多濕的季節,稻飛虱的繁殖速度加快,種群數量迅速增加,導致病害的爆發,連續的陰雨天氣或大霧天氣會增加田間濕度,為稻飛虱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有利條件。
2.4.3防治策略
在化學防治方面,應根據稻飛虱的種群動態和天氣預報,適時施用殺蟲劑,常用的殺蟲劑包括吡蟲啉、噻嗪酮、呋蟲胺等,這些藥劑能夠有效控制稻飛虱的種群數量,施藥時應注意輪換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以延緩稻飛虱產生抗藥性,施藥時間的選擇也很重要,通常在水稻分葉期至抽穗期,當田間出現稻飛虱初期癥狀時進行噴藥,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
2.5稻縱卷葉螟
2.5.1發病規律
稻縱卷葉螟主要危害水稻的苗期和抽穗期,尤其是水稻拔節至抽穗揚花期,此時水稻對卷葉螟的抵抗力較弱,且蟲害易造成嚴重損害,并且稻縱卷葉螟有多代繁殖的習性,不同代的幼蟲和成蟲可能在水稻的不同生長階段危害植株,導致多次蟲害發生。
2.5.2影響因素
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稻縱卷葉螟的繁殖速度非???,通常在溫暖濕潤的季節,尤其是夏季,其種群數量會迅速增加,高溫多濕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卵孵化和幼蟲發育,而連續的陰雨天氣則為成蟲的交配和產卵提供了有利條件。
2.5.3防治策略
在化學防治方面,應根據稻縱卷葉螟的種群動態和天氣預報,適時施用殺蟲劑,常用的殺蟲劑包括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等,這些藥劑能夠有效控制稻縱卷葉螟的種群數量,在防治過程中,應采用正確的施藥技術,如噴霧器的選擇、噴頭的設置、噴霧的壓力和流量等,以確保農藥均勻分布在水稻植株上,提高防治效果,而在實施化學防治的同時,還應結合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天敵昆蟲來控制稻縱卷葉螟的數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3綜合防治策略
3.1農業防治措施
3.1.1優化種植密度
適當的種植密度可以保證每株水稻都能獲得足夠的光照,促進光合作用,增強植株的生長勢和抗病能力,合理的種植間距可以提高田間的空氣流通性,降低濕度,減少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機會,適當的密度有助于水分的快速蒸發和滲透,減少田間積水,從而降低紋枯病、白葉枯病等由水分過多引起的病害發生概率,并且適宜的密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擴展和發育,增強植株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提高整體抗逆性[5]。
3.1.2改善田間管理
應根據水稻生長階段和氣候條件,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避免長時間積水,以減少病害的發生,還應定期深翻土壤,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根系發展,同時減少病原菌和害蟲在土壤中的越冬和繁殖。
3.2生物防治措施
這種方法基于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和生態平衡,通過引入或增強天敵昆蟲的數量和活性,來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從而達到控制害蟲的目的,在實施天敵昆蟲的利用時,通常會選擇那些對目標害蟲具有高捕食率或寄生率的天敵種類,例如瓢蟲是稻田中常見的天敵昆蟲,它們以稻飛虱等小型害蟲為食,因此可以通過釋放瓢蟲來控制稻飛虱的種群數量,蜘蛛、捕食螨等其他天敵昆蟲也可以在田間發揮作用,幫助控制害蟲。
4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病蟲害對水稻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但通過綜合運用農業管理措施、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多種手段,相關人員可以有效地控制這些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這不僅要求相關人員深入了解每一種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和發生規律,還需要相關人員持續監測田間狀況,及時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
[1]陳少工,李利娟.水稻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22(14)∶120-122.
[2]程智慧.水稻常見病蟲害的識別與防治技術分析[J].江西農業,2022(12)∶25-26.
[3]宋喜津.水稻栽培常見病蟲害特征與防治技術[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2(3)∶119-121.
[4]劉然,邵峰.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常見的問題及措施[J].新農民,2022(22)∶93-95.
[5]曲海霞,劉海,黃小萱,等.水稻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J].南方農業,2019,13(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