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產量與質量會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為了滿足糧食儲備需求,應不斷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影響小麥產量與質量的主要因素是病蟲害問題。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迅速防控病蟲害,種植人員通常會使用農藥化肥進行控制。但長期使用農藥化肥不僅會污染環境與土壤,同時還容易出現抗藥性問題,嚴重威脅著食品安全。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技術是小麥種植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糧食安全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分析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
關鍵詞:小麥種植;化肥減量;豐產栽培技術
引言
小麥除了可以滿足糧食儲備需求之外,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及社會價值。影響小麥品質和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病蟲害問題。在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過程中,種植人員過量使用農藥化肥,不僅會污染生態環境以及土壤,還會出現抗藥性問題,導致病蟲害防控效果越來越差。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高小麥的安全性,必須加大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研究力度。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的前提下,保證小麥品質與產量。要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利用生態調控、改善農業結構、提高田間管理水平等方式,來滿足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從而實現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目標。
1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的目標
為了不斷提高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技術,實現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目標,種植人員必須學習現代化的小麥種植理念,根據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針對性地對現有的工作重點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滿足小麥的健康生長需求。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長期、過量使用化肥會嚴重污染生態環境以及土壤。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必須學習先進、綠色的技術與方法,利用多種綠色防控措施來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在減少化肥用量的前提下確保小麥能夠正常生長發育,滿足既定的豐產栽培目標。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就要與時代發展理念相契合,要加大化肥減量技術的研究力度,全面推廣綠色防控,將傳統農業生產轉變為現代化農業,同時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與環保性。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之前,首先要設定工作目標,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種植要求等因素科學劃定化肥減量區域,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種植管理方案,確保農作物能夠正常生長。要先設立試點區域來了解化肥減量效果,找到種植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加以研究,這是后續開展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科學控制各類化肥的用量,根據實際種植情況逐步減少化肥用量[1]。同時要對當前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調整,盡可能的減少因使用化肥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另外要對綠色農業的發展目標進行明確,對當前的農業種植體系不斷進行優化,通過精細化的管理來提高農業經濟的穩定性。
2小麥施肥原則
2.1優先施加有機肥,輔助施加化肥
在應用小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時,要遵循“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施肥原則,有機肥不僅營養價值更加豐富,而且肥效也相對更長,富含多種有機物質。施加有機肥可以對土壤的結構進行改良,更有利于小麥的生長發育。要重視肥料利用率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施肥來提高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通常情況下,每公頃可以施加4000kg腐熟的有機肥、900kg過磷酸鈣、300kg尿素、75kg鉀肥。對于產量相對較高的地塊,可以按照每公頃4000kg腐熟有機肥、1200kg過磷酸鈣、450kg尿素、150kg鉀肥的比例施加[2]。
2.2施足底肥,適當追肥
在減少化肥用量的同時,要確保小麥能夠正常生長發育。為了促進小麥的生長發育,要重視底肥的施加工作。通常情況下,底肥的施加量大約可以占到小麥整個生長周期總量的60%左右,其中施肥量最大的是氮肥、磷肥以及鉀肥。要科學控制這幾種肥料的施加比例,只有施足底肥才能夠達到培育壯苗的目的。有機肥的肥效相對較長,施加底肥可以滿足小麥前期的生長需求。之后根據小麥在返青期、拔節期、孕穗期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追肥。合理的追肥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在播種之前,根據種植地塊的實際情況對土壤進行平整并施加底肥,每公頃要施加1200kg腐熟有機肥、50kg過磷酸鈣、50kg尿素。如果土壤較為干旱,降水量相對較少,就要深施肥。如果土壤本身具有較高的肥力,在施加有機肥后可以減少或不施加化肥。在小麥的任何一個生長階段都要根據小麥的實際生長情況適當進行追肥,提高土壤肥力。例如返青期的小麥長勢相對較弱,如果出現葉片黃化的現象,需要及時追施尿素。施肥完成后要及時灌溉,這樣可以顯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當小麥進入拔節期后,為了避免出現倒伏現象,要適當進行追肥。孕穗期追肥可以提高小麥的結實率,另外也可以通過補充葉面肥來提高小麥的品質。
3過量施肥對小麥的影響
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種植人員為了能夠迅速控制病蟲害問題,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這種處理方式雖然使病蟲害問題暫時得到了控制,但是同樣會給小麥的生長帶來較大的影響。另外,各種肥料的施加比例不夠合理,例如施加過量的氮肥會導致小麥徒長,小麥的莖干就會較為纖細,后期的抗倒伏能力較差。另外,小麥還容易出現晚熟、貪青等問題,病蟲害的發病率也會增加。氮肥過量還會影響小麥中蛋白質的總量,小麥的品質會隨蛋白質含量的下降而下降。過量施加農藥化肥還會污染生態環境。我國是農業大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使用農藥化肥。長此以往,土壤的肥力就會明顯下降,會出現耕地退化、化肥流失、化肥利用率下降等問題。土壤的結構會被嚴重破壞,土壤中的養分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施肥方式不科學,即便施加大量的化肥,也無法提升小麥的品質與產量。另外追肥時機、施肥深度、施肥比例等因素都會影響肥料的利用率,會直接決定小麥的生長速度、品質以及產量[3]。
4小麥化肥減量技術模式分析
4.1有機肥替代技術
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會大量施加農藥化肥。這種農業生產方式會嚴重污染生態環境。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必須改變原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合理控制化肥農藥的用量,通過現代化的技術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應用小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可以顯著改善因過量使用農藥化肥而導致的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問題。同時還可以降低化肥采購成本。首先是有機肥替代技術。有機肥通常是指動植物的殘留物以及人畜產生的排泄物,這些都屬于自然肥料。將這些肥料收集后堆積進行發酵,可以形成有機肥。有機肥中的有機質含量以及營養成分相對較高。施加后肥力可以持續較長的時間,長期施加有機肥可以改變原有的土壤性質,讓土壤具備更多的有機質及更強的肥力。利用有機肥替代技術,可以減少化肥的用量,目前該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人畜產生的排泄物,必須確保肥料完全腐熟。如果在沒有完全腐熟的情況下施入土壤,有機肥會持續在土壤中發酵,會直接損傷農作物的根系。不僅影響農作物的長勢,嚴重是會導致農作物死亡。
4.2科學配方施肥
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先對土壤肥力進行測定,之后根據小麥的需肥特點制定相應的施肥方案。利用科學配方施肥技術可以對施肥量、施肥方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可以更好地控制氮肥、磷肥、鉀肥的施肥比例,顯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能夠充分發揮出肥料的使用效果,有效避免了資源的浪費。該技術進一步提高了小麥的產量以及品質。提前對土壤肥力進行測定,制定針對性的施肥方案,不僅可以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同時也降低了施肥成本。
4.3水肥一體化技術
將施肥與灌溉進行結合是一種新型的節水施肥方式。在種植小麥時,根據小麥的需肥特點、土壤條件科學控制施肥量。在灌溉的同時完成施肥工作,從而完成肥水供應。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施肥,不僅可以節約水源。同時,也降低了肥料的損耗。水肥一體化技術常見的形式主要有微噴、滴灌、地面灌溉等,具有十分突出的節水節肥效果。傳統的種植方式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施加肥料后需要進行灌溉。該技術的應用可以直接將肥料進行稀釋。之后,隨水源直達小麥根系周邊的土壤,有效解決了肥料流失問題。雖然該技術具有十分明顯的應用優勢,但是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應用成本較高、安裝難度大等原因,導致該技術并沒有普及。為了更好的普及該技術,應對現有的工藝進行改善,從多個途徑降低應用成本。
4.4秸稈還田技術
秸稈是農業生產的產物,秸稈中含有較多的有機質、氮、磷、鉀等元素,是一種天然的有機肥料。將秸稈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更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種植人員并沒有意識到秸稈的作用。對秸稈的隨意處理,不僅浪費了資源,同時還會影響生態環境。秸稈還田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改善了土壤性能,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酶活性的增加也是提高小麥品質的關鍵。首先,為了更好地應用秸稈還田技術,相關部門應通過宣傳推廣讓更多的種植人員意識到秸稈的重要性。其次,要普及機械設備的應用,利用機械設備對秸稈進行粉碎處理后拋灑到田間,將土壤深耕后可以促進秸稈的腐化分解。
5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
5.1合理應用生物防控技術
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使用化肥的目的是促進小麥的生長,降低或避免病蟲害給小麥帶來的影響。為了減少化肥的用量,需要利用生物防控技術防控病蟲害問題。生物防控技術也是一種綠色防控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可以滿足市場上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其中應用較多的方式就是引進害蟲的天敵,利用這種方式來形成一種生物鏈模式。目前引進較多的有益昆蟲主要包括捕食性昆蟲、寄生蜂、寄生蜘蛛等。在應用該方法時要注意,合理控制天敵的引進數量,維持環境的生態平衡。一旦打破生態平衡,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在引進后可以人為的進行培育,確保天敵的數量與密度處在合理范圍內。該方法的應用改變了原有過于依賴化肥農藥的農業生產現狀,顯著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提高了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4]。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物理防控法,例如設置殺蟲燈,利用殺蟲燈來對害蟲進行誘殺。如果病蟲害問題較為嚴重,種植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配合藥物進行防控。
5.2科學施肥
科學的施肥方法不僅要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還要減少環境污染問題。在施肥之前,應測定肥料中有機物的含量,優先使用商品有機肥以及生物有機肥等肥料。合理控制施肥時間,讓有機肥的養分能夠充分釋放出來。不斷提高有機肥料的利用率,減少化肥的用量。要合理控制各類肥料的用量,以氮肥為例,如果施加過量,不僅會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同時,也不利于小麥的生長,還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病概率。種植人員應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要根據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分別制定相應的施肥計劃,及時補充各類微量元素。種植人員要通過學習,了解每種化肥的使用特點、使用要求等內容,這是后期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基礎條件。在施肥時要考慮到小麥的目標產量、土壤的肥沃程度、小麥當前的生長情況等因素,優先選擇專用肥料與有機肥料。
5.3加大資金投入
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及政策扶持。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只有長效的農業投入機制才能夠保證農業生產方式與生產質量的轉變。對于小麥化肥減量豐產的相關栽培技術要不斷加大推廣力度,可以建立高標準農田以及試點示范區,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宣傳會更有說服力,讓種植人員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該方法的應用優勢。另外,要大力推動有機肥的生產,同時要降低有機肥的成本,加大化肥購買補貼力度。另外,要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種植人員落實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技術,切實提高食品安全性,改善當前的環境污染問題。
5.4加大田間管理力度
在減少化肥用量后,要注意觀察小麥的生產狀態,避免因化肥用量的減少而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種植人員要加大田間管理力度,避免出現營養流失,利用多種方式來增強小麥的種植效果。在灌溉時,不能直接大水漫灌,要優先選擇淺層灌溉的方式,否則肥料容易流失。要根據小麥的生長需求適當噴施葉面肥,利用這種方式來提高小麥的抵抗能力,確保小麥能夠安穩度過敏感期。為了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選種工作也至關重要。在種植之前,要選擇抗病能力更強的小麥品種,之后對小麥種子進行處理,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這也是降低病蟲害發病率的關鍵。為了避免出現抗藥性問題,種植人員要不斷推廣新的技術,交替使用農藥化肥。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適時進行除草,除草要注意不能損傷小麥植株。適時除草可以避免雜草與小麥植株爭奪養分,更有利于小麥的生長[5]。
綜上所述,在傳統小麥種植過程中,為了迅速控制病蟲害問題,種植人員會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長期使用農藥化肥會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再加上種植人員施肥方式不正確。所以,導致肥料的利用率相對較低。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重視小麥化肥減量增效栽培技術,充分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等技術來提高小麥的品質與產量。同時,要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
參考文獻:
[1]朱倩,朱偉,孟自力,等.小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規程[J].中國種業,2024(7)∶174-177.
[2]馬信師.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分析[J].化肥設計,2024,62(3)∶30-32.
[3]彭雪嬌,何瑞清,付云章.化肥減量對小麥產量和耕地土壤養分的影響[J].云南農業,2024(1)∶69-71.
[4]戴慶松.水稻與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6)∶99-101.
[5]胡中澤,孫敬東,衣政偉,等.水稻與小麥化肥減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1(1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