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北方林業建設工作對于生態環境具有改善的作用,因此逐步受到了重視。但是在北方林業發展中卻存在林業病蟲害的問題,進而影響生態發展的平衡和林業經濟水平的提升,因此相關人員在管理過程中,應重視北方林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病理性的進行剖析,為之后的治理提供幫助。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北方林業病蟲害的特點,探究當前林業發展中存在的病蟲害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以期為之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北方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
引言
林業病蟲害問題,是指林木受到害蟲、病菌、雜草及其他微生物的侵害,對林業生產、種苗生產、生態平衡和經濟效益等都有一定影響。我國北方地域廣闊,林木覆蓋率大,因此,在北方林業中,病蟲害問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為保障北方林業自身的生態系統調節性作用,奠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物質基礎,相關人員應進行北方林業病蟲害特點的分析,并針對生態防治問題進行探究,以此優化當地的生態環境。
1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林業資源現狀
首先,從總量上來看,太仆寺旗的林地資源相當豐富。全旗林地面積達到95.23萬畝,包括喬木林地、灌木林地等各種類型的林地,而且近年來,太仆寺旗在林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累計完成營造林達14萬畝,使得全旗的森林面積達到了218.6萬畝,其中,喬木林地面積為22.91萬畝,促使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22.3%提升至2024年的23.79%,由此可見,該地區的森林覆蓋相對較好,且林業資源的穩步增長[1]。
其次,從林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情況來看,太仆寺旗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他們通過實施一系列林業工程項目,如營造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有效地增加了林地面積,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同時,他們還加強了林地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嚴厲打擊非法占用林地、濫砍濫伐等破壞林地資源的行為,確保了林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最后,太仆寺旗不僅在造林綠化方面取得了新成效,還在林業經濟方面實現了新的發展。他們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多元化經濟模式,豐富林業發展業態,增加林業附加值。此外,森林旅游、森林康養和碳匯產業等也得到了積極發展,為當地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但是在此背景下,太仆寺旗的林業病蟲害種類仍舊繁多,包括常見的蚜蟲、松毛蟲、白蟻等害蟲,以及由真菌、細菌等引起的病害,不僅影響林木的生長,還可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且由于太仆寺旗地處內陸,氣候干燥,病蟲害的傳播速度較快,一旦病蟲害發生,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很容易在短時間內擴散到整個林區。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生態防治策略,以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2北方林業病蟲害的特點
2.1病蟲害分布較廣,類型多樣
北方地區地廣人稀,林木種植范圍很大,因此,蟲害和病害的發生也很常見。此外,北方地區的氣溫、濕度等氣候特點與生物的生長環境相吻合,因此,對林業蟲害和微生物具有很高的生長和繁衍能力,致使農作物蟲害種類繁多,且受災地域范圍廣泛。北方地區林業蟲害主要包括寄生型、沖蝕型和葉片型三種,既降低作物的生長速度,又能引起大面積病害蔓延,影響當地的林業生態與經濟價值[2]。
2.2病蟲害抗性較強,難以治理
近些年來,我國北方地區因大量的廢氣、廢渣、廢液等排放,造成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生物在污染源中的化學成分作用下,其自身的免疫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使得原來很好的控制方法逐步難以對病蟲害的發展產生抑制的作用,進而增加環境保護的困難。
3當前北方林業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3.1防治蟲害技術更新緩慢
在北方林業蟲害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大部分的林業管理與生產部門仍因循守舊,僅運用傳統管理方式進行林業病蟲害的防治,且技術更新較為緩慢,抑制病蟲害的方式不能及時有效地發揮作用,進而促使林業資源質量在病蟲害自身抵抗力提升、林業病蟲害逐步復雜的情況下難以提升,進而使得林業發展安全性、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難以維持[3]。
3.2林業管理體制落后
林業部門的管理體系亟需改進,不同層級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和政策溝通。此外,技術人員與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受阻,這使得對林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難以進行及時的反饋。同時,因缺少必要的監管,導致基層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能低下,存在著對問題的警覺和防范意識薄弱等問題,從而制約林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4北方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的有效措施
4.1創新管理制度,設備更新換代
建立科學、有效的林業病蟲害生物綜合治理體系,是林業病蟲害生態控制的重要保證。為促進我國基層行政制度的變革,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我們可以采用獎懲制度進行激勵。與此同時,要不斷地進行設備更新換代,以保證每天的作業和檢驗工作的開展,從而改善作業的效率[4]。
4.2針對林業發展,提升林木抗逆性
4.2.1通過優化樹種結構提升林木抗逆性
當前,我國北方林區的林木種類比較單一,抗逆性差,易受病蟲害侵害。所以,在未來的林業發展中,應對樹種結構進行優化,多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生命頑強的樹木,并進行適度的密植;對于過于密集和生長弱的樹木,應采取適當的疏伐措施,以保證其通風和透光;還應選擇適宜的經濟品種,既能增強林木的抵抗力,又能增加林木的經濟效益,減少病害的發病率,減少病害的傳播。
4.2.2利用科學封山育林提升林木抗逆性
林業部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適當的采伐,既要保障當地的環境適合樹木的生長,因此在各種育種中的工作措施都到位的情況下,進行封山育林,讓現存的樹木具有更強的抵抗力。此時相關人員應注意的是,封山育林還能使病蟲害生物天敵的數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因此需要其站在生物學角度提高樹木的防護力,從而實現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發揮封山育林降低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過度消耗、提高森林質量的作用[5]。
4.2.3做好育苗消毒提升林分抗逆性
在造林時,無論是土壤還是種子,都會攜帶病菌或病蟲害,因此,在進行苗木培育時,必須對種子及苗木進行適當的滅菌處理,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證出苗率,保證樹木的安全,同時要注重實行輪耕,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對森林病蟲害的天敵進行保護、加強微生物、益鳥和捕食昆蟲的數量,了解它們在病蟲害傳播中的作用,以此有效地遏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最大程度地維持生態平衡,降低森林病蟲害的發生。
4.2.4積極營造混交林提升林木抗逆性
首先,對樹木進行適當的混合,為混交林建立做好基礎,以促使森林群落更加的合理化;其次,增加物種的種類,保障群落的穩定度,從而發揮物種的綜合抵抗力而混交林的優點,讓不同的動物互相限制,一起成長,即使出現疾病,也不會對森林造成破壞。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方法更像是自然形成的森林,能更好地促使當地的生態系統不斷改善和優化[6]。
4.2.5林農復合經營提升林木抗逆性
在各個林業主管機構中,要加強與其他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健全林農的復合經營制度,制定科學嚴謹的林農復合經營計劃,并對有關工作人員開展技術訓練,充實其在選擇和種植上的理論知識,增強其技術運用的能力。工作人員要切實做好調研工作,針對本地的氣候狀況,挑選出具有較高抗性的品種,掌握各種品種造林所需的土壤狀況,并針對不同種類的植物,采取適當的種植方式,以達到提升造林成功率的目的。與此同時,有關部門要積極推進“林漁”“林牧”“林菜”三元混作,實行“混養”,以調整林木的組成,提高生態系統的生態質量,提高生態效益,為林木提供適宜的光照和通風條件,保證林木的生長,提高林分的抗逆性能。
4.3研究新型技術,開展大力宣傳
當前,華北地區林業病蟲害的控制還處在起步初期,必須加強研究和開發,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此,有關方面應增加經費,積極地從外國進口先進的工藝和裝備,并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條件,研究出有效的預防措施,同時,要加大對蟲害的控制力度,加大對蟲害的控制力度,使其得到更好的控制。
4.4建立監督體系,并嚴格的執行
首先,要加大對基層干部的監管力度,建立紀檢監察機構,對科研干部的工作進行嚴密的控制,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工作的順利進行。其次,應大力推進農業生產過程中有害生物的監測以及監測體系的建設,為制定有效的農業生產對策奠定基礎,只有健全的監控系統作為支撐,才能有效地促進森林產業的發展。
4.5利用生物技術,提升防治質量
發揮生物科技的優勢,實現林業病蟲害的高效控制,從本質上講,生物技術防治就是以有機體限制其他有機體的方式。與非生物控制相比,其最大的優勢在于不污染環境,無毒無害,符合國家“改善生態環境”的宗旨,降低化學農藥等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傷害,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
4.5.1利用微生物技術防治
在森林的病蟲害控制中,還可以使用包括真菌、細菌和病毒在內的微生物病蟲害控制方法,比如可以選擇芽孢桿菌、桿菌等作為細菌微生物進行控制。在此類法中,應用最為普遍,最為有效的就是利用真菌,如球孢和赤殼霉等,它們對蟲害和疾病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4.5.2利用天敵防治
所謂的天敵防治,就是采用天敵屬性來消除樹木自身的病蟲害問題,只要把要控制的某些種類的天敵引入到同生態區內,利用天然優勢對蟲害進行調控,使病蟲害達到一定的均衡狀態,并對病蟲害的擴散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天敵防治包括寄生性天敵防治和捕食性天敵防治兩種,前者最常用的是赤眼蜂防治松毛蟲,腫腿蜂防治天牛等;后者中包含的脊椎動物和捕食性動物兩種,在運用的過程中,可利用每種蟲害均存在多個不同種類的天敵屬性,建立多種不同類型的負反饋機制,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物種群與生態系統間的相互關系,抑制病蟲害的繁衍,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性。運用天敵控制方法期間,管理者應該事先做好調研,了解每一種病蟲害所對應的天敵,盡可能選擇適應性強、繁殖能力強的天敵來控制病蟲害,從而提升病蟲害的控制效率。
4.5.3利用不育性技術防治
在林業病蟲害的防治中,利用不育性技術防治方法可以對林業病蟲害進行有效的控制。不育性技術是指,通過對林木有害生物的遺傳基因及其生理作用進行干擾,使林木蟲害的生殖能力下降。雖然不育防治林業蟲害效果顯著,但要達到防治林木蟲害的長效防控,還配合長期控制和預防的方式,提升防治效果。
4.5.4利用激素防治技術
在森林病蟲害的防治中,激素的防治方法主要表現在對有害生物的生殖進行干涉,即干涉求偶控制。激素的防治基本應用原則,就是利用激素來擾亂昆蟲的生殖,從而減少有害生物的繁衍,達到抑制有害生物產量的目的。在實際運用中,此種方式需要利用外源的激素對蟲害進行某種程度的摧毀,或是利用外源的激素來消除病蟲害的幼蟲,以此來降低病蟲害的繁殖數量,降低病蟲害的繁殖速率,持續地增強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
4.6開展物理防治,強化防治效果
第一,可以采用鋏鼠、蛹繭或人工捕殺消除病蟲害昆蟲的成體蟲和幼體蟲;第二,用塑料布、上膠環、綁繩子等方法阻止蟲害爬到樹上;第三,可以通過高溫的方法來消除有害物質和致病物質,比如,樹木的種子,可以在陽光下暴曬;第四,在秋冬季節可以配制涂料給樹木涂抹,這樣可以阻止森林里的昆蟲繁殖,當樹木上有蟲害,就能實現對蟲害的清除,在沒有蟲害的情況下可以起到預防其他疾病的作用。
4.7進行化學分析,實現全面防治
控制病蟲害,消滅蟲源,還是需要化學防治方式。在我國,利用藥劑控制蟲害的林地約占總林地的70%,所以,只有做好科學的預測和合理的用藥,才能取得良好的控制結果。而藥劑則分為農藥與殺菌劑兩種,其中殺菌劑又分為保護劑、鏟除劑及內吸劑,主要有愛福丁、銳勁特、撲殺蟲等,而農藥主要有托布津、多菌靈、百菌清、粉銹寧等,而為達到生態防治的效果,需要在用藥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調制合適的比例,既不傷害樹木生長,又不破壞生態系統的運行,保障當地的林業發展水平得以持續上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北方林業病蟲害生態防治具有積極意義。由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林業病蟲害問題具有多樣性、危害嚴重性和傳播迅速性等特點,因此病蟲害一旦爆發,往往會對林木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導致林木死亡,不僅影響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可能對當地的生態安全構成威脅。所以在進行實際管理的過程中,為提升病蟲害防治質量,增強防治手段的綠色和可持續性,應進行生態防治,加強監測預警、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營造混交林、加強森林撫育管理以及增強公眾意識等措施,以此為太仆寺旗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鵬. 生態理念下林業栽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策略 [J]. 農業災害研究, 2022, 12(12)∶181-183.
[2]廖文梅,王璐,高雪萍.社會化服務能否促進農戶林業生產要
素的投入?——基于林業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5)∶101-113.
[3]殷文奇,田伏紅. 淺談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 [J]. 廣東蠶業, 2022, 56 (12)∶57-59.
[4]馬克瓊. 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 [J]. 農家參謀, 2022(21)∶141-143.
[5]李保明,馮彩琴. 生物方法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優勢及應用措施 [J]. 中國農村科技, 2022(11)∶66-67.
[6]趙君芳,王艷艷. 林業果樹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 [J]. 農業災害研究, 2022, 12 (10)∶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