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業在維持和強化生態環境穩定性方面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有害生物又是林業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應進一步提升對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關注力度和重視程度。適時提升相關管理與防控工作強度,是推動我國林業及生態環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為加快我國經濟建設腳步、提升我國發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基于此,本文就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出現的原因進行簡要闡述,并針對重要有害生物的防控措施及提升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成效的措施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
森林有害生物的出現與不斷發展,極易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指對森林、樹木及森林種子種植的破壞,以及部分有害生物、雜草和其他有害生物造成的破壞。有害生物對自然保護區林業造成的破壞具有顯著的周期性、傳播性及潛伏期等特點,進而致使相關管理與防控工作難度急劇上升,有害生物難以得到及時管控。當災害發生時,森林資源產生巨大損失,為日常森林生產及生態環境的穩定帶來一定干擾和阻礙。應進一步提升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關注力度和重視程度,為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安全提供強有力保障,為促進我國林業事業深入、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助力。
1 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出現的原因
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監控力度不足和營林規劃不當。由于監控系統不完善,相關部門可能無法及時發現和處理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擴散,使得問題積累并加劇。此外營林規劃不合理可能導致單一樹種種植,這種單一化的生態環境容易成為有害生物的溫床,缺乏生物多樣性,使得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降低。過度開發和人類活動的干擾也可能破壞自然平衡,為有害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條件。由于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自然保護區內林業有害生物問題的頻發并加重。
2 重要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2.1美國白蛾防控措施
2.1.1人工物理防控技術
其一,剪除網幕。針對處于幼蟲期的美國白蛾,借助相應措施對幼蟲結成的網幕進行集中化管理和合理處理,可規范使用高枝剪剪下枝條及網幕,并將其放置在編織袋中,集中燒毀,以實現對美國白蛾數量的有效控制,并降低美國白蛾幼蟲造成的森林資源損失。
其二,燈光誘殺。有效借助成蟲具有較強趨光性的特點,針對極易受美國白蛾影響且破壞較嚴重的試驗區來說,以空間較為開闊且空曠的區域為支撐,積極選用具有較強透光性的位置并科學增設5個紫外線誘捕燈進行成蟲誘殺。與此同時,以3天為期限和單元對誘捕燈捕殺的有害生物數量及整體成效進行精準記錄和動態跟蹤。誘捕燈充分利用有害生物的趨光性進行誘殺,一方面讓美國白蛾數量及造成的破壞規模得到極大控制,另一方面也為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安全提供強有力保障,以使化學藥劑的過度使用或者不合理實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及破壞等問題發生的概率得到極大降低。
其三,捕殺成蟲。充分考慮到成蟲主要潛伏于樹干下部位置,且成蟲飛翔能力逐漸弱化,可借助人工方式進行捕殺。
2.1.2生物防控技術
周氏嚙小蜂作為美國白蛾的重要天敵,對美國白蛾等鱗翅目有害生物極為敏感。周氏嚙小蜂將美國白蛾等有害生物的蟲蛹作為“孵化箱”,其借助產卵器將蟲卵置于美國白蛾蟲蛹內部,以寄生蛹作為營養來源進行成長,以此實現美國白蛾數量的極大降低。在實際工作中,應以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作為投放周氏嚙小蜂的“黃金時間”,其間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白蛾幼蟲與投放周氏嚙小蜂的數量比應嚴格控制在1:4左右,借助生物防控技術對美國白蛾進行有效控制,確保整體防控工作成效和質量。除此之外,應積極選擇在天氣晴朗或者無風時期進行周氏嚙小蜂的投放工作,并將釋放時間集中在上午10點左右,以極大縮短最終放蜂效果與預期成效的差距。
2.1.3飛機防控技術
自每年春季階段的4月份開始,美國白蛾逐漸進入孵化期,新生幼蟲自身在抗藥及耐藥等方面的能力較薄弱,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保持聚集狀態。基于上述情況,在實際工作中,可結合實際規范使用除蟲脲或者滅幼脲等藥劑,借助噴霧的形式開展防控防治工作,可實現對美國白蛾數量及規模的有效管控。飛機防控技術在作業效率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且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有效保證噴霧實施環節的均勻性和持續性,可針對有害生物幼蟲的最佳時期進行飛防作業,以此讓整體工作成效和質量得到強有力保障。憑借對飛機噴霧作業技術的合理借助與規范操作,能夠讓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防治效率及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相關工作開展不及時或者不全面致使保護區資源經濟嚴重損失等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得到極大降低。
2.2褐梗天牛防控措施
2.2.1物理防控
充分考慮到保護區內部各類樹種分布情況及生長需求,在全面滿足保護區“保護為首”的工作原則的基礎上,在圍繞保護區存在的褐梗天牛開展防控防治工作時,積極選用物理技術手段。針對褐梗天牛密度較高且分布范圍較廣的區域,在開展防控工作過程中可進一步提升對地域開闊且具有較良好通風性區域的關注力度和應用力度,結合區域環境條件和實際狀況科學布置并規范安裝褐梗天牛誘捕器,以誘捕誘殺此類有害生物。其間以20天為期限對誘捕器進行更換,并對誘捕器中的褐梗天牛數量進行精準統計和詳細記錄。除此之外,以褐梗天牛在海拔及朝向等因素下的變化和特點為依據和參考,對天牛誘捕器的布置進行適時調整,以此為整體誘捕成效和工作質量提供強有力保障。
2.2.2生物防控
褐梗天牛屬于天牛科,針對其實施的生物防控措施,可憑借對花絨寄甲及管氏腫腿蜂等生物的合理引進和科學培養,達到天敵防治目的。例如,可以人工掛鳥籠或者布設餌木等作為途徑招引啄木鳥,以構建符合啄木鳥生存和成長的環境條件。另外,結合實際情況、防控工作需求,科學且有效地引進管氏腫腿蜂或者合理投放花絨寄甲等有益生物,充分發揮生物鏈系統作用和效能,以強化生物防控防治工作成效和質量。
2.3小爪螨防控措施
生物防治方面,利用天敵昆蟲如捕食螨進行控制,通過引入或保護這些天敵來減少螨蟲數量。物理防治則包括使用高壓水槍沖洗樹冠,以物理方式清除螨蟲。
此外,定期監測螨蟲的密度,及時采取措施非常重要。在螨蟲密度較高時,可以使用礦物油噴霧進行防治,注意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以降低對非目標生物的影響。在防治過程中盡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以保護生態環境,定期修剪和清理林地內的枯枝落葉,減少螨蟲棲息地,也能有效降低螨蟲的繁殖速度[1]。
2.4楊樹天牛防控措施
楊樹天牛的防控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以生態、生物和化學防控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有效治理。在成蟲活動前,清理林地內的病死樹、枯枝和被害木,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蟲源。在成蟲期采用人工捕捉或設置誘捕器,通過化學引誘劑誘捕成蟲。針對卵期,可以在樹干上涂刷石灰漿或生物制劑,形成保護層,防止成蟲產卵。對于已被害的楊樹,利用專用工具如剝皮刀,人工刮除樹皮下的幼蟲,用火燒毀以防止擴散。化學防治可選擇注射系統性殺蟲劑,將藥液注入樹干,直接殺死樹內的幼蟲和蛀蟲。此外,利用天敵昆蟲如腫腿蜂等對天牛幼蟲進行生物防治也是有效手段。在林地管理上,合理密植、施肥能夠提高楊樹的抗性,有助于減少天牛的侵害。以上措施需結合當地實際,分階段實施并長期監測效果[2]。
2.5綜合防治措施
應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健康,通過優化樹種結構、增強森林多樣性和穩定性,提高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以美國白蛾、褐梗天牛、針葉小爪螨和楊樹天牛為防控重點,實施健康森林經營,采取合理的撫育間伐和優化林分密度,加強對受害林木的更新改造,種植抗蟲品種或混交樹種,削弱害蟲的繁殖與傳播。
3 提升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成效的措施
3.1適時提升監控工作力度
需要在自然保護區內部署高密度的監測點和移動監測設備,確保覆蓋面全面且無盲區。這些監測點應結合保護區的地形特點和關鍵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分布。例如,在山地保護區,可以利用無人機搭載高光譜成像設備,定期飛行監測樹木的健康狀況;在平原地區,則可以布設地面感應監測器,實時采集病蟲害信息。
監控工作的成功需要動態調整監控頻率和范圍,特別是在林業病蟲害高發季節(如夏季)應適當提高監控密度,可以通過分析以往的監測數據,識別病蟲害高發時間和區域。例如,在某保護區的監控數據中發現松樹枯死病的發病率在每年的7月至8月間明顯增加,那么就應在這一時間段增加巡檢次數,并安排專人對關鍵區域進行重點排查[3]。
3.2有效強化營林規劃
規劃時應強調生態多樣性,避免單一樹種的大規模種植,實踐證明多樣化的森林結構不僅能減少病蟲害的傳播風險,還能形成自然的生態防控屏障。在新造林或改造林地時,增加抗性強的鄉土樹種的比例。例如,在某次森林更新項目中,管理者發現單一種植的松樹受到某種害蟲的嚴重威脅,而當地的一種闊葉樹卻表現出顯著的抗蟲性。在隨后的一輪更新規劃中,增加了30%的抗蟲闊葉樹比例,結果蟲害的擴散率大幅下降。
在現有林地中,通過間伐和補植技術優化樹種分布。在一個因單一種植導致病蟲害暴發的保護區,管理方通過間伐減少了40%的受害樹種,同時補植了多種抗性樹種,不僅改善了林分結構,還大幅降低了害蟲繁殖的適宜性。
營林規劃應充分考慮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比如在溫度升高和降水量變化較大的區域,優先選擇耐旱耐熱的樹種,以減少未來可能的生物脅迫[4]。
3.3合理借助生物防治技術
通過利用天敵、寄生蟲或病原體等生物手段來控制有害生物的數量,從而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需要進行詳細的生態調查,以確定目標有害生物及其天敵的種類和數量。例如,在某自然保護區內,松毛蟲成為主要的林業害蟲,對此可以引入其天敵赤眼蜂進行防治。赤眼蜂是一種專門寄生在松毛蟲卵上的寄生蜂,通過釋放赤眼蜂,可以有效降低松毛蟲的孵化率,從而減少其對森林的危害。
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生物防治監測系統,這個系統通過定期監測赤眼蜂的存活率和繁殖情況,以及松毛蟲的種群動態,來評估生物防治的效果。監測數據可以幫助調整赤眼蜂的釋放頻率和數量,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4科學引進轉基因技術
通過基因改造,可以培育出具有抗蟲性或抗病性的樹種,從根本上降低有害生物對森林的威脅。需要進行基因篩選和試驗,確保轉基因樹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某種抗蟲基因導入常見的松樹品種中,使其能夠分泌天然的抗蟲蛋白,從而減少對松毛蟲的依賴。
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經過嚴格的風險評估和監管程序,以確保轉基因樹種不會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可以選擇在一個封閉的實驗林區進行初步種植試驗,觀察其生長情況和抗蟲效果。試驗成功后再逐步擴大種植范圍,同時必須加強對轉基因技術的科普宣傳,消除公眾的誤解和抵觸情緒。
3.5規范應用數字化技術
通過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大數據分析,可以實現對有害生物的實時監測和預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數字化監測網絡,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等設備,定期獲取森林的高分辨率圖像數據。這些數據經過處理后,可以生成詳細的森林健康狀況報告,幫助識別和定位有害生物的分布區域。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對歷史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預測有害生物的暴發趨勢和風險區域。以某保護區為例,通過分析過去十年的氣候數據和蟲害發生記錄,建立一個預測模型,提前預警可能的蟲害暴發時間和地點,管理人員可以提前制定防控措施,減少蟲害對森林的影響。
3.6對防治重點做出明確劃分
應根據保護區的地理特征、生物多樣性、病蟲害發生規律,對防治重點區域、物種和時間進行明確劃分。這一措施的核心是分類施策、重點防控,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需要對保護區內的有害生物進行全面調查,明確優先防控的目標物種。例如,在某保護區,管理者通過長期數據分析發現,某種甲蟲是導致松樹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害蟲對整體生態影響有限,因此管理方集中資源針對這一特定甲蟲展開專項防治行動,效果顯著[5]。
通過明確劃分防治重點并分類施策,可以確保防控工作高效有序地開展,降低有害生物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威脅。
總而言之,在當代社會生產與生活中,林業占據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倘若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成效或者相關工作開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和適時提升,林業發展質量將受到一定影響和限制,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對此,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應對產生有害生物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考量,并結合實際狀況和工作需求科學選取相應防治措施和技術手段,憑借對科學化、技術化等手段的合理引進和規范操作,讓生態失衡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得到有效控制,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振國.論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措施[J].中國林業產業,2022(7)∶82-83.
[2]牟琳珍.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措施[J].農家參謀,2022(6)∶141-143.
[3]郭宇旸.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在生態文明中的應用[J].南方農業,2020,14(30)∶82-83.
[4]張艷忠.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措施[J].黑龍江科學,2020,11(6)∶108-109.
[5]蔣云芳.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措施探討[J].農家參謀,2019(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