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梨是一種營養豐富、口感清脆的水果,市場需求量大。梨樹栽培過程中病蟲害的侵襲,不僅會威脅梨產量和品質,還會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掌握科學的梨栽培技術和有效的病蟲害防治策略非常重要。采用科學的梨樹種植技術,可以有效提升梨的產量與質量,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進而為果農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同時,合理病蟲害防治措施能夠減少病蟲害對梨樹的損害,降低農藥的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加強梨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研究與實踐,對于保障梨產業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梨;栽培技術;病蟲害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地形復雜,氣候溫暖濕潤,適合梨樹的生長。梨是一種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的水果,在五蓮縣種植面積較大。梨果口感清脆、汁多味甜,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量大。此外,梨栽培還有助于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隨著梨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五蓮縣的梨果品質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逐漸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1五蓮縣梨栽培概況
據統計,2023年五蓮縣梨樹種植面積已達到數千畝,包含多個優質品種。其中,晚秋豐、月文、冰糖梨等品種的市場需求量較高。這些品種不僅在當地深受歡迎,還遠銷全國各地。五蓮縣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濕度適中,為梨樹生長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條件。同時,該地區的土壤質地疏松、透氣性好,酸堿度適中,肥力狀況良好,為梨樹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2梨栽培技術
2.1建園與土壤管理
在建園方面,園地選擇與規劃過程中,梨樹栽培時,一般會優選背風、向陽、土層深厚且肥沃、土壤呈微酸性并便于灌溉與排水的地塊,這樣的土壤條件更有利于梨樹的茁壯成長。規劃時,要確保道路和排灌渠道的合理設置,便于管理和灌溉。園地規劃需要考慮主栽品種和授粉品種的選擇,授粉樹與主栽品種的比例通常為1:(4~6),確保良好的授粉效果,提高果實品質。例如,選擇晚秋豐、月文、冰糖梨等優質品種作為主栽品種,并搭配相應的授粉品種。土壤管理方面,土壤改良與施肥技術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梨樹產量的重要手段。在新建果園的過程中,常在秋冬季節配合施用基肥進行深耕擴穴及土壤改良,挖掘深度約為40厘米,隨后回填有機物或有機肥料,旨在提高深層土壤的透氣性和營養含量。每年還會進行翻耕,并添加腐熟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例如,每畝地施入堆漚腐熟農家肥2000~3000千克,滿足梨樹生長所需養分。根據實際情況,落實土壤酸堿度與鹽堿含量的調整。針對土壤酸化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施加石灰和有機肥來進行調節。對于鹽漬化嚴重的地塊,可以采用排水灌溉、增加有機肥、施用石膏等手段來改善。在正式種植梨樹前,充分準備底肥施用及定植作業。挖設定植坑時,將寬度控制在80~100厘米,深度控制在60~80厘米,每個坑內施放50千克的腐熟有機肥作為基肥,將其與表層土壤混合后填入坑底約三分之二處,剩余三分之一填入純凈土壤。在定植過程中,要確保梨樹的根系能夠充分展開,并在種植完畢后整理好樹盤,澆透定根水,同時覆蓋地膜以保持溫度和濕度,從而促進梨樹的健康生長[1]。
2.2整形修剪
在梨樹栽培中,整形修剪技術不僅能夠賦予梨樹優雅的外觀,還能顯著提升果實的產量與品質。整形修剪的核心是構建出一個結構穩健、層次分明且布局合理的樹體架構,優化光照分布,進而促進果實品質的提升。進行整形修剪時,嚴格遵循一系列原則,包括根據樹木具體情況靈活修剪、順應枝條自然形態塑造樹形、保持樹形既有框架又不失靈活性、避免無序生長等。同時,修剪工作要全面規劃,確保樹勢平衡,主干與側枝關系清晰,合理利用輔助枝條,輕度修剪為主,結合必要的重度修剪,并根據樹體的實際狀況靈活調整修剪策略。針對不同樹形,整形修剪的具體手法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紡錘形樹形,修剪時通常將主干高度設定為約80厘米,確保中心干保持垂直生長,并對中心干的延長枝進行年度短截處理,保持樹冠的緊湊與集中。對于斜式倒人字形樹形的修剪,要求選用高度超過1.5米、基部直徑不小于1厘米的健壯大苗進行栽培,以此為基礎進行整形修剪。通過拉枝、刻芽等方法培養主枝,形成穩定的樹形。修剪時期主要分為冬季修剪和夏季輔助修剪。冬季修剪在落葉后進行,主要進行疏枝、短截、回縮等操作,調整樹形結構。夏季輔助修剪通過摘心、扭梢、拉枝等技術,促進花芽分化,提高果實品質。對結果枝組要進行精細修剪,保持更新復壯與生長結果的平衡。輔養枝要根據樹勢和光照條件進行適當修剪,避免影響樹形和果實品質。在修剪過程中,注意剪口要平滑、不留樁,避免造成傷口感染。
2.3花果管理
梨栽培技術的花果管理是提升果實品質和產量的關鍵環節。在保花保果方面,應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花期果園放蜂能夠有效提高授粉率,一般每畝果園放置一箱蜜蜂就可以滿足授粉需求。同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用毛筆或授粉器蘸取花粉,輕輕點授在雌蕊柱頭上,確保授粉均勻。此外,通過噴灑適量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夠增強樹體營養,提高抗逆性。其次,疏花疏果技術是提高果實品質的關鍵。疏花時間一般在花序分離期進行,在花蕾露出白色時,每花序保留1~2個健壯花朵,其余花朵全部摘除。疏果時期在謝花后15~20天,幼果大小分明時進行,根據樹勢和品種特性,合理確定留果量,一般每畝留果量控制在1.5萬~2萬個,確保果實大小均勻、品質優良。最后,增施磷鉀肥與葉面肥。在果實膨大期,每畝果園追施磷酸二氫鉀20~30千克,同時結合葉面噴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果實著色和糖分積累。果實套袋能夠有效防止病蟲害侵襲和農藥殘留,提高果實外觀品質。摘心扭梢能夠控制樹勢,促進果實發育,一般在6月上旬進行,對旺長新梢進行摘心或扭梢處理,使養分集中供給果實生長[2]。
2.4灌溉與排水
梨栽培技術的灌溉與排水環節對梨樹的生長發育和果實產量、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合理的灌溉需求與灌溉制度是確保梨樹健康生長的基礎。根據梨樹生長周期和天氣條件,灌溉時期主要包括萌芽前、新梢生長期、果實膨大期和果實采收后四個階段。萌芽前需要充分灌溉,促進根系活動和萌芽整齊。新梢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促進枝葉生長。果實膨大期需水量大,應及時灌溉,保證果實正常發育。果實采收后要結合施基肥進行灌溉,為次年生長奠定基礎。灌溉量需要根據土壤質地、樹齡、樹勢及天氣情況靈活調整,一般每畝每次灌溉量為50~80立方米[3]。灌溉方法與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常用的灌溉方法有地面灌溉、滴灌、噴灌等。其中,滴灌和噴灌具有節水、省工、提高土壤透氣性等優點,是梨樹灌溉的首選方式。節水灌溉技術如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能夠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梨樹栽培中,一般排水溝寬30~50厘米,深40~60厘米,確保雨水能夠迅速排出。雨季排水管理非常關鍵,需要定期檢查排水溝是否暢通,及時清理堵塞物,防止積水造成根系受損。同時,根據地形和降雨情況,合理設置排水系統,確保梨樹生長環境良好。通過科學的灌溉與排水管理,為梨樹生長提供適宜的水分條件,保障梨樹的健康生長和高產高質。
3梨病蟲害防治策略
3.1病蟲害防治原則
梨病蟲害防治策略的制定與實施,需要嚴格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梨樹生長的全過程中,應以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為基礎,通過科學的栽培管理、合理的修剪整形、增強樹體免疫力等措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當病蟲害發生時,采取綜合防治策略,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多種手段,以達到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目的。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做到對癥下藥、安全用藥。根據病蟲害的種類、發生規律及危害特點,選擇適宜的農藥進行防治,并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和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施用,避免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此外,應保護天敵,維護生態平衡。天敵是自然控制病蟲害的重要力量,應盡量減少對天敵的殺傷,保護生存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實現對于梨樹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
3.2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3.2.1輪紋病
輪紋病主要危害梨樹的枝干和果實,枝干受害會形成瘤狀病斑,果實受害會出現同心輪紋狀病斑并腐爛。發病規律與氣候條件、果園管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在防治方法上,首先可以采取農業防治,加強果園管理,合理修剪,增施有機肥,提高樹體抗病能力。同時,及時清除病株殘體,減少病原菌的積累。生物防治方面,可以保護和利用天敵,利用一些寄生性、捕食性的昆蟲來控制害蟲的數量。在梨樹生長期間,特別是在落花后10天左右至果實膨大結束期間,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每公頃可使用波爾多液、鋅銅波爾多液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波爾多液的濃度配比通常為1:2:200,即1份硫酸銅、2份生石灰和200份水。用量通常根據梨樹樹冠的大小、葉片密度等因素而定,但一般每畝果園使用波爾多液的混合液量為7~12千克。將配制好的波爾多液充分攪拌均勻后,用噴霧器均勻地噴在每棵果樹上,注意要噴到葉片的正反兩面和枝干上,確保全面覆蓋。一般每隔10~15天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3次。
3.2.2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會對梨樹的生長和果實產量、品質均造成嚴重影響。病害癥狀主要表現為葉片、果實等部位出現黑色霉斑,逐漸擴大并導致落葉、落果。在藥劑防治方面,可以選擇在梨樹開花前、落花后、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等關鍵時期進行噴霧防治。每公頃可使用48%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50~200克,或67%吡唑醚菌酯·丙森鋅水分散粒劑300~400克等藥劑,兌水稀釋至適宜濃度后進行噴霧。一般每隔7~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3次,注意藥劑的輪換使用,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田間管理方面,加強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提高樹體生長勢和抵抗力。同時,及時修剪病枝病葉,減少病原菌的滋生和傳播。
3.2.3 梨銹病
梨銹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也危害幼果、葉柄和果柄。侵染葉片后, 在葉片正面表現為橙色,近圓形病斑,病斑略凹陷,斑上密生黃色針頭狀小點,葉背面病斑略突起,后期長出黃褐色毛狀物。果實和果柄上的癥狀與葉背面的癥狀相似,幼果發病會造成果實畸形和早落。一方面,要鏟除轉主寄主,切斷菌源,徹底鏟除梨園四周5千米以內的松柏科類樹木,并且要控制病菌的傳播,在3月上中旬用波美度5度的石硫合劑或45%石硫合劑100~150倍液噴柏樹,以防止柏樹上梨銹菌冬孢子的萌發傳播;另一方面,要適時噴藥,藥劑可選用10%世高可分散粒劑5000~8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10000倍液、5%霉能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4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62.25%仙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等。
3.3主要蟲害及其防治
3.3.1梨小食心蟲
梨小食心蟲對梨樹危害極大。成蟲多在白天羽化,晝伏夜出,有明顯的趨光性和趨化性,且多在葉背和果面上產卵。幼蟲孵化后,會先在產卵附近嚙食果皮,然后蛀果,高齡幼蟲更能蛀入果核內危害,能多次轉果危害。在防治梨小食心蟲時,可以采取天敵利用、藥劑防治與物理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天敵利用方面,可以釋放赤眼蜂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藥劑防治方面,可以選擇在成蟲羽化高峰期和幼蟲孵化期進行噴霧防治。每公頃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10%氯氰菊酯2000倍液等藥劑,每隔10~15天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3次。物理防治方面,可以利用成蟲趨光性,在果園中掛設黑光燈誘殺成蟲,或利用性誘劑誘捕成蟲,降低蟲口密度。
3.3.2梨木虱
梨木虱對梨樹的生長和果實產量、品質造成嚴重影響。梨木虱成蟲體小,綠色或黃褐色,若蟲體型更扁,能分泌大量蜜露,導致葉片粘連,影響光合作用。發生規律通常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繁殖迅速。在防治梨木虱時,應采取農業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策略。農業防治方面,可以加強果園管理,合理修剪,提高樹體通風透光性,降低濕度,減少梨木虱的滋生。同時,及時清除果園內的落葉、雜草等,減少蟲源。藥劑防治方面,可以選擇在梨木虱若蟲孵化高峰期進行噴霧防治。每公頃可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等藥劑,每隔7~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3次。噴藥時應均勻噴灑在葉片背面和枝干上,確保全面覆蓋,提高防治效果。
3.3.3卷葉蛾
卷葉蛾是梨樹栽培中常見的害蟲之一,其種類繁多,對梨樹的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卷葉蛾的幼蟲常卷食葉片,導致葉片枯死,影響梨樹的光合作用和營養積累,進而影響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在防治卷葉蛾時,可以采取物理誘殺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技術。物理誘殺方面,可以利用卷葉蛾的趨光性和趨味性,設置誘蟲燈和糖醋液進行誘殺。化學防治方面,可以選擇在幼蟲發生高峰期進行噴霧防治。每公頃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90%敵百蟲原藥1000倍液等藥劑,每隔7~10天防治一次,連續防治2~3次。噴藥時應選擇在傍晚或夜間進行,此時幼蟲活動頻繁,防治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通過科學的栽培管理,如合理施肥、適時修剪、疏花疏果等措施,可以優化梨樹生長環境,增強抗逆性。同時,針對病蟲害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合理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手段,確保防治效果的同時,也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楊凱歌.梨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策略探究[J].果農之友,2024(3)∶17-19.
[2]孫玉波.梨的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策略探究[J].果農之友,2023(1)∶19-21.
[3]王紅玉.山西文水縣梨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2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