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揭示當下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問題的規制困境,就完善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問題提供可行性建議。【方法】通過分析網絡名人姓名商標發展現狀及用于規制商標惡意搶注的法律依據,梳理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現象及司法實踐。【結果】相關部門應提升惡意搶注網絡名人姓名商標行為的違法成本,建立和完善網絡平臺用戶名及賬號的注冊審核機制,增強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結論】構建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共治的工作新格局,還網絡名人一份應有的姓名尊重與法律保障。
關鍵詞: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
中圖分類號:D923.4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02-0120-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02.024
Abstract:[Purpos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current regulation dilemma of malicious registration of internet celebrity's name trademark, and tries to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oblem of malicious registration of internet celebrity's name trademark.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nline celebrity name trademark and the relevant legal basis to regulate the malicious registration of trademark, the phenomenon of malicious registration of online celebrity name trademark and related judicial practice are reviewed.[Findings]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illegal cost of malicious internet celebrity name trademark squatt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egistration and auditing mechanism of network platform user names and accounts, and enhance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Conclusions] It is recommended to build a new work pattern of department coordination, upper and lower linkage, and social co-governance, and also give network celebrities a due name respect and protection. .
Keywords: internet celebrities; name trademark; malicious registration
0 引言
在當今社會,隨著短視頻平臺的繁榮發展,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自我、社交互動的重要平臺。在此背景下,許多網絡名人作為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實現了從“網紅”到“網賺”的轉變,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網絡名人的姓名,無論是本名、筆名、藝名還是譯名,都不僅僅是個人身份的標識,更成為一種具有顯著商業價值的品牌資產。
1 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的含義及性質界定
1.1 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的含義
網絡名人,又稱網絡紅人、網紅、大V、達人等,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如社交媒體、視頻分享平臺、直播平臺等,獲得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人士。網絡名人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粉絲,具有較高的網絡曝光率和互動性,有些甚至能夠將網絡影響力轉化為商業價值。
搶注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本質上與傳統搶注名人、明星姓名商標的形式相同,只是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惡意搶注者利用大流量網絡達人、網紅、超級IP等進行商標搶注,成為“傍大牌”的新型模式。
1.2 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行為的性質界定
商標搶注行為中的“搶”字有兩層含義,即搶奪和搶先。在這里取搶先注冊之意,詞性為中性,因此商標搶注并不必然成為法律所規制和打擊的對象[1]。我國奉行的是注冊原則和申請在先原則,商標專用權的取得主要以申請的時間順序為準。本質上來說,這種商標確權原則就是鼓勵商標權人積極在先申請[2]。有學者指出,搶注行為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搶注涵蓋了善意注冊和惡意搶注兩種類型,而人們通常所說的具有負面影響的搶注行為,則是指狹義上的搶注行為,即惡意搶注。一般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判斷是否具有主觀惡意:一是以商業目的注冊、使用與他人近似商標,造成混淆;二是商標注冊成功后自己不使用也未準備使用,而是向相關利害關系人高價出售、出租該商標;三是向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提起侵權控告索取高額賠償。
2 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實例
網絡名人姓名,包括本名、筆名、藝名、譯名等,作為其個人社會價值的表征符號,極具社會影響力和商業潛力。為了逃避相關部門審查監管,除了網絡名人的姓名,連網絡名人姓名的衍生形式也成為其他市場主體覬覦的對象。
2.1 “開封王婆”商標實例
2024年3月,開封萬歲山景區的“王婆”火爆全網,因其扮演水滸人物“王婆”,被觀眾稱作“王干娘”。其主持的“王婆說媒”通過與游客的現場互動,以其詼諧幽默的主持風格和過硬的控場能力,被網友稱為“接地氣版《非誠勿擾》”。截至2024年5月,“王婆”的個人抖音賬號粉絲量已超過600萬。全國各地紛紛推出“分婆”,如平頂山“王婆”、漳州“王婆”、駐馬店“王婆”和深圳“王婆”等。
截至2024年5月30日,本研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共檢索到6件“開封王婆”相關商標,其申請日期全部集中在2024年3至4月;檢索到99件“王干娘”相關商標申請,其中申請日期在2024年1至5月的共90件,占比90.91%,且53件由“王婆”趙梅所屬的公司開封市萬歲山游覽區有限公司申請注冊,其余37件均由其他公司或個人申請注冊;檢索到1 235件“王婆”相關商標申請,其中申請日期在2024年1至5月共276件,此外,有78件由“王婆”趙梅所屬的公司開封市萬歲山游覽區有限公司申請注冊,其余198件由其他公司或個人申請注冊,較過去2年“王婆”商標申請總量還要多。
從商標申請的時間節點來看,“王婆”相關商標扎堆申請,無不是發生在“開封王婆”爆火前后。搶注現象能夠激勵那些忽視商標潛在價值,未能積極維護商標專用權的經營者及時注冊和維護商標,但這并不是對搶注行為的肯定。從“開封王婆”及衍生商標搶注可以發現:第一,商標的在先使用人有較高的知識產權意識,對商標專用權進行保護。第二,其他社會主體惡意搶注的原因是搶注者的逐利心理,其反映出來的是社會普遍存在的投機心態。低廉的搶注成本和高額的商業利潤形成巨大反差,部分市場主體想要借助名人熱度開拓市場、降低宣傳成本。他們或是囤積商標待價而沽,在合適的時機轉讓、授權或訴訟獲利,或是利用該商標原有的知名度以達到“借東風”的目的,非法侵害消費者權益,進而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此外,規制商標搶注的相關制度不夠完善,為其他社會主體商標搶注行為提供了空間。這主要表現為搶注商標流程簡單、申請費用低、違法行為代價低,以及相關主管部門審核不夠嚴格,相關法律條款的內涵和外延在司法實踐中適用邊界模糊、適用彈性過大,導致案件的裁決過多依賴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甚至會產生同案不同判的現象[3]。
2.2 “麥田鄉音”商標實例
齊選杰,藝名“麥田”,2022年2月其抖音賬號“麥田鄉音”投入使用。2020年7月1日和2022年2月18日,麥田鄉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先后在兩地登記注冊。2020—2022年間,多家媒體對齊選杰進行報道。例如,大象新聞以《平頂山郟縣:齊選杰創辦“麥田鄉音” 以網絡傳承曲劇薪火》為題,講述了齊選杰的個人經歷;平頂山日報和河南日報農村版分別以《郟縣“麥田鄉音”唱響梅蘭芳大劇院》和《“麥田鄉音”吸粉二百三十萬》為題,對齊選杰的事跡進行報道;齊選杰的父母也于2020年6月登上河南衛視《梨園春》,成為歷屆擂臺賽中年齡最大的擂主。在曲劇傳承發展領域,“麥田鄉音”已成長為一個亮麗品牌,口碑越來越好,影響力越來越大。
正當“麥田鄉音”風生水起之時,2022年3月23日,“麥田鄉音”四個字在第35、41類商標類別中被北京歐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歐大”)搶先申請注冊。齊選杰隨即提出商標異議申請,但未被采納,商標隨后被授權。北京歐大便向抖音平臺及齊選杰所在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投訴,指控其商標侵權,要求其停止使用“麥田鄉音”商標,并下架所有視頻,停止發布作品,關閉直播,如果繼續使用該商標需要購買或租用。因此“麥田鄉音”賬號被臨時封停,齊選杰被迫修改賬號名稱。隨后齊選杰提出商標無效宣告訴訟,目前案件正在審理中。
在“麥田鄉音”商標異議案中,齊選杰的申請未被采納的理由是無法證明在對方注冊之前“麥田鄉音”已具有一定影響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32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本研究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具有一定影響力”并非一個確定的法律概念,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標準。由此可見,“具有一定影響力”相關法律條款的內涵和外延在司法實踐中適用邊界模糊,彈性過大,不同地區或者不同個體對界定“具有一定影響”存在不同的看法,故大多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衡量。商標惡意搶注行為是竊取他人財產權利的一種手段,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具有明顯的主觀惡意[4]。
3 規制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惡意搶注的建議
對于惡意搶注網絡名人姓名商標的行為,可以從法律、網絡平臺、網絡名人和社會公眾等方面加以規范。
3.1 法律方面
由于法律預見性不足及社會的迅猛發展,相關條文可能存在漏洞或滯后,易被惡意利用。為有效規制此現象,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1 完善法律法規。近年來,我國一直對“傍名人”“搭便車”等惡意搶注行為保持高壓的打擊態勢。2022年4月13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持續嚴厲打擊商標惡意注冊行為的通知》,2023年5月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系統治理商標惡意注冊促進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這一系列舉措的出臺都是為了規范商標申請行為,打擊商標惡意注冊申請,優化營商環境[5]。
3.1.2 加強事前預防。商標注冊審查機關應主導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并創建一個動態的網絡名人數據庫,該數據庫包括但不限于網紅、大V、超級IP等公眾人物的姓名及姓名衍生形式,確保能夠較為全面地覆蓋可能被利用的各種名稱。此外,對申請人進行嚴格審查,必要時要求其提供更多材料以證明申請的正當性。對于利用網絡名人姓名進行商標搶注的行為,應不予注冊或駁回申請。
3.1.3 強化事后懲戒措施。提高違法成本,使其“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對于惡意搶注網絡名人姓名的行為,除了依法撤銷其商標注冊外,還應對搶注者進行經濟處罰,情節嚴重者可追究其刑事責任,以此形成強大的震懾力。同時,可通過媒體曝光典型案例,提高公眾對此類侵權行為的認識,形成全社會共同抵制惡意搶注的良好氛圍。
3.1.4 完善行業監管。加大對商標代理機構惡意搶注行為的打擊力度。商標代理機構知道或應當知道委托人申請注冊商標屬于“不以使用為目的商標注冊申請”的,不得接受其委托。針對代理重大惡意搶注案件、違法情節嚴重的商標代理機構,直接采取行政處罰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暫停其商標代理業務;同時,對平臺型商標代理機構進行約談,促使其構建健全的商標惡意搶注篩查機制,以預防代理機構的惡意搶注及其他違法、違規行為。
3.2 平臺方面
平臺作為網絡名人活動的主要載體,肩負維護健康生態和用戶權益的責任。針對網絡名人姓名商標搶注問題,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3.2.1 建立預防機制。平臺可以在用戶注冊賬號時,利用關鍵詞進行過濾,對涉及網絡名人姓名的商標使用進行自動篩查,對疑似侵權行為實施攔截,要求用戶提供相應的授權證明。對于申請使用網絡名人姓名及其衍生形式作為商標或店鋪名稱的用戶,可要求其提供更為詳盡的身份驗證信息及與網絡名人相關的授權文件,確保使用合法。
3.2.2 強化監測與響應。對平臺內商品、店鋪、廣告等內容進行定期掃描,及時發現并處理涉及網絡名人姓名商標的侵權行為。同時,建立一套高效的侵權投訴與處理流程,確保在收到侵權舉報后,能在最短時間內介入調查。必要時可采取臨時下架、關停等措施,直至問題解決。
3.2.3 法律合作與指導。平臺可與專業法律機構合作,為網絡名人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幫助其了解商標注冊流程、侵權判定標準及維權途徑。必要時,網絡平臺應利用自身的平臺優勢,幫助公眾人物搜集在先使用的證據,或協助網絡名人與相關部門合作,且可自由裁量對公眾人物提供幫助的范圍[6]。對惡意搶注、大規模侵權的行為進行集中打擊,甚至參與訴訟,形成強大的法律震懾力。
3.3 網絡名人方面
網絡名人在應對姓名商標侵權時,需綜合運用法律、技術、公眾影響力等策略,構建全面防護體系,維護自身權益。
3.3.1 提前商標注冊、布局。在成名初期或預見可能成名時,網絡名人即可在相關類別下注冊個人姓名作為商標,包括本名、筆名、藝名、譯名等,以法律手段確立姓名的專用權。
3.3.2 建立監測機制,及時發現侵權行為。網絡名人或其團隊利用專業軟件,持續監測市場和網絡平臺,一旦發現惡意搶注、擅自使用,或利用其姓名進行誤導性、不正當宣傳的行為,應當迅速而有序地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確保侵權行為得到遏制,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網絡名人聲譽及商業利益的損害。
3.3.3 多種途徑維權。當網絡名人發現自己的商標專用權受到侵犯時,應向侵權方發出警告,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撤回或銷毀侵權產品,公開道歉并賠償損失。同時亦可向侵權行為發布平臺要求刪除或斷開侵權鏈接、封停侵權賬號、下架侵權作品。若警告未果,可采取法律途徑,向相關管理部門提起侵權訴訟。
3.4 社會公眾方面
3.4.1 增強公眾意識,支持正版正貨。首先,增強公眾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讓公眾認識到搶注網絡名人姓名商標的不正當性和潛在危害,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鼓勵公眾支持和購買經過網絡名人正式授權的商品和服務。品牌和商家在獲得合法授權后,應明確標注,便于消費者識別。
3.4.2 鼓勵社會公眾監督舉報。建立便捷的監督舉報機制,鼓勵社會公眾發現網絡名人姓名被不當注冊為商標時,能夠及時向相關監管機構舉報或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反饋。社會公眾監督的力量可以有效輔助政府部門快速響應和處理搶注行為。
4 結語
利用網絡名人的姓名作為商標,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一定的關注度和市場份額,但這種做法不僅在道德上備受爭議,更在法律層面蘊含巨大風險。相反,腳踏實地經營自己的品牌,才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正確途徑。相關部門應以“零容忍”的態度持續打擊商標惡意搶注行為,構建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共治的工作新格局,還網絡名人一份應有的姓名尊重與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于承偉.淺議商標搶注及其規制[J].法制博覽,2015(22):217-218.
[2]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商標搶注的認定及其法律規制[EB/OL].(2020-07-21)[2024-06-17].https://sipa.sh.gov.cn/2020mtjd/20200721/a58aad72bfe64b279488e914230b6c9d.html.
[3]王丙榮.名人姓名商標搶注問題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2.
[4]劉燕.商標搶注行為淺析與防范[J].政法論壇,2010,28(5):141-144.
[5]劉曉麗,宋成龍,韓世領.“蹭熱點商標”搶注行為的四大特點:以近一年來ChatGPT商標搶注現象為例[J].中華商標,2023(11):21-25.
[6]張夏恒,王璐.網絡平臺對公眾人物姓名商標搶注的規制研究[J].荊楚學刊,2024,25(2):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