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作品《鴻雁》在保留蒙古族傳統民歌經典曲調的基礎上,由呂燕衛進行了全新的填詞創作,并由額爾古納樂隊傾情演繹,自此,這首《鴻雁》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歌曲巧妙運用了五音調式,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廣泛認可與贊譽?!而櫻恪返男捎茡P婉轉,飽含深情,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元素,這對演唱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具備扎實的演唱功底,以精準傳達作品的情感內涵,進一步提升作品整體的藝術表現力。通過對《鴻雁》的細致分析,不僅能夠使我們領略民族聲樂藝術的博大精深,還能深刻體會創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創新,以及演唱者對作品情感的深刻理解與精準表達。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聲樂作品《鴻雁》的藝術特色,著重探討其獨特的風格與藝術魅力,并對演唱技巧進行研究,旨在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聲樂作品《鴻雁》的創作背景
聲樂作品《鴻雁》起源于內蒙古西部的巴彥淖爾市,是一首極具代表性的蒙古族宴歌。這首曲子生動展現了蒙古族人民豪爽直率的性格以及他們熱情好客的傳統?,F今廣為人知的聲樂作品《鴻雁》,經由呂燕衛重新填詞創作,配合原曲悠揚高亢的旋律,為聽眾帶來了獨特的聽覺盛宴。[1]
《鴻雁》的誕生與其地域和民族背景緊密相連。內蒙古地區以遼闊的高原地貌為主,草原的壯美景色賦予了當地人民開闊的胸襟。蒙古族人民不畏艱難困苦,性格堅毅,這些特質為聲樂作品《鴻雁》的創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這首歌曲,我們不僅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與豪邁,還能深刻體會到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二、聲樂作品《鴻雁》的藝術特色
(一)曲式結構與旋律
聲樂作品《鴻雁》屬于單二部曲式結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部作品的引子部分自始至終貫穿C大調,并由柱式和弦引出后續旋律,用于描述草原上的場景;轉調部分使用分解琶音與旋律化伴奏,為后續歌唱部分做鋪墊。旋律整體是悠揚、高亢、舒緩的,所以在歌唱過程中加入了多聲部和弦,實現旋律與和聲相輔相成,進一步凸顯旋律的優美。[2]引子部分前四小節仿佛描繪了大雁群在空中展翅飛過的場景,由近及遠,營造出獨特的空間美感,而這也是我國聲樂作品一種較為典型的藝術特色。
引子結束后進入主歌的第一部分,高低音交替呈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和張力,同時也為引出作品的主題情感做了鋪墊。[3]同時,旋律部分巧妙地融入了小三度處理技巧。隨著旋律逐步遞進到第二部分,作品的主題內容得以更為直接地展現,這部分以長音和主音為主導,主旋律反復回響,高音聲部多次轉折,使段落結構更加緊湊,推動音樂繼續發展,塑造出鮮明的音樂形象。進入主歌的第三部分,為了進一步凸顯音樂形象,該部分的主音旋律與引子部分的主音旋律形成了鮮明對比,巧妙地引出后續的高潮段落。在這一部分,主音旋律在高音聲部上出現,下行的旋律反復再現,使主歌部分的旋律起伏變化顯著。作為整部聲樂作品的高潮,尾部以高音聲部中反復再現的主音旋律收尾,將作品的情感推向了最高點。這種反復交替出現的音樂旋律,使作品整體情感飽滿,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引發了聽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調式、調性和風格
聲樂作品《鴻雁》巧妙地融入了中國傳統的調式特色,采用五聲羽調式,主音定于6音,歌曲旋律優美抒情。作品中巧妙地穿插了降調元素,賦予歌曲獨特的旋律,整體旋律跌宕起伏,洋溢著濃郁的情感色彩,充分展現了蒙古族音樂特有的激情與韻味。在旋律推進的過程中,音調從低音區緩緩攀升至高音區,逐漸上行,宛如草原上大雁振翅高飛的壯麗畫面,將作品情感逐步推向高潮。隨后,旋律緩緩回落至低音區,情感也隨之從激昂歸于寧靜,仿佛大雁遠去,留下對草原的無盡思念。這種旋律的起伏與情感的轉換,不僅深刻體現了蒙古族音樂深邃的情感,也讓聽眾在音樂的引領下,經歷了一場獨特的情感之旅。
調性是音樂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用以描繪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氛圍及情緒色彩,通常借助音調、和弦和音樂結構等元素來體現。聲樂作品《鴻雁》在調性色彩上精妙地采用了蒙古族長調,這一選擇與作品中遼闊無垠、寬廣無邊的意境相契合。同時,作品巧妙融入了呼麥和二胡等傳統音樂元素,這些元素的滲透與融合,不僅進一步增添了作品的藝術張力,也彰顯了其民族特色。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通過對裝飾音技巧的靈活運用,不僅豐富了歌曲的情感層次,還顯著增強了其感染力,使聽眾在聆聽時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作品所傳達的情感與意境。這種調性的運用,不僅展現了創作者深厚的音樂造詣,也極大地提升了聲樂作品《鴻雁》的藝術價值。[4]
聲樂作品《鴻雁》的旋律采用了小三度的重復進行模式,賦予整部作品以鮮明的民族色彩,從而營造出深遠的作品意境。呂燕衛在對《鴻雁》重新填詞創作時,除了保留了作品原有旋律和風格特色外,還巧妙整合了西方的音樂創作手法,讓這部作品更具時代感,也更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和欣賞。
(三)歌詞與情感表達
民歌中的歌詞是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聲樂作品《鴻雁》歌詞內容深刻描繪了牧民的日常生活場景,在情感抒發與表達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聽眾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傳遞的深情與意境。作品歌詞十分簡潔,然而極具詩意美感,借助草原上較為常見的鴻雁來表達游子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如“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這句歌詞,形象地描繪了鴻雁南飛的場景,并且通過對鴻雁的描寫表達了游子對于家鄉的思念,這種借景抒情的方式也是一種傳統的情感表達方式,在蒙古族民歌中應用較為普遍,能夠讓作品的情感思想更為豐富多彩,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5]
同時,聲樂作品《鴻雁》的歌詞行腔特點頗為獨特,其中巧妙運用了江陽轍與言前轍進行押韻。如“鴻雁天空上……心中是北方家鄉”一句采用江陽轍,而“鴻雁北歸還……今夜不醉不還”則屬于言前轍。清晰、準確地演繹這些押韻對于作品的整體演繹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因為不同轍的發音涉及后咽腔、唇齒舌等器官不同的運用方式。因此,演唱者不僅要掌握韻母的發音,還需學會調整發聲器官的狀態,以確保能夠更清晰、準確地發出復雜的韻母,使句子表達更為通順流暢。[6]
三、聲樂作品《鴻雁》的演唱技巧
(一)氣息
在聲樂作品《鴻雁》的演唱過程中,合理運用氣息技巧至關重要,能夠為作品悠長的旋律提供堅實的支撐。為此,演唱者需正確掌握呼吸法,在日常訓練中,應有意識地鍛煉橫膈膜和腹式呼吸技巧,以增強對氣息的控制能力,確保吸氣快速而深入,呼氣慢速而均勻。演唱期間,演唱者可以隨著作品旋律的上行,適當增加氣息輸出量,以發出更加有力的聲音;而當旋律下行時,則應有意識地減少氣息輸出量,確保音色連貫;還可以通過拖腔或延長音符的方式,實現氣息的持續穩定輸出。[7]同時,演唱者盡量避免在歌唱過程中吸氣,以免影響整體演唱效果。在歌曲的間歇部分,演唱者應迅速而深沉地吸氣,以有效補充氣息。唯有演唱時氣息持久且穩定輸出,方能發出飽滿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8]此外,對于作品中的長調部分和快速節奏部分,演唱者應熟練掌握快速換氣技巧,以確保演唱的連貫性,從而提升作品的整體呈現效果。
(二)真假聲
在演唱聲樂作品《鴻雁》時,真假聲的轉換是一個關鍵要素。演唱者需根據旋律的變化,在不同的段落中靈活選擇真假聲的轉換,以適應歌曲旋律的起伏與情感的波動。例如,在歌曲開頭部分,采用真聲演唱能更柔和地抒發情感,使聽眾感受到親切與溫暖;而到了高潮部分,則可通過真假聲的迅速轉換來增強演唱的張力,進一步抒發情感。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某些段落利用假聲能增強作品的空靈感,更好地實現情感的表達。因此,演唱者需結合具體段落的特性,合理運用真假聲,以達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作品的高音部分,許多演唱者會感到演唱難度較大,容易破音。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換聲區不同。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演唱者可以在日常訓練中加強對高音發聲技巧的訓練,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并體會高音的發音狀態。《鴻雁》這首聲樂作品包含多個高音部分,演唱難度較大。例如,在演唱“空”字時,需要演唱者拉緊聲帶,準確發出母音“o”,并歸韻到“ong”,同時添加混聲,以確保聲音的連貫與圓潤。通過這些技巧的運用,演唱者能夠更好地駕馭這首作品,展現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9]
(三)共鳴
在演唱聲樂作品《鴻雁》時,為了全面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演唱者需靈活運用共鳴技巧。通過運用頭腔共鳴,可以增加聲音的明亮度,使聲音始終保持在高位置發聲,從而提升聲音的穿透力和表現力。為實現這一點,演唱者應打開口腔和鼻腔,動態調整喉頭位置,引導聲音向上進入頭腔。同時,胸腔共鳴在《鴻雁》這部作品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用于增強聲音的厚重感。演唱者需始終保持胸腔和喉部位置的開放,通過調整呼吸的節奏和深度,讓聲音能夠下行至胸腔,從而產生更加深沉、富有質感的音色??谇还缠Q則作為胸腔和頭腔共鳴的連接橋梁,對于塑造演唱者獨特的音色具有顯著效果。演唱者應根據旋律的變化,靈活調整共鳴腔體的大小和形狀。[10]總之,演唱者在演唱《鴻雁》時,應結合作品不同段落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需求,合理運用不同的共鳴技巧。通過精準運用共鳴技巧,演唱者能夠進一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提升整體的呈現效果。
(四)裝飾音
在聲樂作品《鴻雁》中,裝飾音的運用頗為講究,主要包括重音、連音、滑音、倚音等技巧。從“鴻雁天空上”至“飛過蘆葦蕩”的部分,大量運用了連音裝飾音,旨在使旋律變得婉轉、悠揚且連貫,充分展現蒙古族音樂的獨特韻味。演唱時,演唱者需注重連音技巧的運用,確保字詞轉換與呼吸調整自然流暢。“心中是北方家鄉”這一句則巧妙地采用了倚音裝飾音技巧,通過旋律音下方的純五度連唱至旋律音,模仿了蒙古族樂器馬頭琴的滑音效果,使這一句更加柔和、婉轉,令聽眾能夠深刻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若忽視此處的裝飾音技巧,音樂表現將顯得單調、沉悶,難以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而“今夜不醉不還”這一句則運用了自由延長音,給予演唱者自由發揮的空間,在增強音樂彈性的同時,也讓聽眾感受到一種回味悠長的韻味。此外,演唱者在遵循樂譜中裝飾音的基礎上,還可以結合自身的演唱水平和經驗,在一些原本沒有裝飾音的樂段部分適當添加裝飾音。例如,在呼斯楞演唱的《鴻雁》版本中,他在“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這一部分加入了前倚音、滑音和顫音等裝飾音技巧,為歌曲增添了別樣的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旋律的柔和美感。
總之,演唱者要想更好地演繹聲樂作品《鴻雁》,就要提前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中心思想,演唱時需保持身心放松,確保吐字發音清晰準確,同時調整呼吸頻率,提供連貫且充足的氣息支撐,合理運用真假聲、共鳴腔體和裝飾音,通過層層遞進的情感變化,引領聽眾沉浸于作品的情感世界。
四、結語
綜上所述,聲樂作品《鴻雁》以極其鮮明的地域文化及民族色彩,深受眾多音樂愛好者的青睞。該作品采用了五音調式,不僅保留了蒙古族音樂的獨特風格,還巧妙地借鑒了西方的聲樂技巧。演唱者在演繹這首作品時,需充分了解其創作背景和主題思想,并據此選擇恰當的演唱技巧進行呈現,方能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現作品的藝術魅力,為聽眾帶來多元且豐富的審美體驗。
(作者簡介:趙苑華,男,本科,濮陽技師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職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