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個好朋友跟我說,他前一陣得了感冒,經(jīng)過一番治療,感冒雖然好了,但是感覺胃口差了很多,而且吃啥都不香,甚至根本不想吃飯。這種情況近來還挺常見的,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很明顯,不想吃飯其實是“胃氣”受損了。那么,“胃氣”是怎么被傷到的呢?這其實與治療感冒時的用藥有很大關系。
一位醫(yī)生跟我說,前些天有個孩子感冒后沒及時治,拍片檢查時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轉成肺炎了,孩子的媽媽怕治療時間長影響期末考試,就讓醫(yī)生給用阿奇霉素輸液,還把速度調得很快,結果十來分鐘后,孩子就呼吸困難,不斷嘔吐,醫(yī)生救治了很長時間孩子才轉危為安。
一般人都知道,抗生素對胃粘膜有刺激,而輸液時寒涼的藥物直接進入血管,速度又快,產生嚴重的輸液反應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其實,不止抗生素,某些抗病毒藥物也對胃腸有比較強烈的刺激。比如上一輪流感,有些孩子服用了抗病毒藥,結果有的嘔吐,有的腹瀉,副作用比較明顯。
有人說,我用中藥應該比較安全吧?用中藥一般沒有即時的胃腸反應,但對“胃氣”的傷害也是難以避免的。感冒初起,中醫(yī)的思路是要把“病邪”驅逐出體外。怎么驅逐?一般是用“汗”法,服用“解表”的藥物,增加出汗量把體內的寒氣逼出來。出汗就會發(fā)散,人身體里的精華也會隨之流失,這一流失,身體就容易處于一種虛弱的狀態(tài),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食欲的減退。而如果這個階段感冒沒治好,寒氣就會入里化熱,出現(xiàn)咽喉腫痛等熱證,此時就需要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而這些寒涼的藥物也是容易傷害脾胃的。
既然治療感冒的藥物常常會傷及脾胃,那么,病好后我們該如何恢復“胃氣”呢?
第一條可能出乎很多人的預料,那就是“損谷”,吃不下去那就少吃點。《傷寒論》中有“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這十分清楚地說明,在“胃氣”不強的情況下,損谷是保“胃氣”的最好方法,適當減少食量,使“胃氣”逐漸恢復,方能“以通為用”;其二,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一些健脾胃的藥物;其三,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規(guī)律進食、飲食有節(jié)、少食寒涼等等,惟有平時養(yǎng)好“胃氣”,才能使水谷精華物盡其用,同時提升抵御“外邪”的“衛(wèi)氣”,如此才是預防感冒最好的辦法。
總編輯: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