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慈善教育與學校工作深度融合,持續(xù)開展,經過多次研討論證,陜西省渭南市實驗小學鎖定了課題研究這個方向,申報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西部小學慈善教育實踐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等課題,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學校慈善教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專項研究,與綜合實踐課程相得益彰
針對《慈善讀本》小學版內容相同的現(xiàn)狀,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二次開發(fā)。開發(fā)原則是把握年齡特征,利用身邊事例,體現(xiàn)螺旋式上升,與《慈善讀本》的編寫體例、板塊構成、語言風格等保持一致,采用“序言+活動”的形式,并盡量融入臨渭元素。經過一年的探索與修訂,一套12冊適合不同學期使用、內容更加豐富的《慈善讀本》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2024年,我們又根據(jù)《慈善讀本》第二版對我們的讀本進行了二次修訂,現(xiàn)已初步完成。
我們就將它作為學校綜合實踐課程用書之一,以國家課程指導綱要指導教學,安排進課表,確保課時數(shù),明確語文老師為授課教師,制定了《慈善教育課評價細則》進行評價。讀本的開發(fā)彌補了我校綜合實踐課用書缺乏的現(xiàn)狀,課程指導綱要又從頂層對我們的《慈善讀本》進行了規(guī)范和指導,兩者的結合相得益彰。
二、跟進研究,與學校工作各個方面深度融合
我們的課題注重研究慈善教育與學校的日常工作如何進行融合。一是與德育工作有機整合。確定課題研究內容是小學生應掌握的慈善知識和理念,目標是培養(yǎng)小學生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等慈善品質,培養(yǎng)互幫互助、助人為樂的慈善行為,形成有愛心、同情心、感恩心的慈善習慣等。二是與課堂教學完美融合。我們要求教師課前或課后5分鐘,把教學內容與慈善教育進行融合,低年級通過富有童趣的編演,中年級通過復述、講解,高年級組織社會調查和匯報,讓慈善教育扎下根、接地氣。三是與教師研修無縫結合。我們組織教師研讀《慈善讀本》,了解編寫特點、編排體例,做到心中有數(shù);組織集體備課,梳理課時知識、擬定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到教學有法;組織合作磨課,確定教學目標、規(guī)范教學語言,達到智慧共享;組織課后反思,提煉課堂亮點,分析失誤成因,達到專業(yè)成長,等等。
三、總結研究,為學生素養(yǎng)提升增添動力
我們在慈善課題研究和實施過程當中,梳理分析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一是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我校師生為家庭困難的兒童、留守兒童捐贈書本、文具、衣物上萬件;一次“廢舊衣物、一張紙獻愛心”活動,募得善款13866元,捐贈衣物3500余件;“小手拉大手”,帶動家長參與2024年“99公益日”網絡慈善捐贈近20萬元。二是勞動意識顯著提高。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能主動幫助老師打掃教室衛(wèi)生;在家能積極干力所能及的活兒,承擔家務;在社會上多次走進福利院給孤寡老人打掃房間衛(wèi)生、走上大街清理環(huán)境衛(wèi)生等。三是學生良好人格不斷健全。在《慈善讀本》里,“我的出生故事”,讓孩子們感受一份偉大而又無私的母愛,一顆感恩的種子在此植根;“家庭愛心樹”,孩子和父母一起拿起畫筆勾勒自己的美好心愿,一顆慈善的種子從此萌發(fā);“慈善”書法作品,學生在稚嫩的一橫一豎里,書寫自己的慈善誓言;“愛心畫”,學生用青澀的赤橙黃綠,點綴著自己的慈善夢想?!?/p>
(作者系渭南市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