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早晨起來就去鐵匠鋪打鐵,中午和師傅們吃飯聊天、曬曬太陽,下午騎著摩托車去山里溜達一圈,給鐵鍋拍點好看的照片,真是輕松自在啊!”采訪剛開始,田歡就興致勃勃地與《環球人物》記者分享創業初期的生活。
2024年,田歡的原創品牌鐵娃公社營收已超7000萬元,用他的話說,“比8年前剛創業時翻了無數倍”。然而,談及身份的轉變,他還是更懷念當初做手藝人的日子。
田歡出生于湖北恩施下轄的利川市,曾祖父是當地有名的鐵匠。他從有記憶開始,便時常在曾祖父的鐵匠鋪子里玩耍。四濺的火花絢爛奪目,成了他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來,鐵藝行業逐漸式微,父輩也改行做了瓦匠,田歡從未想過自己還能再次和鐵藝扯上關系。
田歡小時候家里比較窮。“大人們常說,一定要讀書考大學,只有走出去才能改變命運。”他不負眾望,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后,他懷揣夢想只身來到北京,開始了“北漂”生活。
有一次,田歡在北京798藝術區閑逛,走進一個2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時,發現里面擺滿了用鐵和銅鍛造打制的精致器物。在他的認知里,鐵只能鍛打成農具,而且早已是夕陽產業。
“那些茶具、花器像藝術品一樣,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田歡興奮地說。在這些藝術品的啟發下,他萌生了回村打鐵創業的念頭。
大學生回村做鐵匠,父母肯定不會同意。恰好利川的一所初中正招聘老師,田歡謊稱回來考試應聘,這才從北京回了家。
創業的第一步,便是要找到會打鐵的師傅。然而,田歡從未正式接觸過打鐵這個行當,并不知道去哪里找合適的師傅,只能去集市上賣農具的鋪子里挨個問。“他們告訴我在哪個村有鐵匠、姓什么,我就記在筆記本上。有些老鐵匠沒有電話,我就挨家挨戶地找。”騎著摩托車,田歡跑遍了整個利川。
接觸了一圈下來,田歡的收獲并不大。鐵匠們有的年紀大了,有的出門打工了,僅剩的幾個人還覺得他不靠譜。“我兒子都不學的東西,你一個大學生來學?別開玩笑了。”這是田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當時,他每天厚著臉皮到一位姓鐘的師傅家里報到。鐘師傅打鐵時,他就在旁邊陪著聊天,幫忙干雜活、照顧鐘師傅的小孫子。時間久了,鐘師傅被他的堅持打動,問:“你到底想做個啥子嘛?”
“要不先做個碗?”田歡說。就這樣,他敲響了人生第一錘。
搞定了鐵匠師傅,家里卻瞞不住了。自從開始學打鐵,田歡就經常渾身臟兮兮的、帶著一些破銅爛鐵回家。當時,他的媽媽在學校門口經營一家小賣部,鄰居們時常在里面閑聊。“有些人明知道我在學打鐵,還故意問我媽:‘田歡現在在干嘛?’”他笑著回憶道。
在媽媽看來,兒子“收破爛”的工作一點都不體面,讓她在鄰居面前抬不起頭。一氣之下,她關掉小賣部,跑到北京打工去了,一年多都沒跟兒子聯系。
雖然家人不理解,田歡的打鐵事業卻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有了鐘師傅的支持,他又陸續說服了其他幾位鐵匠師傅跟他一起干。2016年,鐵娃公社正式成立。
“時代在發展,打鐵這門手藝也要與時俱進,我們想做一些符合現代審美的鐵器。”田歡一邊跟師傅學打鐵,一邊研究產品,茶器、花器等逐漸成型。
產品做出來后,銷路是一大問題。當時微博正火,田歡就將茶器擺到小河邊,拍照上傳微博。然而,他當時不喝茶,不了解喝茶人的需求和習慣,“很多人都說我這個茶器不好用,怎么改都改不好”。
此時,微博上有個“大V”博主關注了他,建議他做點更實用的東西。產品既要有藝術性,又要家家戶戶用得著。田歡的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物件:鐵鍋!
想法有了,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鐵匠師傅們都是做農具出身,從來沒有鍛打過鐵鍋。田歡只能先從網上搜集資料,然后跟師傅們一起,拿著家里的鍋照葫蘆畫瓢。
“我們嘗試了個把月,敲出來的完全不是鍋的樣子,打成圓形太難了。”田歡說。經過幾個月的調整、改進,打廢了上百口鍋后,一個合格的手作鐵鍋才終于完成。
2017年,田歡帶著自家鐵鍋到蘇州參加創博會。“因為整個館里都沒有類似的產品,大家對我們的鐵鍋還挺感興趣的。”4天的展會期間,他積累了很多潛在客戶。
隨后,田歡開始參加全國各地的大型創博會,推介自家產品。2019年,為了提高效率,他注冊了淘寶店鋪,將鐵鍋的樣式、數據上傳詳情頁,開啟線上銷售模式。
漸漸地,訂單越來越多,但問題也來了。如果說手作產品的魅力在于獨一無二,那么同時帶來的挑戰便是如何實現品控一致。
“有些師傅是慢性子,敲出來的鍋非常規整;有些師傅性子急,在質量上就沒那么好。”師傅們的脾氣、性格都不一樣,做出來的鍋就有差異。田歡時常收到回頭客的反饋:“這次的鍋,質量怎么和上次的差別這么大?”
為了解決品控問題,田歡作出了新的嘗試——手作流水線。“老師傅們習慣一塊材料打到底,做完第一個再做第二個。后來,我把工藝拆解開,讓每個師傅只負責一道工序,長期做就會越來越精。”

創業將近10年,田歡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對社會、對家鄉還算有點貢獻。
2021年,為了發展電商,他將運營團隊轉到了浙江杭州,卻堅持將工廠留在家鄉利川。其實,利川的生產成本要比杭州高出不少,管理起來也不方便。“前幾年,我們利川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很多人覺得我固執,但是我的工廠能給鄉親們帶來就業機會,能給政府繳稅,我心甘情愿。”
在利川的工廠里,留守婦女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們這邊大多是丈夫在外打工,妻子留在家里帶孩子讀書。”于是,田歡將她們招進工廠,實行彈性上班制度,下午3點多就能下班接小孩放學。
打鐵需要力氣,女性在這方面不具備優勢,田歡就將敲鍋壁錘紋的工作交給了她們。這個環節講究耐心,對女性來說再合適不過。
純手工也是田歡堅持的原則。“之前很多人聯系我,說他們做鍋非常簡單,一個模具一壓就成了,成本也只有幾十元。”但是,成本降低了,質量也降低了。相較于市場一兩百元的均價,鐵娃公社的鐵鍋價格確實要貴上許多,但純手工鐵鍋的“鍋氣”“人氣”也是消費者所看中的。
近兩年,鐵娃公社的銷售額每年都會翻番。“尤其是在大促銷的時候,訂單多到我都快累廢了。”雖然品牌的發展勢頭很猛,田歡的心里還是有些焦慮。“每次的預售量遠遠大于實際產能,我只能被動地增加人手。規模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對此,田歡有些無奈。
此外,相較于其他日用品,鐵鍋的復購率并不高。今年,田歡計劃提升產品豐富性。“以后不只有鐵鍋,還會加入一些碗盤、刀具、雙耳煎烤盤等廚房周邊產品,打造一個全面的‘鐵娃廚房’。”
編輯 尹潔 / 美編 徐雪梅 / 編審 張建魁
田歡
1991年出生于湖北,2014年畢業于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創立原創品牌鐵娃公社,曾獲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優秀人才、利川市優秀人才、恩施州勞動模范稱號,并擔任2023年杭州亞運會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