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小說家、傳記作家。他出身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之后便開始周游世界。
1911年,茨威格經朋友引薦結識了弗洛伊德,但其實在此之前,他們早就有過一面之緣,說起來還極具戲劇性。
那是1899年,弗洛伊德寫了《夢的解析》,這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形成的標志,他也一躍成為頗有名氣的精神病醫師和心理學家。一次,弗洛伊德舉辦一場關于新書的講座,茨威格當時剛剛中學畢業,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很感興趣,于是跑去聽。講座結束后,茨威格準備離開,意外在洗手間的隔板外撿到一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一些文字。茨威格大致看了一眼,里面的內容都與心理學相關。
“這會不會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研究手稿?”茨威格心里冒出一個想法。茨威格平時也喜歡做一些研究,他明白手稿對于一個學者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此時弗洛伊德已經走了,茨威格從工作人員那里詢問到他的行蹤,立馬追到另一座城市,找到準備開講座的弗洛伊德。當茨威格把手里的筆記本拿給弗洛伊德時,弗洛伊德驚喜地叫起來,這個筆記本就是他的!在發現自己不小心遺失后,弗洛伊德懊惱了許久。現在失而復得,他非常高興,于是提出送茨威格一本自己的簽名書作為感謝。
茨威格的朋友拽了下他的衣袖,悄聲勸他不要接受。但茨威格沒有聽從朋友的建議,欣然接過弗洛伊德的贈書,笑著與他揮手作別。事后,朋友直搖頭:“你拒絕他的謝意,如此他便欠著你一個人情,日后若有求于他,或者想要見他,豈不是會方便一些?”“不,一事一議。我幫了他,他感謝了我,這件事就結束了。以后有事再說以后的事。”茨威格認真地說道。
沒想到10多年后,茨威格和弗洛伊德正式相識,而弗洛伊德還記得這個歸還他筆記本的年輕人,兩人遂成好友,并一直保持友誼。
生活里,我們幫助了別人,最好坦然接受謝意,為一件事畫上句號。如果抱著讓別人欠你人情的想法而拒絕答謝,難免有些偽善,也難以交到真正的朋友。
編輯 高塬 / 美編 徐雪梅 /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