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互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為網絡輿情的產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包含的輿情信息涉及各個行業和領域,對于物流與供應鏈也造成了極大影響。文章基于知網上查閱到的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的文獻,從網絡輿情對供應鏈的影響、網絡輿情視角下物流與供應風險識別與監測、網絡輿情視角下物流與供應鏈策略與治理三個方面對已有文獻進行了梳理分析,發現當前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以期為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物流;供應鏈;網絡輿情;綜述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2.025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has provided a broad platform for the gener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which contains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related 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fields, and has a great impact 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relat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found on CNKI, the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impact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supply cha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ris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strategies and governance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find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relat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holars to study this field.
Key words: logistics; supply chain; online public opinion; review
0 " "引 " "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設備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在網絡上以微內容的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對于某件事的看法與觀點,并與他人交流、互動;人們在網絡上發聲的意愿愈發強烈,并且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為網民的發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技術與渠道。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 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短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已達10.26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 454萬人;網絡新聞平臺用戶規模達7.81億人,占網民整體的72.4%[1]。此外,根據微博發布的行業報告的數據,微博平臺月活躍用戶達到5.99億人,同比凈增1 700萬人,日活躍用戶達到2.58億人,同比凈增500萬人。當前,“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的產生為民眾表達意見與情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使得網絡輿情信息極易在社交媒體上產生并造成劇烈反響。網絡輿情信息涉及諸多行業及領域,近年來,有關物流與供應鏈的輿情事件頻發,對物流與供應鏈相關領域與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遠遠超過傳統媒體,一些負面輿情事件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對物流與供應鏈相關行業造成嚴重損害,給企業以及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對于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顯得很有必要。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法對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旨在為該領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參考。
1 " "相關文獻分析
本文選取了CNKI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具體的檢索式為“((主題=物流)或含(主題=供應鏈)并含(主題=網絡輿情))”,最終得到165篇文獻,時間集中在2011—2023年12月,從發文數量、領域分布兩個角度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探討。
1.1 " "發文數量
統計自2011年以來涉及網絡輿情物流與供應鏈相關文獻的發文數量,并繪制文獻數量變化圖(圖1),由于2024年的全年發文量無法統計,故此部分未統計2024年數據。由圖1可知,知網上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研究的文章最早出現于2011年,在2017年以前,發文量處于持續上升狀態,在2017年以后,發文量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動狀態,在2020年,發文量達到頂峰。
1.2 " "領域分布
對文獻所在領域進行統計分析得到圖2,由圖2可知,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經濟”“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貿易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領導決策信息”六個領域,其中,“企業經濟”所占文獻數量最多,緊接著是“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貿易經濟”和“工業經濟”并列第三。
2 " "研究進展
2.1 " "網絡輿情對于物流與供應鏈的影響研究
王玲媛等[2]研究了網絡輿情影響下的閉環供應鏈,在由一個制造商以及兩個競爭的零售商共同組成閉環供應鏈模型的基礎上,在社會需求穩定和突發網絡輿情影響導致需求變動情況下,在供應鏈的生產決策基礎上探討了受益共享契約和數量折扣契約協調,研究結果表明,提出的兩個契約模型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協調社會需求穩定下和突發網絡輿情影響下的閉環供應鏈,在社會需求穩定和突發網絡輿情影響下,分散化決策總利潤會達到集中化決策的水平。王筱綸等[3]對企業危機網絡輿情的傳播路徑及其在供應鏈中的縱向溢出效應進行了研究。對71個危機事件和602個供應鏈的二手面板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當危機事件曝光后,縱向相關企業(供應鏈合作伙伴)確實受到縱向溢出效應的影響;外部網絡輿情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傳導和擴散作用,從新聞報道開始,通過線上口碑的發酵和擴散,最終對危機企業的供應鏈合作伙伴產生縱向溢出效應;此外,從內部企業影響來看,危機事件對危機企業的沖擊也會直接波及供應鏈企業,產生負面溢出影響。
研究還發現,當危機企業與終端客戶距離較近時,網絡輿情所誘發的縱向溢出效應更強;而當危機企業遠離終端客戶時,新聞媒體報道對縱向溢出效應的影響更為顯著。唐燕等[4]基于網絡輿情視角對逆向物流產業安全進行了分析,為逆向物流產業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提供了管理思路。研究構建了面向網絡輿情生命周期全過程的逆向物流產業演進框架,來分析網絡輿情視角下有關逆向物流產業安全問題,該框架從媒體、政府、網民三個維度探討了逆向物流產業主體特征。結果表明,網民對逆向物流產業回收持有明顯的負面態度。侯昌利[5]對中石油云南銷售公司成品油物流管理現狀以及物流管理現存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網絡輿情事件頻發是造成公司物流管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李麗菲[6]針對突發事件容易對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影響這一問題,提出構建輿情跟蹤反饋機制來應對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通過實時跟蹤網絡輿情變化來了解社會以及大眾所關注的供應鏈安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而消除信息黏性和突變性,合理引導市場,從而減少歪曲、誤讀等現象的發生,促使公眾預期方向與政策目標方向一致,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2.2 " "網絡輿情視角下的物流與供應鏈風險識別與監測研究
首先是物流與供應鏈風險識別研究,研究多利用網絡輿情相關數據對供應鏈中相關風險進行識別。高永超等[7]通過搜集食品安全事件相關輿情信息,提取食品、危害物和地區三類要素,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品類、危害物以及區域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以了解不安全食品在供應鏈上的關聯關系,為監管部門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參考,減少區域性和系統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林萍等[8]對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及其分布特征和演化規律進行了識別,旨在建立高效的供應鏈風險管理體系。研究以與公眾息息相關的食品網絡輿情話題為分析對象,采取文本挖掘與人工篩選相結合的方式提取了產品網絡輿情在供應鏈主體中呈現的風險分布特征;同時基于主題提取和情感分析結果得到供應鏈的產品網絡輿情特征。研究結果表明,供應鏈的產品網絡輿情風險呈現多維擴散性、多話題衍生、情緒傳遞等特征。武曉偉等[9]從食品供應鏈的角度出發,采用爬蟲工具對微博中公眾關注度較高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相關輿情數據進行了爬取,基于所爬取的數據建立了食品供應鏈安全風險因素指標體系,同時運用粗糙集方法對該指標體系進行屬性約簡,以此來篩選出食品風險高危因素,從而提出針對性的措施。研究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對于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良好治理局面具有重要意義。程鐵軍等[10]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2011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的相關食品新聞事件輿情數據進行了采集,在食品供應鏈的基礎上將食品風險因素進行歸類,構建了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同時將公眾關注視角納入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通過關聯分析提煉出引起高熱度輿情事件的食品風險共性因素,對于科學有效預警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當前也有相關學者利用輿情數據來識別物流熱點,如郭學平等[11]基于網絡輿情對物流熱度進行分析,旨在得出特定時間內社會對于物流行業的聚焦點。通過采集網絡新聞媒體、物流專業媒體等多家主流媒體的物流新聞資訊,同時基于某些關鍵詞在某一時間段內所能搜索到的數量來衡量某段時期社會對于物流熱點的關注度,進而反映出物流行業的發展速度。研究對于我國物流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其次是物流與供應鏈風險監測研究。姜玉潔[12]針對呼倫貝爾市農畜產品溯源存在的問題,以對區塊鏈技術特征和作用進行分析的方式,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呼倫貝爾市農牧局的監管工作,同時建立區塊鏈監管模型,構建包含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溯源監管體系,以便農牧局及監管部門全程參與監督,保障公眾食品安全。研究有助于落實對農畜產品“從農田牧場到餐桌”的全面質量監控,推進呼倫貝爾市農牧產業振興。陳俊等[13]根據《服務質量監測技術指南》的路徑指導,探索了區域物流服務行業關鍵質量指標的構建和質量監測方法。研究認為,區域物流服務行業關鍵質量指標是由客觀質量指標、主觀質量指標和相關輿情構成,基于以上指標按照服務質量監測流程從主觀質量評價、客觀質量評價和相關輿情監測三方面開展質量監測,同時收集輿情信息并對輿情等級進行判定,將輿情等級分為輕警情、中度警情、重警情和特重警情四個等級。研究結果表明,對區域物流服務行業關鍵質量指標的構建和質量監測可為地區開展區域經濟質量監測提供重要參考與借鑒。章艷華等[14]提出了一種基于BERT預訓練模型的教育裝備供應鏈輿情報告系統,系統可根據教育裝備產業集群和全供應鏈的實際需要,提供基于Spark集群技術的數據抽取、轉換、加載等服務,為教育裝備企業提供準確優質的行業數據信息。研究為克服教育裝備產業供應鏈輿情管理中涉及面廣、問題復雜度高等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2.3 " "網絡輿情視角下的物流與供應鏈策略與治理研究
網絡輿情視角下物流與供應鏈策略與治理研究涉及諸多行業。鄧義等[15]以網紅餐飲“胖哥倆”事件為例,運用GooSeeker網絡爬取工具爬取了微博上該事件相關數據,同時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情感分析,對網紅餐飲食品安全中工作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食品加工環境惡劣、供應鏈管理混亂等問題的內在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相關部門對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參考。曹東麗等[16]針對冷凍飲品網絡銷售中冷鏈運輸不規范、運輸成本高、網紅產品輿情頻出等問題提出監管建議,旨在為各級食品安全監管和企業自我防控提供參考依據,促進冷凍飲品網絡銷售環節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劉暢等[17]針對茶葉企業的負面網絡輿情管理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研究認為,茶葉企業的網絡輿情可圍繞茶企管理者應理性認識網絡輿情、及時附言以及立即完善物流包裝、植入旅游微視頻破除消費者疑慮、線上線下同價告知實體銷售網點四個方面來構建危機管理對策。唐艷等[18]以某火鍋店為例進行了案例分析,針對其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造成不良輿情事件等問題,提出基于大數據為網絡輿情治理提供技術支持,以及聯合第三方企業構建企業內部的網絡輿情治理模型等措施來減少供應鏈中食品質量等問題負面輿情的風險,進而減少企業損失。鮑涵[19]針對物流公司因一些負面報道而產生的輿情危機問題提出四點應對措施。洪陽等[20]從消費者視角出發研究了大規模海外購物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通過對三大跨境電商平臺的消費者的評論進行定量和可視化分析,發現產品質量和物流問題是消費者對產品進行評價的關鍵因素,而導致大規模海外網購的主要原因在于產品質量。針對這些問題,研究提出了加強對跨境進口零售商品的監管、及時公布跨境購買境外商品的信息、培育購買國貨的消費文化等建議。
3 " "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可以發現:從發文數量來看,當前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及供應鏈相關研究并不算多,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研究內容來看,現有學者多從輿情對供應鏈的影響、網絡輿情視角下物流與供應鏈風險識別與監測、網絡輿情視角下物流與供應鏈策略與治理三方面將物流及供應鏈與網絡輿情相結合進行研究。從研究對象來看,研究多從企業或供應鏈中某一環節、食品安全等角度進行分析。從文獻所分布領域來看,相關文獻的領域分布比較單一,多分布于與經濟相關的一些領域,譬如“企業經濟”“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等。
總體來看,雖然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研究文獻總體數量還未達到較高水平,但是近年來的發文量有所上升,這表明當前已有部分學者關注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的研究,對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為學者把握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參考。學者未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與供應鏈進行研究:第一,從研究方法來看,現有研究方法還不夠完善,學者可以采用更為創新的方法,如人工智能技術來挖掘網絡輿情中的相關信息以解決物流及供應鏈中的相關問題;第二,從研究角度來看,當前,利用網絡輿情信息識別物流及供應鏈中熱點信息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第三,從文獻所在領域的角度來看,當前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及供應鏈相關研究所在領域的分布還較為單一,未來可將涉及網絡輿情的物流及供應鏈與更多熱點領域相結合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32(5):13.
[2] 王玲媛,姚雨婷,余佳.突發網絡輿情影響下的閉環供應鏈末端協調機制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2(5):75-76.
[3] 王筱綸,顧潔.企業危機網絡輿情的傳播路徑及其在供應鏈中的縱向溢出效應研究[J].管理科學,2019,32(1):42-55.
[4] 唐燕,陳禹錫,李健.基于產業安全的逆向物流網絡輿情演變機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10):89-94.
[5] 侯昌利.中石油云南銷售公司的物流戰略實施研究[J].化工管理,2014(15):21.
[6] 李麗菲.河南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預警及應急響應機制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3(14):25-28.
[7] 高永超,劉麗梅,王玎,等.食品安全風險情報類信息數據分析[J].食品工業,2015,36(2):222-227.
[8] 林萍,黃衛東,張沖.基于產品網絡輿情話題的供應鏈風險特征研究[J].情報雜志,2017,36(12):114-118,113.
[9] 武曉偉,李莉,程景民.基于公眾關注角度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因素[J].食品工業,2021,42(9):325-329.
[10] "程鐵軍,高原.基于公眾關注角度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因素研究[J].食品工業,2019,40(1):272-276.
[11] "郭學平,牛志亮,郝洪濤.基于網絡輿情的物流熱度分析報告——2017年7—12月[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7):7-11.
[12] "姜玉潔.區塊鏈在呼倫貝爾市農畜產品溯源中的應用探索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2(6):76-82.
[13] "陳俊,馬雯瑤,卲景德,等.區域物流服務行業關鍵質量指標的構建及質量監測探究[J].中國標準化,2022(20):99-107.
[14] "章艷華,楊碩,柳超.基于BERT預訓練模型的教育裝備供應鏈輿情報告系統[J].科技與創新,2022(16):48-51
[15] "鄧義,周夢麗,劉雅詩.基于輿情分析的中國網紅餐飲食品安全監管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1):36-41.
[16] "曹東麗,翟雨佳,楊栩,等.冷凍飲品網絡銷售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質量安全與檢驗檢測,2023,33(1):53-57.
[17] "劉暢,郝向陽,米青.探析茶葉企業網絡輿情危機管理研究[J].福建茶葉,2017,39(8):21-22.
[18] "唐艷,胡桐.落入紅海還能“海底撈”嗎?——基于海底撈的供應鏈風險分析及優化[J].企業管理,2021(11):39-44.
[19] "鮑涵.互聯網時代下物流行業如何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2(6):117-118,62.
[20] "洪陽,王莉莉,安冉.基于大數據的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平臺的網絡輿情分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34(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