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劇、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供應鏈韌性已經成為影響企業持續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保障重要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利用CiteSpace 6.3.R1軟件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與“供應鏈韌性”“物流供應鏈韌性”主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旨在探討國內供應鏈韌性的研究進展,并分析其在物流領域的演化過程。首先,文章回顧了物流供應鏈韌性概念的起源和理論發展;其次,梳理了國內供應鏈韌性相關研究成果,包括韌性機制機理研究、供應鏈設計及風險以及韌性與安全的關系等。重點闡明了物流供應鏈韌性的概念,揭示了供應鏈韌性在物流領域的演化過程;最后,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對今后物流供應鏈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我國物流供應鏈韌性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啟示。
關鍵詞:供應鏈韌性;物流供應鏈;理論演化;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2.027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resilience of supply chai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guaranteeing the security of important industrial chains and supply chains\".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6.3.R1 software to visualize and analyze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topics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logistic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CNKI Database,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 China and analyzing its 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logistics. Firstl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ual origin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secondly, it compiles the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cluding the research of resilience mechanis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risk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It focuses on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logistics supply chain toughness and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upply chain toughness in the logistics field; finally,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future research on logistics supply chain is prospecte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for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logistics supply chain toughness in China.
Key words: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logistics supply chains; theoretical evolution; CiteSpace
0 " " 引 " "言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物流供應鏈在企業運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然而,近年來由于各種自然災害、人為因素、政策變動等導致的供應鏈中斷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和國家的經濟安全,供應鏈韌性的研究顯得尤為迫切。而物流供應鏈作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分支領域,物流環節的任何薄弱點都可能使得供應鏈運行過程中的風險被放大,從而降低了整體的效率,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因此,本文旨在探討物流供應鏈韌性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通過創新的管理策略和技術手段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和適應性。然而,現有關于物流供應鏈韌性的研究較少,而且,在研究過程中對于供應鏈韌性與物流供應鏈韌性概念的界定較為混淆,因此,闡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本文利用CiteSpace 6.3.R1軟件對于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與“供應鏈韌性”“物流供應鏈韌性”主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了目前相關領域的一些熱門話題,以及供應鏈在物流領域的演化,以期為我國物流供應鏈韌性研究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啟示。
1 "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截至2024年3月15日以“供應鏈韌性”為檢索主題進行高級搜索,在多元視角分析時將論文進行等級分類,手動選擇了SCI、CSSCI、CSCD、CSSCI擴展版、EI等高質量期刊128篇,以及以“物流供應鏈韌性”為檢索主題進行高級搜索,檢索顯示與研究相關的文獻有20篇。
2 " "供應鏈韌性相關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2.1 " "供應鏈韌性概念及內涵
“韌性”這一概念最早是物理學中提出來的,指系統受壓后恢復原狀態的能力,其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分別為工程韌性、生態韌性、演化韌性[1]。“工程韌性”被定義為結構在遭受破壞性載荷作用后,通過某種方式保持其功能完整性和服務能力的能力。然而由于“工程韌性”缺乏統一的量化指標或標準來衡量,其評估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結構類型以及所面臨的威脅類型等因素,制定通用的評估標準更加困難。Holling[2]在生態學領域對其進行修改,修正了其單一化,他將韌性定義為系統在面對變化、干擾或壓力時維持其結構和功能,并具有恢復到原始狀態或進入新的穩定狀態的能力。強調了韌性作為系統的關鍵屬性,使系統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并保持其功能和結構的穩定性,定義為“生態韌性”。生態韌性涉及整個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和恢復能力,關注生態系統內各種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無法詳細了解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個體情況。Walker等[3]提出了演化韌性的概念,他強調韌性并不只是一個體系的復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在面對各種壓力和限制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改變、適應和變化的能力。也就是說,韌性是一個系統在面臨挑戰時能夠不斷進化和適應的能力。演化韌性最早是在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領域中提出和應用的,用于描述生物種群和生態系統對環境變化和壓力的適應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演化韌性的概念逐漸被引入到其他學科領域,包括心理學。
供應鏈韌性是指在供應網絡中,組織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對破壞性事件做出響應并迅速恢復的復雜適應性能力[4]。這種韌性有助于企業在供應鏈受到沖擊后更快速、更有效地做出反應,從而降低供應鏈運營風險、減少損失,并建立競爭優勢。Ponomarov等[5]提出供應鏈韌性是指供應鏈系統對內部和外部擾動、風險和變化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使得供應鏈可以快速恢復正常運作,并且在面對不確定性和挑戰時能夠保持穩定和高效運轉。Wieland等[6]將供應鏈韌性定義為供應鏈系統成功對抗干擾和變動的能力,并且能夠快速適應新的條件,同時保持其核心功能和結構的穩定性,強調了供應鏈系統在面對外部擾動時的抵抗能力,以及在適應新環境和條件時保持穩定性和高效運轉的能力。樊雪梅等[7]認為供應鏈韌性是指企業應對非常規干擾風險的響應與可持續運作的能力。
供應鏈管理是企業戰略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物流作為供應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優化和管理對于整個供應鏈的性能至關重要。物流供應鏈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了從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制造、加工、組裝,到產品分銷、零售,直至最終到消費者手中的全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括物理的商品流動,還包括信息流、資金流以及相關的服務和管理活動。
2.2 " "發文量分析
供應鏈韌性的發文量可以體現出一定時期內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文通過在中國知網以“供應鏈韌性”為關鍵詞進行高級搜索,共檢索到128篇文獻,利用CiteSpace 6.3.R1 軟件對于檢索到的文獻分析發文量,得到的結果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近5年供應鏈韌性領域的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23年發文量最高,達到65篇。由于特殊衛生事件的發生,政府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增強產業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并將供應鏈安全穩定作為構建發展新格局的基礎。王國文[8]提出在過去30年,所有的供應鏈都致力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生產率。貿易戰之初,供應鏈關注的重點由低成本、單一來源采購轉變為預防風險,而特殊衛生事件發生后,則從防范風險轉移到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劉長儉等[9]提出以“一帶一路”沿線為突破口,以國際海上供應鏈航線為重點,系統加強國際物流供應體系的整體韌性。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中國國際物流供應鏈風險預警機制及對策。
在經濟全球化逆流、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背景下,全球供應鏈面臨嚴峻挑戰,促使學者和實踐者對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給予更多的關注,這使得供應鏈韌性領域的發文量在2023年達到了頂峰。石建勛等[10]提出的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的戰略是通過完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的舉國體制新模式,加快產業鏈供應鏈動態評價機制建設,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管理體系,加快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改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
2.3 " "關鍵詞分析
運行CiteSpace 6.3.R1軟件,將節點類型設置為“Keyword”, 從而獲得關鍵詞共現圖(見圖2)。
在圖2中,每個節點就是一個關鍵詞,這個關鍵詞的規模直接反映了這個關鍵詞在相關文獻中的出現頻率。如果兩個節點用連線連接起來,說明在同一文章中同時出現。同時,可以明顯看到圖譜中共有110個節點,119條連線。圖譜的整體密度為0.026 8,這一數值表明在供應鏈韌性領域中,各個關鍵詞之間相互聯系,存在著較強關聯性。
基于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分析結果,表1中列出頻次排名前15的關鍵詞,據統計,“供應鏈韌性”一詞出現頻率最高,共計32次,且具有高達0.61的中介中心性,表明其在供應鏈韌性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受到廣泛關注。此外,“供應鏈”“韌性”分列第2位和第3位,其中介中心性分別為0.17和0.14。這些關鍵詞在研究中被廣泛討論,尤其在解決供應鏈韌性安全和風險等相關問題時得到了廣泛應用。
2.4 " "關鍵詞時間線分析
通過使用CiteSpace 6.3.R1軟件,可以借助關鍵詞時間線清晰觀察特定關鍵詞的時間情況,從而幫助預測研究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種基于關鍵詞圖譜的方法,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供應鏈韌性在研究領域中的演變過程。
如圖3所示,根據關鍵詞出現的時間線圖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20—2022年,該階段供應鏈韌性的突現詞為供應鏈韌性、農產品供應鏈、供應鏈安全、“一帶一路”等。在這段時間內,全球面臨諸多重大挑戰,這些挑戰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嚴重影響,使得供應鏈的風險日益凸顯。任卓然等[11]提出在特殊時期,中國的出口貿易展現出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快速的恢復能力,但對外部沖擊的抵抗力相對較弱。這種差異主要源于不同產業的資源配置、產業結構、全球供應鏈依賴程度等多種因素。突發事件背景下,城市外向型經濟、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向影響以及政策因素對韌性影響更為明顯。謝泗薪等[12]認為在經濟下行階段后,我國航空物流的整體評分為74.44分,屬于中等水平,表明我國航空物流的韌性需要進一步提升。
從2023年到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十四五規劃”都對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給予了高度重視,并提出要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程度,從而為供應鏈韌性的研究提供政策支撐。隨著供應鏈風險的凸顯,企業和政府機構逐漸意識到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重要性,這推動了相關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和推廣。李燕[13]提出研究要著力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強全球化組織協同能力,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加強產業鏈生態化集群化建設,積極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在國內外的布局,努力構建安全可控、開放多元、協同高效、富有創新力、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曾憲奎[14]認為在短期內,需要高度重視推動產業結構向外向型調整;而從長遠來看,則需要集中力量解決制約產業鏈和安全性的根本性難題。要強化宣傳意識,讓人們認識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性,成立高規格委員會,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為目標,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為工作重點,不斷提高。
3 " "供應鏈韌性相關研究
本文利用引文分析來探尋研究核心領域,是文獻計量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 Citespace 6.3.R1軟件的引文聚類方法構建文獻共被引網絡可視化圖譜。分析得出供應鏈韌性的研究方向分別為供應鏈韌性形成機制機理、韌性供應鏈的設計及風險管理、供應鏈韌性與安全。
3.1 " "供應鏈韌性形成機理機制
研究供應鏈韌性發展的機制和機理,包括供應鏈韌性發展機制中技術、組織、管理構成的供應鏈韌性三要素,以及供應鏈韌性層級分為工程韌性、生態韌性和發展韌性三個層次。
戴培超等[15]認為以供應鏈的擾動因素、不確定性、風險感知與評估、韌性供應鏈研究框架為主要研究內容。分析供應鏈面臨的外部脅迫是進行風險認知的前提,供應鏈的外部脅迫主要包括自然和人為的影響。通常利用結構化和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總結歸納供應鏈的擾動因素,采用層次分析法、模擬仿真、元啟發式算法等方法,研究供應鏈在面臨擾動時其韌性產生的機制機理。王會艷等[16]對制造業供應鏈韌性的機理研究提出了各種評估供應鏈韌性的模型和指標,用于量化供應鏈系統的韌性水平,研究結果表明,數字賦能對供應鏈恢復力會受區域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素密度和區域市場化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影響。
從綜合研究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韌性機制和機理方向的研究主要是設計和建立供應鏈韌性的評估模型和指標,用于量化供應鏈系統的韌性水平,從而幫助企業評估自身的韌性程度;或者關注供應鏈在面臨擾動時韌性產生的機制和機理,通過層次分析法、模擬仿真等方法探討供應鏈韌性方向的問題。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過于專注于特定行業或特定地區的供應鏈韌性問題,缺乏跨領域、跨行業的比較。以后的研究可以加強跨學科合作,結合管理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深入探討供應鏈韌性機制與機理,這樣有助于更好地解決供應鏈韌性方向遇到的難題。
3.2 " "韌性供應鏈的設計及風險管理
研究如何設計韌性供應鏈,以及如何進行風險管理,以應對供應鏈中斷風險。這包括微觀的供應鏈中斷風險相關研究, 而供應鏈韌性的構建則需要一條系統的途徑,也就是要通過過程活動與數字手段來有效地分配供應鏈的管理活動。在風險不確定的情況下,一般采取主動恢復策略以提升供應鏈網絡的韌性,如分散供應鏈合作伙伴以降低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提高供應鏈的韌性主要通過識別關鍵威脅、評估可能帶來的損失、制定相應策略來實現。戴培超等[15]認為在風險不確定的情況下,通常采取積極的恢復策略以增強供應鏈網絡的韌性,比如通過分散供應鏈合作伙伴來降低中斷風險。郭茜等[17]提出為了增強供應鏈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今后的研究可以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向:第一,研究影響供應鏈各層次實體的因素和影響廣泛范圍中斷問題的因素;第二,探索供給網橫向聯合對供應鏈的沖擊;第三,實證研究國內供應鏈中斷問題。
從綜合研究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韌性設計和風險方向研究的重點在于對供應鏈面臨的各類風險進行評估和管理,包括市場風險、供應商風險、物流風險等,通過分散供應鏈合作伙伴等方法以減少潛在影響并加強抗風險能力。一些研究傾向于描述現狀和局限性,而沒有深入探討理論框架,并且大部分研究只描述單一產業,缺少行業和產業之間的對比。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關注供應鏈管理和風險管理領域的理論,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韌性設計與風險管理框架,開展跨行業跨地區的比較研究,促進經驗共享和最佳實踐的推動。
3.3 " "供應鏈韌性與安全
如何在新的發展格局下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研究面臨多重困難,包括但不限于產業鏈外遷壓力增大,國內大循環暢通的迫切性增加,美西脫鉤斷鏈,國內市場分割加大,趕超階段時間較長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從優化要素組合、保持傳統制造優勢綜合優勢、補齊產業鏈關鍵短板、發揮超大規模優勢、提升產業鏈引領能力、加強國際合作、優化產業鏈全球布局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李曉華[18]認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性,可以從優化要素組合、保持傳統制造優勢綜合優勢、補齊產業鏈關鍵短板、發揮超大規模優勢、提升產業鏈引領能力、加強國際合作、優化產業鏈全球布局等多個方面入手。許瀠方[19]提出依托領先企業,構建安全高效的供應鏈生態系統;加強統一行動,構建多方協同的供應鏈治理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強化供應鏈數字化技術的支持能力。李雯軒等[20]認為要根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需求,通過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治理機制,建立定期評估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常態機制、重要戰略物資多元化布局,建立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新體系等措施,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同時張樹山等[21]認為供應鏈數字化可以促進供應鏈韌性,而信息渠道、產品競爭力渠道和內部控制渠道是供應鏈數字化影響供應鏈韌性的重要傳導機制;供應鏈數字化可以提高供應鏈抵抗力和供應鏈恢復力,但對供應鏈恢復力的影響具有滯后性。
從綜合研究的角度來看,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的研究依賴于設計和實施供應鏈安全管理策略[22],包括建立安全標準和規程、加強供應商管理、實施技術保障措施等,以確保供應鏈運作的安全性。包括安全事件發生時的快速響應以及迅速恢復供應鏈正常運作。研究大部分都是對于已知的危險提出相應的對策,缺乏對未來潛在風險的前瞻性研究。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進行供應鏈安全領域的趨勢分析和未來發展預測,關注新興安全威脅和挑戰,從而引導研究關注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
4 " "物流供應鏈韌性相關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4.1 " "物流供應鏈韌性概念及內涵
供應鏈在物流領域的演化是一個逐步深化和擴展的過程,它與全球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緊密相連。物流一詞最初來源于軍事領域,用于描述軍隊在戰場上的物資供應和運輸。Frederick W. Taylor(1911)在《科學管理原則》中提到了科學管理理論,這是現代物流管理的前身,強調了工作效率和操作流程的優化。在20世紀初,物流的概念主要集中在產品的物理流動上,即如何高效地存儲和運輸貨物。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制造業的興起,企業開始關注庫存管理和生產控制,意識到物流活動需要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管理。這個階段的物流管理主要關注成本控制和操作效率,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管理理念。在這個時期,物流的概念開始擴展,包括庫存控制、物料需求計劃(MRP)、生產調度和分銷管理等方面。如今物流供應鏈是指涉及產品從原材料階段到最終消費者手中的整個流程中的所有活動和組成部分。它不僅包括物理商品的流動,還涵蓋了信息流、資金流以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活動。
早期,物流供應鏈韌性主要關注物流網絡的物理強度和物流操作的連續性,即在自然災害、運輸中斷等突發事件發生時,供應鏈能夠通過備用資源和應急計劃快速恢復正常運作。這一階段的韌性更多地體現在物流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庫存的緩沖作用以及運輸路線的多樣性上。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物流供應鏈韌性的概念開始向更為綜合和動態的方向發展。物流供應鏈不再被視為一個靜態的物理網絡,而是被視為一個復雜的、動態適應的生態系統。在這個階段,韌性不僅包括了對沖擊的抵抗和快速恢復,還涵蓋了供應鏈在面對長期變化時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這要求物流供應鏈能夠通過持續的學習和創新,提高對市場變化的敏感性和響應速度。
物流供應鏈韌性是指供應鏈在面對內外部沖擊和變化時,展現出的適應性、恢復力和魯棒性,它涵蓋了供應鏈的協調性、預警和風險管理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種韌性使得物流供應鏈不僅能夠迅速從各種突發事件中恢復,還能夠長期適應市場和技術的變化,維持運作的連續性和效率,從而保障物流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4.2 " "發文量分析
物流供應鏈韌性的研究熱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領域的被關注程度和學術進展。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物流供應鏈韌性”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收集到了20篇相關文獻。利用CiteSpace 6.3.R1 軟件對這些文獻進行發文量分析,進一步揭示了該領域的研究動態。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該圖展示了近幾年物流供應鏈韌性相關研究的發文量變化趨勢,從中可以觀察到研究者對該主題的興趣逐漸增長,預示其未來可能成為研究的熱點領域。
從2020—2024年,物流供應鏈韌性領域的發文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表明該研究主題正在逐漸受到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關注,其研究重要性正在上升。特別是在2021年之后,發文量有了顯著的增長。整體上,發文量的增長也反映了物流供應鏈韌性是一個具有持續性研究價值的領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復雜性的增加,供應鏈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在不斷變化,這需要持續的研究來應對和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4.3 " "關鍵詞分析
運行CiteSpace 6.3.R1軟件,將節點類型設置為“Keyword”, 從而獲得關鍵詞共現圖(見圖5)。
如圖5所示,每個節點代表一個特定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的大小則直接對應其在相關文獻中出現的頻次。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這些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從而揭示了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根據圖譜分析結果,可以看到總共有41個關鍵詞節點,以及69條連接這些節點的連線。整個圖譜的密度為0.084 1,這一數值意味著在物流供應鏈韌性的研究領域內,各個關鍵詞之間相互作用,存在較高程度的聯系。
基于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分析結果,表2中列出頻次排名前15的關鍵詞。據統計,“供應鏈韌性”一詞出現頻率最高,共計4次,且具有高達0.09的中介中心性,表明其在供應鏈韌性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受到廣泛關注。此外,“物流供應鏈”位于第2位,其中介中心性為0.08。這些關鍵詞在研究中被廣泛討論,尤其在解決供應鏈韌性安全和風險等相關問題時得到了廣泛應用。
根據上述發文量對物流供應鏈韌性進行多元視角分析。張鵬等[23]提出針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特點,建立了涵蓋預冷、冷藏、溫控運輸及銷售終端的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質量評價體系,研究發現,優化供應鏈質量評價指標是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評價效果的關鍵。徐文平等[24]建立了TISM-ANP-TOPSIS綜合評價模型,分析了影響冷鏈物流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因素,得出政府政策支持、企業財務實力是對冷鏈物流供應鏈韌性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孫東東等[25]應用模糊控制原理改進煙草物流供應鏈的解耦模型,并通過2022年的實際數據在MATLAB上進行模型比較。得出模糊控制解耦模型在處理耦合問題和適應定制化需求方面,比靜態模型表現更佳,增強了煙草物流的韌性。
5 " "研究展望
5.1 " "研究不足
通過對文獻進行整理分析,發現盡管物流供應鏈韌性領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研究方法、跨學科整合、長期戰略規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物流供應鏈相關的高質量研究較少,需要加大研究力度。通過對文獻整理分析可以知道,研究涉及的主題較為廣泛,包括供應鏈韌性機制機理研究、韌性供應鏈的設計及供應鏈風險管理、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關于高質量物流供應鏈韌性的發展研究較少,跨學科的交叉研究較少,缺乏系統性。
第二,對物流供應鏈的研究方法還比較單一。大多數的文章都是以定性或常規的規范研究為主,并且與產品供應鏈相比,目前國內外對于物流供應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定量的研究還比較少。在對供應鏈韌性的影響機制研究的過程中,采用了一些定量的方法來進行分析,而其他的一些方面,則更傾向于傳統的規范研究和定性的研究。
第三,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品供應鏈上,基于這種物流服務于供應鏈協同機理的研究還比較少見。然而,該問題對物流服務供應鏈來說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將直接關系到企業間的關系。在對物流供應鏈的研究中,應該增加一些高質量的研究,希望能夠與其他學科加強合作,使物流供應鏈的研究更加系統化;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要有清晰的研究內容,避免出現一些概念混淆等問題,增強學術的嚴謹性等。
5.2 " "研究展望
第一,提高關于物流供應鏈韌性相關研究的發文質量。從文獻的發文質量來看,高質量的期刊很少,這可能是由于物流供應鏈韌性起步比較晚,目前的研究狀況是優質的期刊比較缺乏,應當將相關的研究進行整合,這樣才能讓更多的研究者對自己的學術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出現更多的物流領域的高品質期刊。
第二,強化科研內容的創新意識。從文獻發文情況來看,相關話題的論文主要是從2020年開始出現,從2023年起發表量大幅增加,2023年的發文量達到一個高峰,從論文撰寫的時間順序來看,2020年有更多的公司和學者開始注意到風險對物流供應鏈的影響與抑制,因此才有了發文量峰值。通過對時間序列的分析,預計今后發表論文數量將會增加,隨著經濟的恢復,企業的物流需求將會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因此,研究的內容和發表數量將會增加,未來研究可以從物流供應鏈和多個學科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創新。
第三,加強物流風險管理與韌性提升。在應對自然災害、政治沖突和流行疾病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應如何提升物流供應鏈的韌性,降低其對環境的影響。這包括對風險的識別、評價、減輕策略、執行突發事件的預案等,這樣才會使得物流供應鏈的發展越來越好。
第四,促進物流供應鏈的合作與協同。研究供應鏈成員間的協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風險分擔,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性能。
參考文獻:
[1] 張躍勝,鄧帥艷,張寅雪.城市經濟韌性研究:理論進展與未來方向[J].管理學刊,2022,35(2):54-67.
[2]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1973,4(1):1-23.
[3] WALKER B,HOLLING C S,CARPENTER S R,et al. 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Ecology and Society,2004,9(2):5-13.
[4] YAO Yuan,FABBE-COSTES N.Can you measure resilience if you are unable to define it? The analysis of Supply Network
Resilience(SNRES)[J].Supply Chain Foru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8,19(4):255-265.
[5] PONOMAROV S Y,HOLCOMB M C.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1):124-143.
[6] WIELAND A,DURACH C F. Two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21,42(3):315-322.
[7] 樊雪梅,盧夢媛.新冠疫情下汽車企業供應鏈韌性影響因素及評價[J].工業技術經濟,2020,39(10):21-28.
[8] 王國文.疫情中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J].對外經貿實務,2020(12):4-7.
[9] 劉長儉,孫瀚冰,袁子文,等.系統提升中國國際物流供應鏈韌性的路徑[J].科技導報,2022,40(14):73-79.
[10] "石建勛,盧丹寧.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3(2):3-13
[11] "任卓然,徐青文,賀燦飛.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中國出口韌性及出口貿易格局研究[J].地理科學,2023,43(12):2196-2215.
[12] "謝泗薪,徐夢凡,孫敏.后疫情時代我國航空物流韌性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10):152-155,195.
[13] "李燕.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J].經濟縱橫,2023(11):51-58.
[14] "曾憲奎.在高質量發展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J].寧夏社會科學,2023(2):101-107.
[15] "戴培超,張容嘉.供應鏈韌性研究前沿、熱點和演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3(17):5-8.
[16] "王會艷,陳優,謝家平.數字賦能中國制造業供應鏈韌性機理研究[J].軟科學,2024,38(3):8-13.
[17] "郭茜,蒲云,李延來.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研究綜述[J].中國流通經濟,2011,25(3):48-53.
[18] 李曉華.新發展格局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的難點與著力點[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45(5):67-76,2.
[19] "許瀠方.數字化對供應鏈安全促進作用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5):93-97.
[20] "李雯軒,李文軍.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保障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政策建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2):96-99,200.
[21] "張樹山,谷城.供應鏈數字化與供應鏈韌性[J].財經研究,2024,50(7):21-34.
[22] "李珠月.中斷風險下農產品供應鏈網絡的韌性分析與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3.
[23] "張鵬,周恩毅.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鏈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2,38(11):179-182.
[24] "徐文平,于啟蒙.基于TISM-ANP-TOPSIS模型的冷鏈物流供應鏈韌性評價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21):135-138,141.
[25] "孫東東,王曉,王冰.基于模糊控制的煙草物流供應鏈解耦模型優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4(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