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30周年。11月下旬,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訪華期間,專程來到江蘇,出席中新蘇州工業園區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中新高質量合作的“金字招牌”,其成功經驗帶動兩國經貿合作走深走實。兩國立志在2025年中新建交35周年之際,把握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機遇,深化雙邊合作機制,續寫中新合作新篇章。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首個政府間經濟合作項目。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提到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與新加坡在海外投資建設產業基地以加強全球戰略依托的想法不謀而合。1992年,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華期間,表達了新方與中方共同建設工業園區的意愿。1994年2月11日,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復江蘇省人民政府,支持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同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在金雞湖畔打下第一根樁。
“三十而立”,這片曾經不到300平方公里的“池塘洼地”現已發展成為“創新之城”。蘇州工業園區利用新方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上的優勢,結合中方的土地、勞動力等優勢,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產業園區。30年來,入駐園區的中外企業從起初的150家增至18.8萬多家,累計引進外資項目5100多個,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其中10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74個。園區交出三個“萬億”成績單:累計實現稅收收入1.09萬億元人民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萬億元人民幣,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
從跟隨式的逆向創新走向引領式的正向創新。蘇州工業園區建設初期,新加坡是中國在招商引資、產業布局和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學習榜樣。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園區產業結構實現升級,日益進軍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園區打造了“3+2+1”特色產業體系,“3”是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2”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1”是現代服務業。園區還推進“一區兩中心”建設,是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2024年1至9月,園區新增科技項目超千個,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61家,目前已集聚創新企業超萬家,其中上市企業累計66家,科技企業占80%以上,有效高新技術企業近2800家。
在邁向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蘇州工業園區以創新、智能、綠色、安全為方向,加快構建由六個重點產業集群和23條重點產業鏈組成的“623”產業體系。2024年11月,中新簽署《中新政府間關于推進蘇州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合作愿景(2024-2033年)》,商務部印發《支持蘇州工業園區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若干措施》,支持園區重點發展包括綠色發展、數字經濟和生物醫藥科學等新興產業。
政府間合作項目是中新兩國基于互惠互利原則在經濟領域進行的深層次合作,承擔著先行先試,在某一方面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經驗的使命。在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項目的成功經驗引領下,中新兩國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開展合作,分別于2008年和2015年建設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政府間合作項目。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全球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建設的生態城市,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和能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2007年,中新共同倡議在中國合作建設一座“三和”“三能”城市,即“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能實行、能復制、能推廣”的現代化繁榮宜居智慧新城。天津生態城引進新加坡在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領域的理念,形成“一帶三園四心”的產業布局——“一帶”是西擴區產業開發帶,“三園”是動漫園、科技園、產業園,“四心”是城市主中心、南部商務中心、北部商務中心和特色中心。2023年以來,中新天津生態城孵化跨境電商出口企業40余家,累計落地直播和跨境電商基地70個,注冊企業218家。2024年,國務院批復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升級版”,為全球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打造“中國樣板”。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是中國與新加坡在2015年啟動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以“現代互聯互通和現代服務經濟”為主題,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輻射中國西南地區和國內其他地區,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該項目的重點合作領域為金融服務、航空運輸、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旨在利用新加坡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的優勢,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加速中國中西部發展,契合“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一個主要內容是共建陸海新通道。截至2024年9月,陸海新通道已通達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的542個港口,運輸貨物品類達1150余種,沿此通道開行的“中歐班列”超3萬列。在金融服務方面,中新雙方共同創設跨境融資通道,輻射帶動西部九個省區市跨境融資61億美元,惠及電子信息等領域100多家企業。在航空產業領域,往返重慶和新加坡間的航線已實現每周21班次。在信息通信領域,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實現兩地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除中新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外,兩國還推出廣州知識城、吉林食品區、川新創新科技園等地方合作項目,與中國的廣東、遼寧、山東、天津、四川、江蘇、浙江七省市分別建有由雙方省部級部門參加的經貿合作機制。兩國在廣泛且深入的合作項目和機制之下,分別依托各自產業優勢,共同構建了多元產業體系,為各自經濟發展持續注入動能。
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從低質量粗放式增長向高質量創新式發展轉型,先進制造業、綠色能源、數字經濟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轉向主動創新和高端引領的發展新階段。展望未來,中新兩國在綠色能源、光伏產業和高質量互聯互通方面合作潛力巨大。
在全球綠色能源轉型趨勢帶動下,中新兩國都重視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國汽車產業加快邁向綠色化、智能化,在新加坡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具有競爭力。新加坡開放的政策環境、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進入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登陸新加坡的中國電動汽車品牌有比亞迪、蔚來、小鵬、極氪、歐萌達、東風、廣汽埃安。據新加坡陸路交通局統計,2024年前11個月新注冊的中國品牌電動汽車6498輛,而2023年全年只有1659輛。比亞迪再次獲得2024年前11個月的新加坡汽車銷量冠軍,共注冊5068輛,同比激增258%。比亞迪Atto 3是該品牌在新加坡最熱銷的車型,自2022年7月推出以來已售出4000多輛。
新加坡是全球太陽能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光伏產業是新加坡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根據《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規劃,新加坡的太陽能發電量到2025年將增至1.5GW,2030年有望突破2GW。自2013年以來,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光伏應用市場。中國光伏發電技術成熟,產業鏈完整,在新加坡已經取得成功經驗。中企總承包建設的新加坡首個大型浮體光伏項目騰格水庫光伏電站于2021年啟用,每年可為約1.6萬個四居室組屋供電。2024年12月28日,中國能建山西院總承包的新加坡裕廊島JTC光伏項目并網發電,成為該國裝機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項目。中國的大型光伏企業如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等已經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以及研發和生產中心。
以重慶為運營中心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對于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國和東盟國家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10月,重慶讓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的運營平臺共同組織運營了“東盟快班”,打通了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在重慶無縫銜接的“最后一公里”。為推動高水平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將進一步強化連通性,發揮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平臺作用和陸海新通道運營組織中心、北部灣國際門戶港作用,遵循“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建設邏輯,不斷完善陸海新通道基礎設施體系、現代物流體系、政策創新體系,打造經濟便攜、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開放型通道。
2025年,中新兩國迎來建交35周年。35年來,以蘇州為起點,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遍地開花”。中新兩國結合自身資源優勢,與時俱進地開拓合作領域,合作重點由傳統制造業轉向高附加值產業,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示范性。2024年11月,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訪華時說,“中國的發展是一項百年大計”,高度肯定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在邁向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中新兩國的互利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許利平為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郭小語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世界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