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底,第79屆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和聯合國大會相繼通過了中國提交的“在國際安全領域促進和平利用國際合作”決議。這是中國自2021年以來第三次向聯合國大會提交“和平利用決議”并得到通過。決議強調和平利用科技及相關國際合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倡導國際社會在聯合國框架下開展開放、包容、公正的對話,實現和平利用與出口管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發揮著重要作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鴻溝”“科技鴻溝”“數字鴻溝”以及“福利鴻溝”還在拉大,氣候變化、實現能源轉型、遏制恐怖主義、全球衛生健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全球性問題更趨復雜嚴峻。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科技進步。
和平利用核能作為人類在20世紀取得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和平利用科技的典范。1954年,蘇聯奧布寧斯克核電站并網發電,拉開了大規模和平利用核能的序幕。1957年7月2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正式生效,通過技術合作機制推動核科學技術應用于能源保障、癌癥診療、糧食安全、環境污染治理等領域,成為促進和平利用核能領域國際合作的里程碑。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世界各地的技術合作項目已向140多個成員國提供支持,讓人們清楚地看到“核科學與技術如何能夠改善生活并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取得進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語)。
和平利用科技屬于不可剝奪的發展權利,關乎人類尊嚴和榮耀。二戰后,國際社會逐漸確立了一條基本原則,既要解決擴散風險,也要確保各國和平利用科技的基本權利。
在國際安全與防擴散框架下討論科技發展,始終是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議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外層空間條約》及相關聯合國決議規定了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充分參與和平性質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合法權利和基本原則。核供應國集團、瓦森納安排、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澳大利亞集團等現有防擴散出口管制機制的宗旨和目標也強調平衡處理和平利用的重要性。在國際防擴散機制的保障下,眾多國家在確保不利用相關原料和技術制造武器的條件下,得以和平使用核、生物、化學等領域的發展成果,其社會經濟因此取得長足進展。
一系列國際人權法宣言和條約也彰顯了和平利用原則。例如,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規定“人人有權……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1966年《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規定公約締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受科學進步及應用之惠”。
當前,和平利用科技及國際合作仍存在許多現實問題,發展中國家受到的過度限制問題尤為突出。一方面,個別國家以國家安全或防擴散為由,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四處構建“小院高墻”,變本加厲地阻礙具有和平性、正當性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現有防擴散出口管制機制包容性和透明度不足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其標準和清單未根據科技發展的要求進行及時更新,影響科技成果轉化和對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共享。
國際社會在不同場合多次呼吁消除對和平利用的不合理障礙、促進國際合作。自1998年不結盟運動德班峰會以來,不結盟運動歷次峰會成果文件均就發展中國家和平利用科技所受到的過度限制表達嚴重關切,要求取消部分國家對和平利用科技的限制。2024年聯合國未來峰會通過《未來契約》《全球數字契約》,敦促各國不頒布也不實行不符合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阻礙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全面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單方面經濟措施,再次呼應了發展中國家彌合科技創新鴻溝、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迫切愿望。
面對國際社會和平利用科技面臨的挑戰,中國在聯合國框架下推動“和平利用決議”,并將執行“和平利用決議”列為全球安全倡議的重點合作方向,協調國際社會探討符合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展示了中國在國際軍控裁軍進程中的積極建設性姿態。習近平主席指出:“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國際社會可以共同參與到這一進程,確保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充分享受和平利用科技的權利,從而造福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