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宋人是如何點茶的?
答:點茶是繼唐代煎茶以后興起的又一茶藝形式,也是煎茶的改進版,其核心技能是點。
點茶由福建人發明,而頂著貢茶光環的北苑龍鳳團茶也產自福建建州(今屬南平市)。
唐煎宋點,備茶階段都要經過炙、碾、羅。但,點茶對茶粉的精細程度有更高要求。
碾茶前,要先將茶槌碎,碾后,還要用茶磨磨得更細。
細到什么程度?“碾為玉色塵,遠及蘆底井”(梅堯臣《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像塵一樣纖細;“碾處曾看眉上白,分時為見眼中青”(曾幾《李相公餉建溪新茗奉寄》),曾幾自注:“茶家云碾茶須令碾者眉白乃已”。沒有最細,只有更細!
湯瓶、茶盞、茶筅是點茶必備“三件套”。
點茶前,要“熠(xié)盞”,即把茶盞烤熱,類似于泡茶的溫杯工序。接著,以茶匙量取茶粉入盞。先注湯少許,調成黏稠如凝膠的膏狀。然后,邊注湯,邊用茶筅擊拂,直到乳沫涌起。既可用小盞自點自飲,也可用大盞點后,以勺分茶同享。
點茶過程中,每一道技法都不同,茶湯也各有變化。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有詩意的描述,如“疏星皎月”“結浚靄,結凝雪”等。點茶的流行,還衍生出一些有趣的茶游戲。斗茶,就是宋代最火的全民“競技游戲”。“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斗贏一水,功敵千鐘”。喝茶竟也可以如此驚心動魄!另外,還有“生成盞”“茶百戲”
問:大壺和小壺泡茶有什么區別?
答:大壺泡茶,是解渴。小壺泡茶,是債趣。
小壺泡法是指用400毫升的壺泡茶,30 - 50毫升的杯品茶,一次投茶,多次飲用。材質以陶瓷為主,紫砂壺最常見,近年流行用銀壺。
明代許次紓對小壺泡茶情有獨鐘:“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則香氣氤氬,大則易于散漫……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而且,他品得有聲有色:“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巡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余嘗與客戲論:初巡為婷婷裊裊十三余,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所以茶注宜小,小則再巡已終?!保ā恫枋琛罚?/p>
小壺泡茶,可獨自細品靜享,也可與友圍坐共飲。獨品,有斟杯品飲,也有老茶鬼直接對著壺嘴啜吸,瀟灑自在。
分享則有講究,斟茶入杯,或公道杯分茶。前者因斟茶有先后,茶湯濃淡不一。于是,工夫茶藝中,提壺轉圈,往各杯輪流斟茶,周而復始,直到七八滿,名為“關公巡城”。“轉圈”也有門道,右手逆時針,左手順時針,寓意迎客,相反則為逐客??煺逋陼r,剩余茶湯均勻滴入各杯,名日“韓信點兵”。用公道杯則相對簡單。茶湯濃度一致,各杯逐一斟滿即可。斟茶技藝,體現了“來者都是客”“主客平等”的中國傳統待客之道。
問:唐人煎茶怎么煎?
答:煎茶從茶、器、水、火到煎、飲都有講究。中唐時,茶區不斷擴大,制茶技術日益完備,名茶涌現,如紫筍茶是鼎鼎有名的貢茶。茶葉形態,有粗、散、末、餅茶四類,餅茶為主。煎茶前,餅茶要先炙(烤),經碾(磨)、羅(篩出茶末)后,再煎。
煎茶關鍵在于掌握火候。陸羽把水沸過程分成三階段:一沸時,如魚目,微有聲,加鹽;二沸時,邊緣如涌泉連珠,舀出一瓢水備用,用竹笑在水中繞圈攪動,接著用則量取茶末投入;第三沸,騰波鼓浪,將二沸時舀出的沸水倒回。這時,舀出的頭碗茶湯,品質最佳,名為“雋永”。
陸羽對沫餑(茶沫)的描寫更是優美:“細輕者日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于樽姐之中……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标懹鸬睦寺胂?,在一碗茶中縱橫馳騁。
煎茶還隨唐代對外文化交流,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影響深遠。
問:泡茶是從明代才流行起來的嗎?
答:早在唐代,就有“瘡茶”,即把茶放入瓶缶中,用沸水淹泡,類似泡茶。但,陸羽并不提倡這一飲茶方式。宋元時期,泡飲法仍被邊緣化。它的“出頭之日”,要等團餅茶退場后。
“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飲,遂開千古茗飲之宗,不知我太祖實首辟此法。陸羽有靈,必俯首服。蔡君謨在地下,亦咋舌退矣?!泵魅松虻聺搶χ煸跋轮肌傲T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大肆吹捧。
不過,朱元璋的這道詔令的確是泡茶法閃亮登場的前奏。朱權認為,團茶“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叭惶斓厣?,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p>
漸漸地,芽葉完整的散茶取代了唐宋以來的末茶,可直接放在茶甌、茶盞里泡,也可用壺來泡。明初,文人雅士泡茶多用瓷壺。紫砂壺問世后,因泡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很快成為文人雅士們愛不釋手的“掌中寶”。到清代,則流行用蓋碗泡茶。
閩、粵地區,泡“工夫茶”又自成一格?!氨∪绾?,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鼻宕墩f的正是工夫茶具。
問:蓋碗泡茶有什么技巧?
答:蓋碗的包容性很強,六大茶類皆可泡,稱得上“萬能茶器”。
使用前,有時溫碗,既為清潔,也可彌補水溫偏低時的不足。如果水溫夠或偏高,可省略。投茶量視蓋碗容量而定,常用的蓋碗容量為100 -110毫升。當然了,也可根據個人濃淡喜好來投茶。
泡烏龍茶、緊壓茶,通常要洗茶。一方面出于衛生的考慮,一方面也為“醒茶”“潤茶”,更有利于香氣與滋味的釋放。但,洗茶時,出湯要快,以5秒內為宜。
蓋碗泡法有兩種:泡飲合—和泡飲分開。110毫升蓋碗,約投2-3克茶。沖入開水至碗口下限,蓋上碗蓋,靜置2分鐘后,奉給客人飲用。若蓋碗僅用作沖泡,投茶量就要加大,泡的也是可泡多次的茶,如武夷巖茶。市售巖茶,每泡為8~8.5克;潮汕地區,喜飲釅茶,每泡12克,甚至15克。
日常飲茶,可不用這么嚴格。有茶友總結了一份巖茶沖泡時間表供參考:第1道,5秒;第2-4道,30秒;第5-7道,45秒;第8-9道,1.5分鐘。喝到香弱味淡時,有些茶友覺得意猶未盡,會進行“坐杯”,即延長出湯時間,5~10分鐘不等。但,不論泡多久,每道茶出湯時,一定要瀝干,以免影響下一道的品鑒。
現代都市生活中,三五茶友相聚,喜歡“斗茶”。蓋碗一字擺開,你一泡,我一泡,一試高下。一邊品,一邊點評,其樂融融。
問:用壺泡茶起源于何時?
答:關于歷代主流飲茶器,有這么一個說法:“唐碗、宋盞、明壺、清蓋碗?!笨梢姡瑝卦诿鞔枭钪兴缪莸慕巧?。
壺的原型是六朝時就有的注子,初為酒器。晚唐時,演化出茶用注子。宋人注水用茶瓶(湯瓶),器型與功能皆為滿足點茶而設計。
明代散茶興起,茶瓶形制又為之一變。壺身漸圓,頸部漸短,長流變短流,茶壺已初具雛形。明中期,它有了個詩意的名字:注春。不過,它仍用作燒水注茶,是茶瓶的“改版”。而早期紫砂壺,如龔春、時大彬所制之壺,稱“砂罐”“砂瓶”,皆非直接泡茶。
燒水注茶與泡茶斟茶的分工明確,壺的名稱出現分化。比如,煮湯用錫罐,泡茶用陶壺(程用賓《茶錄》);又如,注與壺(羅稟《茶解》)。延續至今,燒水壺與泡茶壺,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