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9日,在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郭天財教授獲得河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至此,河南農業大學已有張改平、范國強、王澤霖、康相濤、郭天財5位教授獲此殊榮。河南農大何以“大先生”頻出?記者為此專程采訪了郭天財教授,嘗試了解河南農大與郭天財教授弘農愛國的初心與使命。
從農家子弟到學術泰斗
1953年6月,郭天財出生于河南省濟源市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童年時他就親身經歷了吃不飽飯、餓肚子的折磨。1977年,從河南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留校后,郭天財飽含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懷揣“讓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饃”的樸素夢想,自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小麥科研生涯。
郭天財以其深厚的農業情懷和卓越的專業能力,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小麥研究領域享有盛譽。中原學者,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小麥栽培方向學術帶頭人,國家首批“2011計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籌)名譽主任等頭銜傍身,郭天財卻說,他最喜歡的頭銜,還是農民朋友喊他的一聲“郭小麥”。
深耕科研一線,破解小麥高產密碼
小麥要想創高產,一靠良種,二靠良法。而小麥栽培技術研究因其科研立項難、爭取經費難、出成果難、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難、晉升職稱難,歷來被視作是為育種者“作嫁衣”,無名又無利,辛苦又勞累。但郭天財深知作物栽培學科對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帶領團隊始終堅持在科研生產一線,潛心研究高產小麥生長發育規律、形態生理指標、根穗發育特點和肥水管理措施的調控效應,創新提出了“調控根穗平衡發育、構建高質量群體、壯稈防倒延衰、穩穗促粒增重”的小麥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主持指導創造了一系列小麥高產典型,引領了小麥高產栽培方向,并創新采用“高產攻關田→核心試驗區→技術示范區→輻射帶動區”的“同心圓”轉化模式,加速小麥高產栽培研究成果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作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者,郭天財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8項,從栽培技術上支撐河南小麥生產在全國的領先地位,為河南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糧倉”“國人廚房”,贏得“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和“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譽,為保障國家“口糧絕對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50年守望矢志不渝
自1974年進入河南農業大學參加小麥科研組算起,郭天財從事小麥科研已有50個年頭。作為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顧問,河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和“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首席專家,每年從秋播開始,小麥種得咋樣?麥苗長勢如何?有沒有發生旱情?會不會發生凍害?什么時候追肥澆水?弱苗麥田怎么促進?旺長麥田如何控制?該不該打藥防病治蟲?……郭天財都“時時放心不下”。在河南冬小麥8個多月230多天的生長期內,郭天財2/3的時間不是在學校試驗地,就是在農民麥田里,一把小鏟子和一個鋼卷尺是他下田隨身攜帶的“標配”。每當小麥生產突發災情時,農民們最想見到的就是這位小麥高產的“田保姆”,郭天財也總是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酷暑盛夏,不論是周末還是節假日,他總是第一時間帶領團隊成員奔赴生產一線,實地查看小麥苗情、土壤墑情、病蟲草情和災情,研究制定麥田管理技術方案和防災減損應對措施,并通過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等多種形式,指導農民科學管理麥田。即便在老伴和年近百歲的父母幾次生病住院期間,他都顧不上照顧,仍堅持在小麥科研生產一線。郭天財還是中央電視臺和河南廣播電視臺出鏡率最高的小麥專家,農民朋友都親切地叫他“郭小麥”。現在到河南農村,也許有人不知道郭天財的名字,但“小麥要想創高產,種啥?咋種?咋管?得聽‘郭小麥’的”這句話,已在河南農村許多農民中間口口相傳。農業農村部原部長韓長賦曾發文贊譽郭天財“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是小麥高產的‘田保姆’;是一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學家;是最受農民歡迎的人”。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尉氏縣麥田視察調研時,郭天財受邀全程陪同,現場零距離、面對面向總書記匯報河南小麥生產在全國的地位、當年的小麥生產特點和產量預測分析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年來,河南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取得顯著成績,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既是河南的貢獻也是河南的奉獻。”他還特別叮囑:“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農業是安天下、穩民生的戰略產業;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河南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2010年以來,郭天財還陪同李強、溫家寶、汪洋、回良玉、劉延東、胡春華、劉國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河南考察調研小麥生產和農業科技創新,為領導決策指導農業生產積極建言獻策,所提小麥生產發展對策和麥田管理建議得到中央領導贊許并被采納實施,促成中央財政先后下撥抗旱補助和“一噴三防”專項資金100多億元,為我國農業防災減災和糧食連年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
立德樹人守初心
作為一名農業高校教師,郭天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持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帶領青年教師和學生到生產一線搞科研。作為學術帶頭人,他培養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小麥栽培創新研究團隊,先后主持申報建設了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河南省高校和全國省屬農業院校唯一)、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2011計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全國首批14個之一,并入選2013年度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10個重大突破性事項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嘉獎)和CIMMYT-中國(河南)小麥玉米聯合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和國際合作科研平臺,為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和提升小麥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他指導培養的很多學生都已成為小麥生產科研領域骨干。他也因此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是迄今為止河南省高校唯一獲此殊榮者。由于在教書育人、學科建設和小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的顯著成績和突出貢獻,他先后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中華農業英才獎獲得者、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標兵、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先進工作者、中國作物科學技術成就獎獲得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國作物學會建會60周年楷模科學家等。2011年,他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出席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糧食生產表彰獎勵大會”,并作為獲獎科技人員唯一代表在大會上發言;2019年,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河南省委共同舉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實踐”專題宣介會上,他作為全省唯一高校教師和農業科技人員代表作大會發言;2019年,他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并作為全國10名教師代表和省總工會推選的全國勞模代表之一全程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招待會和國慶觀禮;2021年,他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并受邀全程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典活動。
面對擁有的非凡成就和炫目榮光,郭天財平和的語氣之中充滿感恩:“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生長在農村,從小就與農業、農村、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是河南農業大學的老師培養了我服務‘三農’的知識和本領;我工作在河南,全國第一小麥生產大省給我提供了施展才華、報效祖國的廣闊舞臺。教好書、帶好學生、搞好科研,為農業生產作點貢獻,是我應盡的本分。”如今的郭天財雖已進入古稀之年,但他仍心懷“國之大者”,一如既往堅守在綠色麥田里和希望的田野上,繼續從事他一生鐘愛的小麥高產栽培研究事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奔波著、奮斗著。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