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運用熵值法,通過包含5個準測層、15個具體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行評價,得出如下結論:一是黑龍江的糧食總產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均處于領先地位;二是糧食總產量排序靠前的主產區,不一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排序也靠前;三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排序靠前的主產區,不一定糧食總產量排序也靠前。基于此,應創新糧食生產激勵機制,強化農機裝備能力建設,實施提高耕地質量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科技與數字化賦能,培育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確保糧食主產區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硬基石”。
關鍵詞: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熵值法
中圖分類號:F326" " 文獻標志碼:A
2004年以來,中國根據糧食總產量、人均糧食占有量、商品糧庫存量等指標,確立黑龍江、河南、山東、四川、江蘇、河北、吉林、安徽、湖南、湖北、內蒙古、江西、遼寧等13個糧食主產區。與此同時,對這些糧食主產區的政策傾斜和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推動了這些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目前,這些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總產量已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8%以上[1],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硬基石”。這些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到底如何,是否與糧食總產量完全匹配,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現實問題。本研究試圖通過科學方法和系統指標進行綜合評價,揭示出其中的實然特征,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
(一)已有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
在已有的研究中,曹子堅等[2]基于保障糧食安全的視角建立了包含資源稟賦、科技創新、生產投入、生態保護和價格指數5個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運用熵值TOPSIS法評價全國及31個地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傅琳琳等[3]從糧食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科學技術要素的投入以及糧食的產出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著手建立了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對各項指標賦權,對浙江省2013—2018年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行了評價。
張東飛[4]基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設計了從資源稟賦、生產投入、科技裝備、糧食產出和綠色可持續5個評價維度,建立了包含16項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對各項指標進行賦權并測出2006—2022年河南省各地級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指數以及各維度的指數,系統測度了河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李星辰[5]基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因素,運用系統分析方法,構建了包括自然資源、生產要素、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市場供求等5個方面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協調系數模型探討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性。
卓樂[6]從全國東部、西部和中部3個地區入手,實證分析了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增加會促進糧食播種面積的增加,從而提高糧食生產率。
總的來看,以上學者主要從資源、生產投入、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等方面來設計指標體系,使用熵值法進行實證分析,對后繼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迪意義。本研究從更多的角度構建評價體系,試圖更全面地衡量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學術導向。
(二)新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構建
1.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研究方法。本研究所運用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方法就是熵值法。具體講,就是利用熵值法這種依據客觀數據賦權的方法,通過衡量評價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各項指標觀測值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來確定這些指標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中的權重。
在評價指標體系中,由于各項指標單位不同,為了消除量綱影響,必須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采用取ln值的方法。假設指標體系包含k個指標,涉及的評價對象有n個,指標體系可以表示為Xj(j=1,2...K),其中指標Xj在第t期的取值可以表示為Xij(i=1,2...n),令Xij經標準化處理后的取值為Xij,各指標的信息熵為ej,各指標Xj的權重為Wj。
在計算數據之前,為了防止由于指標單位差異造成實證分析過程中對數計算無意義的情況發生,對整體數據向右平移0.01個單位。
正向指標:yij = [xij-min(xij)]/[max(xij)-min(xij)]+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負向指標:yij = [max(xij)-xij]/[max(xij)-min(xij)]+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計算各項指標的Pij值:
Pij = yij /yi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
ej = (-1/ln n)yi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計算第j項指標的權重中,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wj = (1- ej)/" k- e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式中k為指標個數,k=15。
2.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受以上研究成果的啟發,并借鑒他們的部分指標和方法,根據綜合生產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即指標的系統性、指標的代表性、指標的可比性和指標的可獲得性,設計出包含5個準測層、15個具體指標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評價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15個指標中,各指標所占的比重有一定的差異性。具體來看,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糧食播種面積所占的權重最大,分別是0.157 9和0.149 0,說明各個糧食主產區中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糧食播種面積是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耕地面積是糧食生產的基礎,直接決定了可用于種植糧食的土地總量。人均糧食播種面積是衡量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直接關系到每個居民能夠獲得多少糧食。化肥施用量所占權重最小,為0.016 5,說明各個糧食主產區化肥的施用量對糧食產量的貢獻存在邊際效應遞減的現象。隨著化肥的施用量增加,其對糧食增產的效果會逐漸減弱。當化肥施用量達到一定水平后,繼續增加化肥投入可能不會帶來顯著的糧食產量增加,反而可能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環境污染等問題,各省還需要進一步重視此類問題。
二、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綜合評價結果與分析
(一)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比較
1.從糧食總產量來看,通過表2可以得到如下結論:一是黑豫魯位于前三甲水平。這3個主產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黑龍江憑借肥沃的土地資源優勢,連續14年產量位居全國第1名;河南通過改種的技術指導、適時晚收、機械化減損、畜牧防疫、補貼發放等措施積極應對嚴重澇災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而山東通過持續的技術攻關和創新,將大量的鹽堿地資源逐漸轉變為沃土。2022年黑豫魯3個主產區的糧食總產量領先全國,分別為7 763.10萬噸、6 789.37萬噸、5 543.80萬噸,在全國糧食總產量中分別占比11.31%、9.89%、8.08%,糧食總產量之和占全國的29.27%。在13個糧食主產區中,前三甲黑豫魯的糧食總產量是后三位鄂遼贛的2.72倍,其中,排第2名、第3名的河南、山東糧食總產量是第13名江西的3.16倍、2.58倍,排第1名的黑龍江的糧食總產量更是江西的3.6倍之多。
二是13個糧食主產區中有3個主產區的糧食產量高于平均水平,占23.08%。超過平均水平的3個主產區是黑龍江、河南、山東,糧食總量占全國的29.28%,將近1/3。這3個主產區的平均糧食產量是6 698.77萬噸,是13個糧食主產區平均水平的1.62倍,還是低于平均水平的10個主產區平均產量的1.99倍,更是江西的3.11倍。
三是13個糧食主產區中有10個主產區的糧食產量低于平均水平,占76.92%。低于平均水平的是安徽、吉林、內蒙古、河北、江蘇、四川、湖南、湖北、遼寧、江西,糧食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97%、5.68%、5.63%、5.49%、5.11%、4.40%、3.99%、3.62%、3.13%、2.13%,總量約占全國的1/2。這10個主產區的平均糧食產量為3 362.17萬噸,遠低于13個糧食主產區的平均水平4 132.16萬噸,僅占高于平均水平的3個主產區平均產量的50.19%,占1/2,更是只占榜首黑龍江糧食產量的1/2還不到。
2.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來看,通過表3可以得到如下結論:一是黑龍江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最高。黑龍江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綜合得分為0.627 6,遙遙領先于其他12個糧食主產區,與第2名之間產生斷層,高出第2名內蒙古0.176 5分,更是高出第13名湖北0.431 6分。在糧食總產量排名前三甲的黑豫魯中,黑龍江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最高,綜合得分是第3名山東的1.44倍,更是第6名河南的近2倍。
二是在13個糧食主產區中多達10個主產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占76.92%。分別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蘇、吉林、山東、河南、河北、遼寧、安徽、湖南,得分分別為0.627 6、0.451 1、0.446 6、0.437 6、0.436 2、0.345 6、0.305 9、0.280 6、0.271 0、0.259 7,這10個主產區的平均得分為0.386 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236 3,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及平均水平的3個主產區的平均得分的1.82倍。
三是在13個糧食主產區中只有3個主產區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及平均水平,僅占23.08%。分別是四川、江西、湖北,得分分別為0.224 2、0.214 6、0.196 0,這3個主產區的平均得分為0.211 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236 3分,僅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10個主產區的平均得分的一半。
(二)綜合結論
將以上的比較分析和結論綜合起來,可以得到如下3個綜合結論:
1.黑龍江的糧食總產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均處于領先地位。如表3所示,黑龍江的糧食總產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均位于13個糧食主產區之首,黑龍江的糧食總產量為7 763.10萬噸,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627 6。在綜合生產能力得分中,與第2名內蒙古之間拉開了高出1/2的差距,更是第13名湖北的3倍多。這得益于黑龍江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創新黑土地保護模式,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占比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高等。在13個糧食主產區中,與黑龍江的情況類似,糧食總產量名次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名次一樣,顯示“持平”的還有第7名河北、第10名湖南。
2.糧食總產量排序靠前的主產區,不一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排序也靠前。如表3所示,河南糧食總產量為6 789.37萬噸,在13個糧食主產區中排第2名,但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在13個糧食主產區中僅排第6名。像河南這樣在糧食總產量中排名靠前,但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中排名靠后的還有山東、安徽、四川和湖北。其中,山東糧食總產量為5 543.80萬噸,排第3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436 2,排第5名;安徽糧食總產量為4 100.13萬噸,排第4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271 0,排第9名;四川糧食總產量為3 510.50萬噸,排第9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224 2,排第11名;湖北糧食總產量為2 741.15萬噸,排第11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196 0,排第13名。
3.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排序靠前的主產區,不一定糧食總產量排序也靠前。如表3所示,內蒙古的糧食總產量為3 900.60萬噸,在13個糧食主產區中排第6名,但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排第2名。與內蒙古情況相同的還有吉林、江蘇、遼寧和江西。其中,吉林的糧食總產量為4 080.78萬噸,排第5名,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437 6,排第4名;江蘇的糧食總產量為3 769.13萬噸,排第8名,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446 6,排第3名;遼寧的糧食總產量為2 484.50萬噸,排第12名,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280 6,排第8名;江西的糧食總產量為2 151.91萬噸,排第13名,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分為0.214 6,排第12名。
三、提升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糧食生產激勵機制
1.建立政策激勵機制。通過制定糧食主產區激勵政策,提高糧食生產者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例如:改變按種植面積補貼的傳統的單一模式,根據糧食實際產量給予補貼。對于達到一定高產標準的糧食生產者,給予額外的高產獎金;對于生產高品質糧食的糧食生產者,給予更高的補貼。
2.建立考核激勵機制。通過建立糧食主產區考核激勵機制,對超額完成任務的糧食生產者和省市縣鄉村及相關部門進行獎勵,進一步激發其種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完不成任務的糧食生產者和省市縣鄉村及相關部門進行批評教育,以督促其種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完善利益補償機制。在全面健全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和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糧食主產區與糧食主銷區之間的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建立貸款償還的靈活機制,增加糧食主產區糧食價格波動險等險種,推動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共同承擔糧食安全責任。
(二)強化農機裝備能力建設
1.強化農機裝備的科技創新與研究開發。加強糧食主產區農機裝備的科技創新,組織農機裝備的重點科技攻關,加快“機器換人”步伐。加強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以及糧食生產基地的合作,推動糧機裝備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推動“宜機化”糧田建設,提升糧食主產區糧田的機械化數智化作業能力。
2.完善農機裝備的政策支持與補貼政策。繼續優化實施糧食主產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重點支持高性能拖拉機、高效植保機、低損耗收獲機等高端農機設備的推廣應用。通過落實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標準、確保補貼到位、優化補貼結構、實施差異化補貼支持、促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等強有力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機裝備的轉型升級。
3.提高農機裝備的信息化與智能化水平。加快糧食主產區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發展,引導糧食主產區大中型農機裝備配備導航定位、作業監測、自動駕駛、智能管控等終端,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加快糧食主產區建設智能化農機系統,推廣智能化農業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推進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云農場建設等融合發展。
(三)實施提高耕地質量建設工程
1.嚴格落實黨政同責和部門共同監管。糧食主產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強化責任落實,保護好永久基本農田,確保耕地紅線不被突破。糧食主產區各部門要嚴格履行共同監管中的責任,自然資源部門強化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耕地保護工作,農業農村部門強化耕地質量管理工作,林草部門強化耕地還林還草工作,其他部門強化自身監管責任。
2.加強高標準農田管護與建設。嚴格控制糧食主產區新增占用耕地,從嚴控制糧食主產區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落實糧食主產區國土空間規劃劃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任務,實行永久基本糧田剛性保護制度。加強糧食主產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提高糧食主產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資標準,強化對糧食主產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流程管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種糧、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糧田。
3.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實施糧食主產區土壤普查和綜合整治,規范開展糧食主產區土壤肥力、墑情等監測工作,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配合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加強補充耕地質量管理,完善耕地質量驗收辦法,強化耕地質量硬約束,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新基建集成配套,進一步提升農田質量。
(四)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1.建設服務平臺。在糧食主產區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如農資服務中心、農技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數字農業中心、智慧農業中心、大數據中心等,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提供一站式、一條龍、綜合式服務。推行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的網格化管理,實現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管理的精細化、信息化,提高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效率。
2.加大政策技術支持。出臺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政策,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服務活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出臺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技術支持政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等,提升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及服務的科技含量。
3.規范監督評估。建立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及服務的監督評估機制,定期對服務平臺建設質量及服務質量進行評估,及時表彰先進、鞭策后進,逐步形成“平臺建設好—農業社會化服務好—平臺建設更好—農業社會化服務更好”的良性循環,確保糧食主產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及服務產生良好效果。
(五)推動科技與數字化賦能
1.安裝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對糧食主產區普及安裝數字農服App、智慧農服App等,讓數字智能系統自動提醒糧食生產者哪些糧食生產環節作業質量不達標,讓糧食生產者可以實時查看、掌握和完善糧田作業情況,實現糧食生產全產業鏈的智能監控,從而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質量。
2.推廣物聯網技術。在糧食主產區的糧田部署安裝田間物聯網設備,涵蓋氣象監測、全景監控和土壤墑情檢測等,實現糧食生產活動的全程管控和作業質量的可追溯,提升糧食產業管理的效率和精準度。
3.推廣云平臺技術。在糧食主產區推廣云平臺技術,可以自動采集、智能分類、匯總調查數據,實時獲取糧食生產、糧食加工、糧食儲藏、糧食運輸的全面信息,實現糧食信息的實時監控和管理,提高糧食管理的效率和精準度,優化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流程,減少糧食損失,提高糧食產業生產經營效率。
(六)培育新型糧食經營主體
1.落實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針對糧食主產區出臺相關政策,提供相關資金支持,幫助糧食主產區的新型糧食經營主體解決資金問題。例如,可以通過財政補貼、貸款優惠、保險扶持等方式,減輕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負擔,鼓勵新型糧食經營主體整合各類糧業資源,進行機械化規模化糧食生產,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2.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通過舉辦培訓班、技術講座,傳授先進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加強對糧食主產區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培訓和指導,不僅能幫助他們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還能幫助他們提升科技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通過建立農產品加工流通體系,提供專業服務和生產托管等全程化服務,幫助糧食主產區的新型糧食經營主體更好地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穩步進入糧業市場。
3.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示范帶動作用。完善糧食主產區的新型糧食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模式。通過糧食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方式,讓糧農成為現代糧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增強糧農的獲得感和參與度。鼓勵糧食主產區的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參與糧食產業增產增收增效示范創建活動,如糧食產業增產增收增效示范家庭農場、糧食產業增產增收增效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糧食產業增產增收增效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等,通過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示范創建活動,充分發揮新型糧食經營主體的帶頭作用和引領作用,提升整個糧食生產經營行業的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
(本文由“挑戰杯”糧安團隊成員撰寫)
參考文獻:
[1]劉慧. 糧食生產區劃分有待完善[N]. 經濟日報,2023-08-03(005).
[2]曹子堅,李星辰.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基于省際面板數據[J]. 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1(6):164-166.
[3]傅琳琳,毛曉紅,毛小報,等. 浙江省2013—2018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J]. 浙江農業學報,2021,33(9):1748-1758.
[4]張東飛. 農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河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及提升研究[D]. 鄭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4.
[5]李星辰. 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評價與子系統協調性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22.
[6]卓樂. 農業基礎設施對糧食增產的作用機理及效應分析[J]. 求索,2021(4):125-132.
[責任編輯:潘慧琳]
收稿日期:2024-12-2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1BJY023)
作者簡介:李銅山(1966—),男,河南鄢陵人,二級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方面的研究;馬燕(1999—)、張閣閣(2000—)、徐藝辰(2000—)、楊玉靜(2001—),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