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科技推廣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和渠道,也是河南作為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區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河南農業大學在發展“三農”產業、做強“三農”經濟、服務農業和農民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和試點,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模式,聯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進行創新試點,構建并推動“3+N”農技協同推廣體系、“校地協同 站院聯建”基層農技推廣模式向“周年多熟噸半糧萬元田”集成示范模式演變,在探索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新模式、新形態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對加快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河南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F323.3" " " "文獻標志碼:A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作為重要任務目標,為發展農業、服務農民、輻射農村指明了方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示范推廣、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能,是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內容。河南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做好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緊跟時代發展,對接河南區域發展戰略定位,加強新形勢下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對策研究具有極強的引領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加快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責任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指出,糧食安全、“三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河南農業農村人口比重大,“三農”工作任務非常繁重,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深刻指出,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寄語河南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河南農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給予充分肯定,也指出了實現河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出路在于科技。作為農業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科技的推廣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體現和關鍵一環,只有深刻認識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工作的重大意義,全面深入做好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工作,才能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新擔當新作為。
“十四五”以來,河南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牢記囑托,加大投入,確保扛穩糧食安全這面大旗,不斷推進農業的多元化改革,尤其是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業更具特色、更有競爭力,為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提供了現實基礎。從主要農業產業發展情況看,2023年,河南糧食總產量662.45億公斤,連續7年穩定在650億公斤以上,居全國第二位,占全國的9.5%,畝產409.5公斤,小麥產量占全國的26%以上,繼續穩居全國第一位。全省生豬存欄4 038.97萬頭,生豬存欄量居全國第一位。全省油料產量703.04萬噸,居全國第一位;蔬菜產量8 045.56萬噸(其中,食用菌189.7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其中,食用菌產量居全國第一位);農業產業化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分別為122個、893個,實現營業收入6 471.2億元,生產了全國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3萬家,家庭農場發展到26.5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12.6萬家,托管服務覆蓋1 575.9萬農戶,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7 769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386個[1]。龐大的應用場景和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需要科技的強力支撐,這進一步壓實了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職責,也為河南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和更廣的空間,同時也反映出河南在很多方面還有一定差距,還需加快發展,向更高的“成績”發起攻勢。
二、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成效和不足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結構的調整,農業生產在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下得到了穩定發展。科學技術對河南農業生產的貢獻率持續增加,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作用日益重要,農技推廣體系基本形成。2023年,河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全省推廣1 000項以上先進適用主推技術,在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開展500場以上技術示范展示活動。對全省1/3以上在編在崗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開展先進成果普及培訓,培育1 000名以上農技推廣骨干人才,招募1 000名以上特聘農業技術員,培育10 000名以上農業科技示范主體[2],取得較好發展成效。但同時,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絕對數量較高與相對比率較低的矛盾仍然突出,相對于河南“三農”龐大的應用場景,農業科技推廣的覆蓋面、深入程度亟待進一步提高;二是推廣渠道不夠豐富,對政府的依賴比較強,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等多元主體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三是推廣方式比較單調,仍以傳統的現場培訓、示范建設等為主,以賽促訓、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智慧推廣體系建設等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
三、河南農業大學農技示范推廣的探索與實踐
農業現代化是一項綜合性立體化工程,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科學技術研發、教育培訓和技術推廣缺一不可。面對當前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河南農業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構建并推動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模式的迭代演變,為破解當前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借鑒。
(一)“3+N”農技推廣體系
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3+N”農技協同推廣體系,即以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3家單位為主體,根據不同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與“N”個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基層農技推廣主體、農業企業等聯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結合緊密的農技推廣協同體。協同體創新實行合約制管理和目標管理,從河南農業大學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之間,河南農業大學與基層農技推廣單位之間,河南農業大學與農業龍頭企業之間,河南農業大學和產業團隊負責人之間4個層面,依托重大項目實施,逐一簽訂技術推廣責任書,實現目標考核和管理。
建設導向和模式創新。一是注重打通推廣渠道。將上游的高校科研機構的優勢,與中游農技推廣機構的渠道優勢和下游的生產應用優勢形成了一個共同體,實現了研發、推廣、轉化、生產的有效銜接,促進了推廣和轉化效能的提升。二是注重增加協同黏度。設計創建了“1135”農技推廣模式,即“1個產業+1個團隊+3級技術服務+5個農技推廣區域站/鄉鎮站”,通過開展省市縣三級技術服務,有效提升了農技推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了不同單位間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三是注重發揮不同領域人才的協同作用。3家省級單位的協同匯聚了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專業特長的一大批優秀專家團隊,形成了明確的分工協作機制和督查考核機制。
建設內容和鮮明特色。各個體系專家團隊根據不同產業的不同特點,組織開展多個季節、多個層次、多個方位、多個角度的技術服務。一是開展生產調查,研判生產形勢,制定技術指導意見。在關鍵農時,組織專家召開農情會商會,研判生產形勢;各基地因地制宜提出本地區管理措施,協同體專家團隊和基層農技人員進村入戶、走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二是開展技能培訓,解決技術難題,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水平。一方面,利用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年培訓農技人員、龍頭企業(經營主體)負責人3 000人以上。另一方面,在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地對農民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實現了農業技術和農業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的有效轉化。三是關注氣候變化,觀察病害情況,開展防災減災預警。與氣象等部門開展合作,分析研判氣象災害形成特點;組織包片專家開展病蟲害專項調研,制定相應管理措施,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發生。
(二)“校地協同 站院聯建”基層農技推廣模式
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校地協同 站院聯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即河南農業大學和地方農技推廣部門協同,推動河南農業大學所屬、設置在基層的“科技小院”和基層農技推廣站聯合建設,打通使用。這里的“科技小院”不局限于上級下文認定的科技小院,泛指便于高校師生在地方開展農技推廣工作、具備基本食宿研條件、相對穩定的基地。這一模式發揮河南各地農技推廣網絡健全和學校“科技小院”師生常駐一線的優勢,推動科技小院與地方農技推廣站的強強聯合,通過設立跨部門、跨學科的技術攻關團隊,集結學校、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業企業的力量,共同研發和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實施目標和建設內容。該模式實施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五個一”,即總結一套聯建機制,在局部探索基礎上總結經驗,形成一套政產學研無縫對接的有效機制;建強一批推廣機構,建成一批示范性聯建站點,輻射帶動更多推廣機構;培養一支推廣隊伍,協同培育一批以基地負責人、科技示范戶為主的技術推廣骨干,強化基層推廣體系的神經末梢;集成一套技術模式,推動每個示范站點集成一套符合當地實際、覆蓋作物全生產周期的集成式生產技術;建設一批“科技小院”,通過聯建改善小院設施條件,提升服務能力,擴大覆蓋面,帶動更多高校師生融入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在組織性工作上,加強制度建設,科學布點,建立動態考核機制;在技術性工作上,開展田間示范觀摩、技術指導、專題培訓、糧王大賽、科研試驗、科普活動和專題調研,不斷豐富充盈該模式內涵。
模式特色和實現路徑。該模式有效實現了“科技小院”和基層農技推廣站等農技推廣主體間的空間互聯、工作互聯、人員互聯、平臺互聯、產業互聯、成果互聯、制度互聯,與以往農技推廣模式相比較,最大特色在于實現了農技推廣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高校師生依托“科技小院”和基層農技推廣站,提升了服務效率,經受了實踐鍛煉,凝練了科學問題,找準了研究定位,基層農技推廣站直接獲得了高校人才、智力等支持,推動其理念更新、技術更新。在實現路徑上,河南農業大學形成了建站點、建隊伍、建基地、建產業、建小院、建機制等6點經驗,尤其突出聯建的站院對推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作用,將農技推廣與鄉村產業振興緊密關聯起來,突出了產業帶動的作用。
(三)“周年多熟噸半糧萬元田”集成示范模式
時代背景和基本邏輯。為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國家基于資源環境、技術和經濟條件,劃定了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平衡區,賦予河南等糧食主產大省、調出省越來越艱巨的保糧重任。盡管國家持續加大轉移支付等政策補償力度,出臺《關于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但河南等省份種糧效益低的狀況并未根本改善,“糧食大省、經濟弱省、財政窮省”的怪圈仍未完全打破。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內的全面振興。其中,產業振興居于首位,是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柱和核心。但受限于糧食主產區的戰略定位,基本農田紅線不容觸碰,河南等糧食主產省份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面臨糧食產業經濟效益低,不能很好引領和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窘境,亟待通過科技創新和生產組織模式變革推動創新發展,打破糧食產能與經濟效益不能兼顧的困境,實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高度統一。
創新導向和主要內容。探索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的雙贏模式,破解“保糧神圣、越種越窮”的窘境,是河南農業大學近年來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點工作。基于前期在河南多地開展的雙贏模式試點探索,該校選取了沿黃農業大縣、糧食大縣,開展“周年多熟噸半糧萬元田”模式集成示范,即充分利用黃淮海地區光熱資源優勢,集成品種選育、高效栽培、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全鏈條創新技術,在確保小麥、玉米兩季糧食畝產不低于1 500公斤的前提下,利用套種優質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草藥等)或者玉米收獲后到小麥播種前的空窗期加種一茬優質特色蔬菜的形式,實現周年多熟目標,從而使大田畝均經濟收益達1萬元,打造糧食主產區產能提升、增收增效、鄉村全面振興的示范樣板。
模式特色和核心內涵。該模式一是推動農業生產技術集成,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創新應用。充分挖掘光熱資源、土地、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以及耕地、播種、管理、收獲、儲存各環節增產減損潛力,突出了農業生產技術集成的特色,充分彰顯了科技在推動產業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拉長產業鏈條,有效增加農業效益。采用套種或加茬種植的模式,輔助輕簡化栽培技術,不改變當地種糧習慣,不增加農民經濟投入,易于被農民接受。同時,推動種植、銷售、加工一體化建設,實現產品精準上市、優質上市,提升經濟價值。三是因地制宜模塊化組合,有效增強在不同地區的適應性。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構建各具特色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可以根據各地光熱資源、產業特色等進行靈活組合。四是統分結合、示范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在田間管理、收益獲取等環節注重“分”,保證農民的收益有效提升,激勵其積極性;在發展規劃、技術指導、采購銷售、精深加工等環節注重“統”,發揮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的引領作用,打造鄉村全面振興示范樣板。
四、河南農業大學農技示范推廣的啟示
從河南農業大學前期探索和實踐情況來看,從“3+N”農技協同推廣體系,到“校地協同 站院聯建”基層農技推廣模式,再到“周年多熟噸半糧萬元田”集成示范模式的探索,為河南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積累了經驗,帶來了啟示。
(一)合作共贏是成功的關鍵
無論哪種模式創新,均需整合各方成果、人才、技術和平臺等優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3]。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有效對接,為產出的新技術新成果找到了試驗應用平臺,促進了先進農業技術由試驗田向大田應用拓展;實用技術在推廣應用中集成熟化,適應了當前我國農民科技素質相對不高、學習掌握新技能本領不強的實際,促進了成果的轉化應用;專家隊伍在指導農業生產、服務基層群眾的實踐中掌握了農技推廣的內在規律;基層一線農技推廣機構第一時間了解、獲得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動優秀成果快速應用到生產中去;農業院校發揮教育優勢,培訓農技推廣人員,幫助農民掌握知識和技術,更幫助他們打開思維、更新觀念,提高農技服務能力,實現了多方共贏[4]。
(二)模式創新是推廣成功的基礎
農技推廣牽涉面廣,工作任務復雜而艱巨。只有推廣模式的概念而沒有推廣機制的創新,再好的推廣模式也只是鏡花水月。而推廣機制創新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成功驅動資源有效整合和可持續發展。比如,“3+N”推廣模式的創新,激發了多學科、多層次、多系統合作推廣的活力,調動了推廣鏈條上各要素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技術信號自上而下逐級強化并迅速擴散;“站院聯建”推廣模式將高校人才培養職能與農技推廣職責緊密結合,在為農技推廣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同時,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深化;“周年多熟噸半糧萬元田”模式聚焦當前鄉村振興焦點,從產業鏈角度進行創新,將農技推廣上升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高度,實現了組織模式、發展理念的創新。
(三)科技成果是農技推廣的核心
科技成果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技推廣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農業科研院校最新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工藝轉化為生產力。科研成果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既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又要通過實踐來完善,才能在生產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科研人員因其技術優勢對科研成果的認知度更高,農技推廣人員具有豐富的推廣經驗,二者的結合才能更好確定科技成果的實效性和推廣潛力[5]。科技成果既是科研人員與農技推廣人員聯系的紐帶,也是農技推廣的核心。在前期探索實踐中,不同模式均針對目前河南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遴選了一批技術先進且實用性強的新成果進行了轉化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項目支持是推廣成功的紐帶
當今,我國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還剛起步,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還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技、物結合的農技推廣方式不僅行之有效,而且十分必要[6]。因此,農技推廣工作不僅需要各級農技推廣人員的廣泛參與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產業化運作模式和多元化資金投入[7]。在產業項目和多元資金支持下,通過對示范基地的物質投入,充分調動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8]。
五、加快河南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對策建議
(一)從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實施主體看,要提升協同發展能力
農技推廣部門、農業高校、農業科研院所是“三農”科技推廣的主力軍,農技推廣部門具有組織體系健全、深耕基層一線的特點,農業高校具有人才濟濟、基礎研究和教育培訓能力突出的優勢,農業科研院所具有應用研究技術突出、研發能力強等特色,三者具有較強的互補性[9]。但實踐中,三者協同發展還存在不足之處。一是農業高校重視理論研究論文、重視科研成果產出,但在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的轉化率不高,技術的推廣力量較為薄弱,也缺少向廣大農民進行普遍培訓的能力[10]。二是各地農技推廣部門與農業高校、農業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不夠緊密,形成的合力不足,資源互補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新成果時常不能及時轉化應用,還存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兩張皮”的現象。三是身處第一線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比較普遍地存在高水平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不足、專業知識陳舊老化、相應服務手段落后等問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仍然存在,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11]。為此,推動農技推廣部門、農業高校和農業科研院所協同,集聚各方優勢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是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水平的必然選擇和重要基礎。
(二)從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主要方式看,要提升輻射帶動能力
通過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技園區等農業科技示范展示樣板,輻射、影響和帶動周邊農民參與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主要模式和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方式。當前,河南農業科技展示樣板發展迅速,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規模大而質量發展不夠均衡、示范帶動能力不強等不足[12]。為此,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和推廣要按照“選好一個、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原則,遴選農業科技示范作用發揮得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種養大戶等,充分發揮當地農村的能人、大戶、鄉土專家的示范主體作用;要堅持服務主導產業、注重技術集成、突出示范帶動的原則,遵循示范推廣到位、培訓指導到位、產業引領到位要求,開展農民教育培訓、農業科技推廣等,將基地建成農業發展的示范窗口和農民學習、交流的“方便型”平臺[13]。
(三)從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責任使命看,要提升聚焦重點能力
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包含豐富的內容和寬泛的領域,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三農”工作水平的提升,時代賦予農業科技示范推廣許多新的內容和特點[14]。面對紛繁復雜的形勢變化,要清醒認識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重點,有的放矢開展工作,突出“示范推廣”的作用,不斷提升“示范推廣”的效能。要健全農業主推技術、鄉村產業振興模式遴選推介機制,聚焦鄉村全面振興內涵要求,圍繞當地特色和重點產業做文章,構建“抓引領性技術示范、抓區域重大技術協同、抓主推技術落地”的立體化格局,多方合作、多頭協同、多元化發展,探索“高效協作”的組織協同機制,走好富有特色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道路。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 2023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 河南日報,2024-03-30(004).
[2]河南省農業農村廳.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河南省2023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3-07-28)[2025-01-02]. https://nynct. henan. gov. cn/2023/07-28/2787194. html.
[3]李剛,陸慧. 建立高效農技推廣體系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J]. 江蘇農村經濟,2020(2):51.
[4]胡明月. 關于構建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 河南農業,2020(10):9.
[5]胡先輝. 論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的完善與發展[J]. 農家參謀,2020(3):55+59.
[6]閆雅雯. 陜西生鮮農產品社群團購供應鏈建設研究[J]. 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6):233-234.
[7]陳波濤,尹小玉,廖新龍,等. 縣鄉農技推廣體系現狀及改進對策探究[J]. 南方農業,2020,14(8):95-96.
[8]紀榮花. 農技推廣體系發展現狀及提升對策[J]. 種子科技,2020,38(16):127-128.
[9]陳煥春,陳新忠.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高等農業教育改革[J]. 中國農業教育,2019,20(4):1-5.
[10]劉春桃,王麗萍. 美國的農業教育—科研—推廣體制的演進、特點、作用[J]. 中國農業教育,2018(6):61-65.
[11]王泳欣,呂建秋. 國內大學農技推廣模式研究[J]. 農業科技管理,2018,37(5):51-55.
[12]孫生陽,孫藝奪,胡瑞法,等. 中國農技推廣體系的現狀、問題及政策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8(6):25-34.
[13]高建梅,何得桂. 大學在美國農技推廣體系中的功能及其借鑒[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111-114.
[14]王麗. 如何建立高效的農技推廣體系[J]. 新農業,2020(13):71.
[責任編輯:李偉杰]
收稿日期:2025-01-02
基金項目:河南省黨的教育政策研究課題(2024-DDJYZC-04)
作者簡介:郭治鵬(1981—),男,河南孟津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通信作者:馮超(1993—),男,河南固始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