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塑造健全人格、激發創新潛能的關鍵著力點。農林類高職院校開展鄉土美育實踐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又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自覺。為此,應進一步發揮鄉土資源在農林類高職院校美育教學研究中的特殊價值,從資源理念、團隊建設和育人模式三個方面構建鄉土美育課程,探索研究農林類高職院校實施美育浸潤行動的途徑方法,培養扎根中國大地、建設美麗鄉村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美育浸潤行動;農林類高職院校;鄉土美育
中圖分類號:G712.3" " " "文獻標志碼:A
2023年12月,《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了美育的指導思想、核心任務與目標,凸顯了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美育既是審美教育,也是素質教育和心靈教育,是實施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美育工作。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中多次出現含有“美”的表述。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要增強美育意識,著眼培育兼具高技術技能與深厚人文涵養的有用之才,為國家發展注入新活力。
農林類高職院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擔負著培養扎根中國大地、建設美麗鄉村的技術技能人才和鄉村創業人才的時代使命,必須德技并修、堅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重視挖掘中華美育精神,以適應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美育課程是學生知農愛農教育和后續服務鄉村建設必須掌握的感性工具,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的基礎。本研究基于美育課程跨文化教學的特點,立足農林類高職院校辦學使命,充分發揮鄉土美育資源的育人優勢,探究鄉土文化在學校美育中的融入路徑,提出農林類高職院校實施特色美育浸潤行動的創新思路,推動優秀鄉土文化融入農林類高職院校美育課程建設,將美育協同理念切實融入農林職業教育全過程,為高職美育課程體系的革新與發展提供實踐參考與理論導向。
一、農林類高職院校的美育浸潤語境
(一)美育浸潤行動的精神內涵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時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 [1]。2022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要大力推動學校美育的“社會資源供給”,深入挖掘民族性、地域性文化特色,促進學校美育與社會文化發展進程相統一。與此同時,《中國美育發展研究報告(2020—2022年)》發布,提出學校美育應合理整合社會資源,彌補當前學校美育資源上的不足,激活美育發展的源頭活水。2024年年初,《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了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在美育浸潤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育人實效。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強化美育育人功能的重大部署[2]。
以美育人,浸潤融合。美育有著“潤物無聲”的獨特魅力,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者,都能夠在滋潤浸染中獲得切身的審美感知與審美體驗。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推動,許多地方高校致力于美育課程改革,結合地域性特點開設特色美育課程,將美育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將課堂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將特色美育與鄉村文化幫扶相結合,實現了地方與高校在藝術文化、宣傳媒介以及活動場所等資源上的交流共享,打破了傳統美育邊界,體現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行動特征。
(二)美育浸潤行動下農林類高職院校美育發展情況
美育浸潤行動充分體現了美育的實踐性特質和新時期職教改革發展趨勢。發揚中華美育傳統的時代價值,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培養具有時代風尚的健全人格品質,是高職院校美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本土文化是開展學校美育工作的天然沃土,應發掘在地文化,推動各類社會資源為學校美育教學、實踐活動服務,推進社會美育資源整合行動?!敖櫋币暯窍碌霓r林類高職院校美育建設,不應拘泥于教學內容與形式,而應通過廣泛開展的藝術實踐和審美體驗,實現學生沉浸式的感知、多維度的體驗學習,強調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協同、城鄉協同、校地協同,形成“大美育”觀,回歸美學本質,將美育觀念貫穿教育全過程,進一步發揮其育人價值[3]。
(三)鄉土文化融入農林類高職院校美育建設的政策基礎
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為學校美育內容的核心基石[4]。鄉土文化是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歷史記憶,具有深遠的傳承與弘揚價值。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社會美育資源在學校美育工作中的整合應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5]。這一系列政策部署為推動鄉土文化融入農林類高職院校美育課程提供了制度保障。
農林類高職院校立足強農興農的辦學使命,擔負著培養扎根中國大地、建設美麗鄉村的技術技能人才和鄉村創業人才的時代使命,要關注鄉村產業發展和文化需求,對標人才培養方向,充分利用地方區域優勢和鄉土美育資源,構建與學校辦學特色、地區文化傳承相適應的美育課程體系,落實服務鄉村建設的育人理念,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二、鄉土資源融入農林高職院校美育浸潤行動的必然邏輯
(一)文化認同的內因驅使
中國民間藝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是獨具鄉土氣息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寶。將傳統鄉土文化的美學價值融入美育浸潤行動,將學生浸潤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使學生在近距離感受中國民間藝術文化魅力的同時,汲取鄉土文化藝術中愛美求善、自強厚德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基因,領悟中華文化的地域特色與深厚內涵,培養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既是農林類高職學生知農愛農教育的顯現,也是中華美育精神的具體實踐。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促進城鄉文化融合,扎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實現文化鑄魂賦能[6]。2023年3月,河南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大會在河南焦作修武縣召開,會議指出,要著眼于鄉村文化的獨特性和珍貴性,加強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收集、挖掘、整理、傳承和保護工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林類高職院校美育浸潤行動積極探索高校與鄉村美育發展新樣態,實現資源、團隊、環境、平臺等多方面的校地合作協同發展,這既是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覺踐行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也對城鄉之間的深度融合、共同構建文化共同體具有深遠意義[7]。
(三)學創一體的改革趨勢
傳統高校美育課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新時期美育課程的發展。盡管高職院校美育課程體系的改革嘗試不乏其例,但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層面,未及其里,與學生的專業技能需求、社會實踐經驗等實際需求相脫節[8]。目前,高職院校美育課程存在學生學習熱情高但學習成就感不強、藝術實踐機會少、優質教學資源不足、藝術審美素養差異大等問題,是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因此,高職院校應開展靈活多元的美育浸潤行動,充分利用鄉土資源的活態傳承特點,多學科滲透、多資源整合、多方式并舉、多場域銜接,突破傳統基礎課程單一僵化的傳授模式,激活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和審美體驗。
三、鄉土資源融入農林類高職院校美育浸潤行動的生動實踐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是全國興辦較早的林業院校,近年來,立足農林類高職院校強農興農的辦學使命,緊扣“技美共育”的改革理念,圍繞鄉村振興主題,在高職美育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方面作出了許多有效的嘗試,現已形成頗具特色的鄉土美育教育品牌。
(一)聚焦鄉村,構建鄉土美育育人體系,深化辦學特色
一是構建“一專業一課程”的美育課程體系。提出“鄉土資源推動,服務項目驅動,專業技能聯動”的教學理念,結合專業學科特點和崗位需求,設計6個類別43門定向限選課程。
二是實施“藝術素養+專業技能+社會服務”的一體化教學體系。邀請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董強峰、黨的二十大代表牛文梅等非遺文化專家共同開發課程,深入發掘鄉土文化資源,促進理論研究與鄉村文化資源的有效結合,進而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及美育教學方案。
三是構建美育課程思政體系。以中華美育精神為課程思政主線,將民俗文化融入課堂教學,聯系鄉村民間樂團、劇團,定期組織開展鄉村非遺進課堂活動,擴大鄉村民間藝術團體在城市的影響力,實現其規模化、城鎮化發展。同時,廣泛開展民俗展演、非遺體驗、曲藝表演等活動,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藝術魅力,鼓勵學生走進鄉村、貼近自然,在藝術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
(二)內育外引,加強教師教學團隊培育,校館地協同育人
組建由校內美育教師、名師帶頭人與地方非遺文化傳承人、文博類講解員、曲藝工作者組成的匠、師協同育人團隊,開展“四共三通”的教師教學團隊建設。即跨空間、跨區域的聯動式“共學”備課機制,專業理論與教育教學互通銜接的“共研”活動,特色鄉土文化融入場景、融入實踐、融入成長的多學段美育課程“共訓”,教育主體、資源、要素、平臺的“共建”整合;推行教學空間流通、資源融通、環境聯通的“三通”管理。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推動教育主體、教育資源、教育要素、教育平臺的資源整合,形成校地聯動、資源互融、育人共促的“大美育課”新生態。結合美育工作特色,將藝術競賽、創新項目、社科研究和服務項目應用于項目驅動式的教學中,實現理論研究和藝術實踐反哺教學,提升美育教師專業成長內驅力。
(三)三段四環,構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培厚美育沃土
建設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三段銜接,識源、尋制、創新、感懷四環驅動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一是創建貫穿課程上下的四環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初步識源,利用在線教學資源庫自主探索美;再探尋制,依托美育實踐基地體驗美;創新引導,借助創新創業賽事創造美;感懷浸潤,觀照現實、投身鄉村實踐傳承美。二是搭建貫通線上線下的立體化教學資源。開發在線課程、線下實景案例、立體化教材、線上評價系統等,實現藝術基礎、專業側重、社會需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三是建設貫連校園內外的美育實踐基地。以學科交叉為導向、學創一體為路徑,將鄉村文旅、非遺文創融入美育課程教學實踐,在校外建設上戈鎮廟洼村非遺文化、龍峪灣森林康養和小浪底鎮鄉村振興等大學生美育實踐基地,在校內成立“黃河巖彩泥板畫”大師工作室、“草木染”大師工作室等教學實踐平臺,加強綜合素養考核和社會實踐評價,調動學生學習藝術的積極性和興趣。以創新創業賽事為抓手,增加專業聯動實踐實訓機會,有效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拓展美育邊界。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9):7-9.
[2]教育部辦公廳. 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教體藝〔2023〕5號[EB/OL].(2023-12-20)[2024-12-10].https://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 htm
[3]于瑞強,臧春銘,王秋蓮. 新文科背景下鄉土文化遺產的高校美育課程模式構建[J]. 教育評論,2023(6):136-140.
[4]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5):19-23.
[5]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10-16(004).
[6]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中國人大,2022(21):6-21.
[7]趙瀟,馬丹丹. 鄉村振興視域下高職美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創新研究[J].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3,43(3):73-77.
[8]周群. 鄉村振興戰略需求下地方高校美育課程開發路徑探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22(2):154.
[責任編輯:朱松琳]
收稿日期:2024-12-10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大項目(2024SJGLX0640)
作者簡介:李書民(1973—),男,山東曹縣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高校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趙瀟(1991—),女,河南新鄉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