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將核心素養理念滲透到每節課,這一創新實踐對學生的整體進步影響深遠,通過幫助學生構建清晰、有條理的知識框架,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核心知識,在課堂上獲得更深刻的實踐與學習體驗。在核心素養引領下,教師所設計的獨特教學活動極富創造力,旨在全面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加深他們對課堂內容的感悟,引領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教師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心態,同時教導學生如何妥善處理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至關重要。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學生在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人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等多個維度實現均衡發展,最終達到全面培育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宗旨。
一、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意味著對國家、民族、文化和政治體系的一種歸屬感,代表了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當內心深植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對中華民族的驕傲、對中華文化的珍視,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時,學生的每個行動和每次選擇都會以此為指引。深厚的政治認同不是浮于表面的口號,而是源于內心的熱愛與執著,是學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自然流露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實際上是在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樹立崇高的價值觀,自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二)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不只是外在行為規范,更是學生內心的自我修煉與升華,從個人品德到家庭美德,再到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道德修養貫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地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再通過實際行動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其實是在雕琢學生的道德心靈,使學生在面對種種誘惑與挑戰時都能堅守道德底線,展現出令人敬仰的品質。
(三)法治觀念
在法治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憲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觀念。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梁,更應從小樹立對法律的敬畏之心,了解并尊崇憲法和法律,明確自己的合法權益和應盡的義務,做到知法守法、正確運用法律武器。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就是在為他們未來成為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要求學生具備健康的自我意識、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和科學的生活觀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學生內心世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學會理性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地適應社會環境并形成團結互助的精神。健全人格的培養旨在塑造學生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鍛煉他們的抗挫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此外,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還包含責任意識,這要求學生關注社會進步與國家大事,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展現出奉獻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學形式單一
不少教師仍然受困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往往采用一成不變的講授方式,這種方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被嚴重忽視,導致課堂氛圍沉悶,難以引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真正興趣。盡管有的教師試圖引入新的教學手段,但是常常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只追求表面新穎,未能深入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這種做法未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甚至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反感。
(二)教學評價不當
雖然教師逐漸認識到全面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中,往往缺乏對評價體系的深入研究與合理運用,仍然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過于單一、功利,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忽視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進步,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學生可能因為過于關注考試成績而忽視自身其他能力與思維的培養,對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提升帶來嚴重阻礙。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中,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這種心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注與高效,面對挑戰更加自信從容。積極樂觀的心態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使其面對挫折與困難時能夠勇往直前,不斷提升自我。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
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學習,學生更加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學會如何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培養友善待人的品質,從而在社交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建立起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國家責任感,這種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讓學生更加珍視自身中華兒女的身份,進一步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路徑
(一)利用多元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時,其學習動力與探索欲望會得到顯著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享受課堂學習的同時,逐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高效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創設兼具趣味性、實踐性與問題導向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加深知識理解與記憶,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最終促進其學業上的進步。以《網絡新世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形象展現網絡購物、遠程教育、網絡銀行等現代網絡應用場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同時向學生提問:“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網絡的呢?”促進學生互動討論,順利引出本課的教學主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本課學習中。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展示幾個關于網絡對青少年學習以及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案例,并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案例,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網絡的利弊,提高課堂教學實際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對網絡世界的正確認知,培養其思辨能力,使其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時快速作出明智選擇。
(二)聯系學生真實生活,強化學生應用能力
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巧妙融入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其通過自身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水平,從中挖掘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相關的內容,并以此作為教學基礎,引導學生共同探索,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做聰明的消費者》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平時購物時有沒有遇到過什么困惑?”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購物經歷,思考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教授給學生一些實用的購物技巧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幫助其成為更明智的消費者。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真實的購物場景。在活動中,學生分別扮演消費者與商家,通過運用所學購物技巧解決問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再是抽象的理論教學,而是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實踐活動,注重知識傳授,重視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體現教育新理念與新高度,即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其獨特之處在于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相較于刻板的知識灌輸,這種教學方式更具活力,深刻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以《公共生活靠大家》這一教學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創造性地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并學習公共生活的真諦,如動員學生參與校園環境整治,讓學生親手為花草樹木澆水、清理垃圾、修剪枝葉,從而美化校園環境,在學生心中播下愛護環境以及公共設施的種子,培養其環保意識與責任感。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開展關愛老人的活動。通過與老人互動,學生能夠學會尊重長輩,深刻理解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與義務,這樣的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深刻內涵。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既富有新意又不失深度,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避免了紙上談兵的空洞教誨。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學生的視野得以拓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為其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教學方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法治觀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索欲望,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尤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更被奉為圭臬,必須深入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確保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據核心地位,充分激發其學習主動性,讓其在親身實踐中深刻領悟道德與法治的真諦,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我很誠實》這一章節的知識點時,為了有效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講述與誠信相關的歷史故事,營造引人入勝的課堂氛圍。在講述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歷史資料融入其中,向學生傳遞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深刻內涵,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誠實這一道德品質在構建社會法治中的基石作用,更能讓學生深切體會誠信對于個人品格塑造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將課堂內容與生活中的實際情境相結合,如引導學生探討在馬路上撿到錢財后的正確處理方式,通過集體討論與獨立思考,學生能夠自覺認識到誠信的寶貴價值,以及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緊密聯系。
為了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活動,以“誠實”為主題進行生動的情景表演,表演內容與場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創意設計,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深刻體會道德品質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才華的平臺,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真正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明確核心素養目標,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標在于確保他們掌握基本的學習能力,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深根植愛國主義精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教學重心,致力于提升教學的實效性,精確塑造學生的核心素養,這種做法有助于學生在知識層面取得顯著進步,更能促使學生在情感與態度上獲得直觀成長,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以《生命最寶貴》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一視角切入,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貼切且富有深意的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對生命深層次的思考,引導其從自身實際生活出發,探尋如何更好地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建立起對生命的敬畏、愛護與珍惜的意識,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此外,這樣的教學方式還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助推他們核心素養的形成,學生在思考過程中也鍛煉了獨立思考能力,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富有創意,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種富有新意且具有深度的教學方式,教師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信念更加堅定、更加自信。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至關重要,教師要不斷深化對核心素養理念的理解,并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應用,有效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采用富有新意的教學手段,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內涵,而不僅僅是提高學習成績。這樣的教學實踐著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助力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與價值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且為學生未來成長為遵守法律、具有高尚道德的公民鋪平了道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高瞻遠矚,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確保學生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堅守道德底線,尊重并維護法治精神,這樣的教育實踐非常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于"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