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5G專網;工業互聯網;智能園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3-0091-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引言
“5G+工業互聯網”技術全面連接人、機、物、系統,構建起全新的制造和服務體系,覆蓋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為工業及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實現途徑,助力企業實現成本降低、質量提升、效率提高、綠色發展以及安全保障。
據統計,在智改數轉中約60%的中小型工廠現有的網絡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智能制造對高帶寬、低延遲、高可靠性的需求;超過70%的工廠由于設備老化或缺乏統一的數據接口標準,嚴重制約了信息采集。另一項針對工業園區轉型的調查也指出:超過50%的工業園區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不健全,且傳統工業園區從規劃到投入運營的平均周期比智能化園區長約30%
本文重點研究5G網絡部署與混合現實共享工廠建設,創新的使用MTN承載網下沉方案搭建5G專網、混合現實共享工廠,并采用5G mMTC技術實現大規模數據采集,以打造高效智慧服務體系,促進園區智能化發展[1]。
1“5G+工業互聯網”園區建設關鍵技術
基于園區對網絡的需求、物聯網設備的數量、生產設備的使用情景與混合現實技術的支持,結合5G網絡現有專網形態[2],將中國移動MTN承載網組件下沉至園區計算中心,構建園區專用網絡。通過邊緣UPF、MEC與MTN承載設備采用專線直連,提供延時低于10ms、擁有米級定位和QoS增強功能的5G LAN內部網絡。對園區網絡使用5G網絡切片技術,將不同加工中心、研究所、創業公司、公共設備等劃分到多個端到端、虛擬的、隔離的、按需定制的專用邏輯網絡,使每個虛擬網絡具備不同的功能,滿足多種業務的不同網絡能力需求??梢詫崿F園區內數據不出園區,用戶數據直接存儲于園區計算中心,實現業務安全隔離。
在混合現實共享工廠環境中,利用5G提供的高帶寬、低延遲網絡,使用5G+MR技術+Unity,搭建MR 系統,使工作人員可以在MR頭戴設備中實時監測精密加工設備的各項參數、查看各項指令、并根據MR輔助加工手冊進行加工作業。
在園區大規模數據采集場景下,針對大量的基礎抄表服務數據與環境質量、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使用5G的mMTC技術,保障數據傳輸的安全及穩定性;針對工業設備狀態數據部署低延時的無線網絡,通過連接物聯網網關,解決協議眾多難適配、高頻低時延環節數據采集難等問題,實現對加工各環節數據的采集與傳輸。
園區整體應用層部署方案結合邊緣計算技術,形成“云—邊—端”多級架構,云側部署綜合服務平臺,為園區各共享工廠與其他單位提供各類工業SaaS應用、PaaS 能力,為園區管理部門提供園區出入管理、能耗監測、安防管控等多種功能;邊側部署邊緣計算服務器[3],負責搭載各共享工廠內部署的各場景應用,同時利用現場5G 網絡,實現低時延、數據不出廠等業務需求。
2“ 5G+工業互聯網”園區建設
2.1 園區5G專網建設
為實現園區網絡端到端、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要求,園區采用SPN切片網絡,結合MEC下沉部署技術、雙發選收技術、PAM4技術、切片SLA保障技術、IFIT隨流檢測技術,確保24小時在線[4]。
園區數據中心的建設有核心網設備機柜、承載網設備機柜,核心網設備機柜部署5GC服務器,采用基于服務接口的5G系統網絡架構[5]。為了實現園區網絡的靈活性、可擴展性,采用單個PDU會話可接入多個數據網絡的體系結構,承載網設備機柜部署SPN一臺、OTN一臺。
無線網絡設備機柜負責園區內兩座AAU信號塔的回傳信號,采用核心SPN+ITBBU 的方式,SPN、ITBBU部署在數據中心,通過光纖管線連接至室外AAU設備。
園區占地面積160萬平方米,其中工業廠區面積占比63%,住宅面積占比15%,綠化面積占比21%,5G網絡園區信號實測結果如表1,滿足設計要求。
2.2室內與園區物聯網數據采集建設
共享工廠場景是本次建設的重點,在該場景中,需要將原有各子系統根據自身特點,以不同方式接入新建的5G網絡,為傳統設備提供數字化能力[6],并接入全新的智能設備(MR目鏡、AGV運輸小車等) [7]。共享工廠采用MEC+UPF設備下沉至邊緣,部署在共享工廠機房,配合邊緣服務器,支撐低時延、高帶寬等不同設備的工作需求。無線方案采用邊緣SPN 配合邊緣ITBBU、RRU-HUB、室分pRRU模式部署無線信號覆蓋。
混合現實共享工廠占地面積約合2萬平方米,實測5G網絡狀況如表2,室內信號強度穩定在平均-64dBm,時延均小于等于1ms,上行帶寬均值為343.33Mbps,下行帶寬均值為76.22 Mbps,滿足5G三大場景要求。
在園區的改造中,為遵循綠色工業園區的建設要求,園區新增部署了涵蓋水、電、氣、暖、環境空氣質量等各項監測儀表[8],建立并運行環境管理體系和能源管理體系,建立園區能源監測管理平臺,同時建設并運行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能源應用設施。
2.3園區混合云服務建設
園區工業云平臺包含聯接管理平臺、工業智能體、工業應用平臺三部分[9],通過“聯接管理平臺”連接產業鏈全場景的應用生態,并基于“制造協同平臺IMC”,實現企業應用的統一入口和協同交互;提供數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開發運營平臺,提供數據集成、開發、治理、服務等功能,幫助企業快速構建全局數據運營能力;預集成行業典型應用的主要ISV的產品,打通數據壁壘,使得園區企業客戶可以優惠、便捷地完成基礎信息化的建設。
園區與華為云合作,采用本地化私有云部署,確保本地服務的安全性與用戶隱私信息;同時利用華為云提供災備服務實現數據跨云備份與系統跨云容災,實現私有云數據加密容災備份、私有云部分應用云上容災。在災備測試中,可以實現15分鐘內完成災備切換,降低對生產的影響。
3總結和展望
本論文主要探討了“5G+工業互聯網”在智慧工業園區建設中的應用,重點研究了5G專網組網架構技術、混合現實技術、大規模物聯網數據采集技術以及混合云服務技術,推動了“5G+工業互聯網”在智慧工業園區中的應用與發展,為工業園區的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實施方案,為未來智慧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未來“5G+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將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拓展,園區將聚焦于經營管理與供應鏈管理方向,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為企業構建更優質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