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電路分析;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TM13-4;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3-0177-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引言
新時期,課程思政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承擔著與思政課程協同培養學生的重要任務,即: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電路分析是理工科專業一門關乎學生工程技術發展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育人導向,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資源,構建協同培養學生的框架體系,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科學合理的觀念,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目前,國內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課程中,包括其意義、問題、途徑、注意事項等方面[3-5]。在“課程思政”實施的路徑探索方面,主要涉及教師專業教學和思政能力的培養、專業課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調整以及建立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索[6-8]。高佳麗結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以“機械工程材料基礎”為例,探索了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方面工科專業課程與德智的融合路徑[9]。張國琴在完成專業知識能力目標的同時,結合專業相關的時事政治,適時穿插正面案例,正確使用網絡,挖掘歷史偉人等幾個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大力開展思政育人[10]。
國外雖沒有課程思政這個說法,但德育教育卻是非常重視的。美國非常關注學生愛國意識的塑造和價值觀念的培養[11],日本則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責任、勤奮等品質,而德國在道德教育方面特別強調保障人權和人的尊嚴等[12]。
育人是教育亙古不變的目的。課程思政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實施課程思政也是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目的的必要途徑。然而,在思政育人功能實施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13]:首先是教師思政意識淡薄,部分教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和啟發的意識;其次,思政形式單一,采用最多的方式是以介紹科學家的事跡穿插進行思政教育,缺乏多樣化、創新性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參與和思考;最后,思政教育融入點缺乏系統性,大多數教師主要講解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對于何時、何處、以何種方式進行課程思政還存在盲點和誤區。因此,全面開展合理實施課程思政,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持續改進等方面開展一系列改革研究與探索,合理科學地融入思政元素是核心。
1 課程思政育人的建設方案
在電路分析課程思政育人建設工作中,應明確其建設原則,有針對性地結合教學大綱及課程特點深入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1+3+3+3+2”電路分析課程思政育人建設的研究與探索。主要包括:
1 個目標:依據《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區域產業的發展需要確立電路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
3重教學內容的重構優化:以教學能力目標為導向,結合工程應用對課程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重構優化,并挖掘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
3層次的實踐教學改革:基于成果導向原則,以課程實驗+學科競賽+創新項目組建合理科學融入思政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3融合的教學模式:利用雨課堂平臺,融合Multi?sim軟件技術構建多元信息化教學和“理”與“實”有機融合的思政教學模式;
2種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課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并把“持續改進”理念貫穿電路分析思政教學全過程。
這五部分內容各自獨立而又彼此相互聯系,其本質都是為了提高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
2 課程思政育人建設實踐與成效
2.1 基于工程認證和產業需求的教學目標
依據《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區域產業的發展需要,并通過調研和走訪歷屆畢業生代表以及企業,剖析不同技術崗位在電子信息行業中的工作任務以及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并最終確定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如圖2所示。一份完整且出色的大綱需要明確定位“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并合理設計“思政目標”,這3個目標有機融合,相輔相成,潤物細無聲。在課程教學中,深度融入文化素養、精神追求、價值理念等內容,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學生會做人、會做事、會相處、會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2 知識體系與內容重構優化及思政案例庫構建
針對電路分析課程存在“學時少”且“理論多”的問題,以教學能力目標為導向,在“理論充實、突出實用”的原則下,對其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構與優化。首先,在知識體系方面,打破知識結構的原有章節順序,將課程知識點分類、統籌并整合為幾個教學模塊。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根據電子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應用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同時,精選不同教學模塊的內容以適應壓縮后的學時安排。最后,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引入應用背景或者實際工程案例,將理與實進行有機融合,如圖3所示。總之,通過對課程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重構優化,將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構建思政案例庫,部分思政案例如表1所示。
2.3“ 課程實驗+學科競賽+創新項目”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基于工程教育的“成果導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 ”原則,搭建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創新創業實訓、學科競賽及師生科研合作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實踐創新平臺;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從“課程實驗→學科競賽→創新項目”3個方面構建融入思政的實踐教學體系;最終形成融合理論、實踐、思政的應用型創“芯”人才培養體系,如圖4所示。
2.4雨課堂與Multisim融合的多元信息化教學模式
利用雨課堂平臺,融合Multisim軟件技術對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大模塊進行綜合改革[14]。在實驗教學中,可以先使用Mul?tisim軟件技術進行相應的仿真實驗,并結合仿真測得的元件參數值和理論方法對電路進行分析計算;然后再進行小組實驗,以驗證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達到驗證理論知識的目的;在后續課堂中,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開展一些研究型的仿真實驗,如利用Multisim完成電子設計大賽中作品的設計和仿真,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如圖5所示。
2.5 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考評體系
根據對學生能力目標的要求以及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調整優化,建立一個多維度的考核評價體系,既包括反映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過程性評價,也包括終結性評價。同時,在電路分析思政教學中貫徹“持續改進”理念,形成一個閉環的“評價—反饋—改進”機制,確保教學目標與學生獲得的能力相匹配,如圖6所示。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實時監控與定期評價,評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并根據反饋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采取預防和改進措施,防止其再次產生。持續改進的效果與課程教學質量密不可分。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區域產業發展需要,電路分析課程思政育人建設工作從教學理念、內容、模式等方面開展融合思政育人的改革探索,包括1個目標,3重教學內容的重構優化,3層次的實踐教學改革,3融合的教學模式,2種考核評價體系等內容,強調“理”“實”融合,“學”“創” 結合,“產”“教”協同,“軟”“硬”互補,培養出會做人、會做事、會相處、會學習的應用型創“芯”人才,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導。通過不斷總結經驗和方法,可以為設計適合電子信息類的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更有力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