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節假日期間,吃的玩的都很開心。可節假日之后總感覺有些疲憊,運動健身也提不起精神,有什么應對辦法嗎?
答:第一步:調整作息和飲食,恢復健康基礎,恢復期 3-5天。節假日期間,許多人會熬夜、飲食不規律、吃太多高熱量食物,導致代謝下降、水腫增加、精神狀態不佳。因此,恢復鍛煉之前,首先需要調整作息和飲食,讓身體回歸正常狀態。
建議:其一,調整作息。盡量固定睡眠時間,每天保證7-8小時高質量睡眠,減少熬夜。其二,補充水分。每天飲水2升以上,幫助身體排除節假日積累的水腫和代謝廢物。其三,減少高熱量、高糖食物,避免再吃過多的油炸、甜點、紅肉等,改吃清淡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促進腸胃功能恢復。其四,增加蛋白質攝入,如雞胸肉、魚、雞蛋、豆制品,維持肌肉質量,避免因節假日運動不足導致肌肉流失。
第二步:低強度運動恢復,重新激活身體,恢復期 5-7天。節假日的放松,使肌肉力量下降,關節活動度減小,心肺功能變差。但節假日后立刻高強度鍛煉,會增加運動損傷風險。因此,運動的恢復應是漸進式的,從低強度活動開始,逐步找回運動狀態。
建議:其一,步行或快走,每天30-40分鐘,逐步提高心肺能力,避免突然劇烈運動導致疲勞或關節壓力過大。其二,動態拉伸+關節熱身,每天10-15分鐘,增強身體柔韌性,特別是肩頸、腰部、髖關節的活動度訓練,防止運動損傷。其四,核心穩定訓練,每天10-15分鐘,如平板支撐、臀橋,幫助恢復腰腹力量,減少運動受傷風險。其四,瑜伽/普拉提訓練,每天20分鐘,特別適合恢復,有助于放松肌肉、提升身體控制力。
第三步:逐步提高訓練強度,恢復肌肉和耐力,強化期 7-14天。當身體適應了低強度運動后,可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但仍需循序漸進,不要突然高負荷訓練。
建議:力量訓練,每周2-3次。以復合動作為主,如深蹲、硬拉、俯臥撐、引體向上,增強肌肉力量。注意使用重量要適中,建議用節假日前60%-70%的重量,逐步適應。有氧運動,每周2-3次,如慢跑、跳繩、HIIT等,幫助恢復心肺耐力,但不宜一次性做太長時間。開始時控制在20-30分鐘,避免身體過勞。恢復性訓練,每周2次,如瑜伽、筋膜放松、游泳等,幫助肌肉放松,提高柔韌性。
第四步: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習慣,杜絕反復,長期維持?;謴瓦\動后,關鍵是避免“假期放縱─恢復鍛煉─再次放縱”的循環,始終保持健康狀態。
建議:規律作息,每晚固定時間睡覺,形成生物鐘,不因周末或假期打亂作息。遵行健康飲食80/20原則:80%時間吃健康食物,20%時間允許適量放松,不讓自己過于壓抑。每周固定運動時間,如每周3-4天運動,形成習慣,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多樣化運動方式,避免單一訓練,增加趣味性,如跑步+力量訓練+瑜伽+戶外運動,提高堅持度。設定合理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如1個月內減掉2公斤)、長期目標(如半年內提升深蹲重量10%),通過不斷實現小目標來保持健身動力。
問:為什么許多“老年性”傷病現在年輕化了?
答:確實。過去認為是“老年人專利”的健康問題,如慢性疼痛、代謝紊亂、關節退行、疲勞綜合征,甚至心血管疾病,現在越來越年輕化。其背后的原因既包括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涉及環境、心理和社會因素。
1. 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年輕人大部分時間都坐著工作、看手機、看電腦,缺乏足夠的自然活動和運動,導致肌肉力量下降、血液循環變差、關節缺乏潤滑,加速了頸椎病、腰痛、關節炎等問題。過去,年輕人體力勞動較多,現在更多的是腦力工作+信息過載,帶來長期精神壓力。焦慮、失眠、精神內耗導致神經系統長期處于高應激狀態,內分泌失調,身體恢復能力下降,免疫力削弱。飲食不均衡,超加工食品攝入過多??觳汀⑻鹗?、油炸食品、奶茶等高熱量、低營養食物的攝入量增加,導致肥胖、血糖波動、胰島素抵抗、腸道菌群紊亂。許多年輕人過度依賴外賣,長期缺乏優質蛋白、維生素、礦物質,影響身體修復和免疫系統。此外,年輕人習慣熬夜刷手機、打游戲、加班,導致生物鐘紊亂。睡眠不足會降低身體自我修復能力,影響新陳代謝,增加肥胖、焦慮和慢性炎癥的風險。
2. 環境因素。空氣質量不良,長期吸入污染物可能會損害肺部,引發慢性炎癥,影響神經系統和免疫力。長時間盯著屏幕會導致頸椎問題、眼部疲勞、腦神經負擔增加,甚至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現代人常接觸塑化劑、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等化學物質,會影響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導致肥胖、月經不調、甲狀腺問題等。
3. 心理與社交變化?,F代年輕人的社交越來越多在線上,缺少真實的人際交流和情感支持,心理健康問題上升。缺乏陪伴和互動會影響心理韌性,增加抑郁和焦慮的風險。此外,互聯網讓人們對生活充滿高期待,現實往往不如預期,容易產生心理落差。長期的焦慮、失敗感、過度競爭讓年輕人處于慢性壓力狀態,影響身體健康。
4. 生物因素。有研究發現,現代人的衰老速度比過去快,部分原因可能與遺傳+環境變化有關。現代環境可能加速DNA損傷和細胞衰老,導致某些疾病提前發生。
如何應對呢?可掌握這樣幾條原則:1.規律運動,避免久坐,每天至少30分鐘活動。2.均衡飲食,減少超加工食品。3.規律作息,保持高質量睡眠。4.減少精神內耗,學會情緒管理。5.增加真實社交,減少孤獨感。6.定期檢查健康狀況,預防慢性病。
問:有一種說法:“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這怎么理解,健身中如何真正做到?
答:不管是運動員還是健身愛好者,都會遇到運動損傷。很多時候,我們會依賴醫生、物理治療師來幫助治療恢復。實際上,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這并不是說可以完全替代醫療專家,而是指需要主動學習、管理和預防損傷,讓自己恢復得更快、更健康,減少未來受傷的風險。

如何做到呢?1. 增加運動損傷的基本知識,避免盲目判斷和治療。小張喜歡打籃球,一次比賽中扭傷腳踝,立刻按照網上看到的方法進行熱敷,但幾天后腫脹加重,走路疼痛,最后去了醫院。醫生說,急性扭傷最開始應冰敷,而不是熱敷,否則會加重炎癥。小張意識到自己的相關知識欠缺,于是開始學習急性損傷的判斷和處理,在后續恢復期增加合適的康復訓練,最終恢復良好。此例表明,普通健身者了解不同類型的運動損傷相關知識,有利于更早的自我發現問題,受傷后能冷靜評估,嚴重損傷及時就醫,輕度損傷考慮逐步康復訓練。還要掌握常見運動損傷的急性期處理方法,認識身體的代償機制,避免局部受傷影響全身運動模式。
2. 傾聽身體信號。運動損傷通常漸進發生,很少突然出現大傷,而是長期忽視小痛小傷導致的惡果。疼痛是最常見的身體警告信號,如慢性炎癥、關節退化或肌肉不平衡。不要忽視反復出現的輕微疼痛,它們可能是更嚴重損傷的前兆。要養成記訓練日志的習慣,記錄疼痛部位、疼痛等級和運動方式,找出傷病模式。適時調整訓練計劃,如減少運動量、改變運動方式、增加恢復訓練。
3. 要了解恢復期的科學康復訓練知識,避免長期不當休息導致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硬。正確恢復比休息更重要。受傷后完全靜養可能適得其反,導致肌肉力量下降、關節活動度受限,甚至增加二次受傷風險。正確的康復訓練可以幫助傷后更快恢復,降低復發率。因此,要關注漸進式康復訓練,如從被動拉伸到主動肌力訓練,逐步恢復功能。學會使用康復工具,如泡沫滾軸、彈力帶等輔助訓練,改善肌肉狀態。
4. 防傷比治傷更重要。很多運動損傷是由錯誤運動模式、不良訓練習慣導致的。因而,運動前要做好動態熱身,如動態拉伸、輕度力量激活,運動后進行冷身和放松訓練,如靜態拉伸、筋膜放松等。此外,針對自己易受傷的部位要進行預防性訓練。
5. 理解身體的自愈能力,合理使用醫療信息資源。人體本身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合理康復訓練比單純的藥物治療更重要。AI和醫學資源可以幫助提供康復建議,但最終執行還是取決于個人。作為普通健身者,要了解損傷的自然恢復過程,不過度焦慮,也不過度樂觀。結合AI運動分析,如智能康復APP等,輔助訓練,提升康復效率。既要尋求專業幫助,也要保持主動學習和管理自己健康的能力。
責編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