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
對象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本課
時間
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
本課
目的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深刻把握“馬工程”的科學內涵,充分認識“馬工程”取得的主要成就,與時俱進推動新時代“馬工程”開創新局面,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堅實支撐,彰顯了我們黨百余年歷史積淀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歷史,是一部堅持以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歷史。堅定不移選擇馬克思主義、科學精準把握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本質屬性的體現,也是我們黨的優勢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創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推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開創新局面,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更大貢獻,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大理論支撐。
一、深刻把握“馬工程”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簡稱“馬工程”,是一項重大的理論創新工程。2004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提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指出“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2004年4月,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標志“馬工程”正式啟動。20多年來,“馬工程”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要求我們深刻把握“馬工程”的科學內涵,不斷推動黨的理論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深刻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為我們洞察世界本質、變革現實世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深入推進“馬工程”,是必須的,也是首要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全面融入理論研究與教學的全過程、各環節,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將其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仰、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共產黨人的責任和使命,也是“馬工程”的任務與追求。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源泉。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理論的徹底性在于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徹底的、具體的并與實際相結合的理論,也是我們行動的指南。新時代推進“馬工程”,關鍵在于堅持“兩個結合”,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不斷推出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理論成果,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
(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和教育
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實踐指引力,能夠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其“掌握”了人民群眾。因此,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和普及工作,讓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將馬克思主義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要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普及,大力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的普及和教育,全面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理解這一重要思想的道理、學理、哲理,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牢牢站穩政治立場。
二、充分認識“馬工程”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各方全面認清客觀形勢、始終錨定建設目標、切實推進工程實施,不斷推動“馬工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耦合與良性互動中取得新進展、邁上新臺階。
(一)經典著作編譯取得新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工程”在經典著作編譯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一方面,系統編譯和修訂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著作,形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等一系列高質量譯著,推出了《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文庫》著作單行本系列、專題選編本系列8批32種,為全黨全社會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提供了權威資料。另一方面,組織編寫了《習近平著作選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權威書籍,推進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化、學理化闡釋,為全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重大問題研究取得新進展
長期以來,“馬工程”緊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聚焦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多措并舉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建設。“馬工程”立足我國改革發展穩定深層次難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局勢重大問題等,先后設立700多項重點課題,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重大問題及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現實課題,深化對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探索,提煉并總結出契合中國國情的原創性理念與命題,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深度融合,形成了既有思想深度,又具備決策價值的規模性成果,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三)學科和教材體系建設取得新成就
“馬工程”實施以來,馬克思主義學科和教材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在學科體系建設方面,“馬工程”不斷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把13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納入“雙一流”建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共黨史黨建學等學科納入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從創立之初的不足10家發展至超過2000家,評選43家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設立453家“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教材體系建設方面,“馬工程”制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教材總體規劃,編寫出版文科專業課重點教材,涵蓋哲學、法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新聞學等專業學科,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新聞學概論》《社會學概論》等,推動110多種高質量重點教材在高校廣泛使用,持續加強對教材使用的指導和監督,逐漸形成覆蓋哲學社會科學主要學科專業的工程教材體系。
(四)壯大人才隊伍取得新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工程”創建160多個課題組,集結3000多名專家直接參與工作、數萬名專家學者投身工程建設,持續壯大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隊伍。比如,將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成為人才培養主陣地,發揮獨有資源優勢,有序開展教科研融合,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創新人才選拔機制,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計劃”,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開展研修培訓,組織開展思政課骨干教師研修班、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研修班等,先后組織7萬多名教學科研骨干參加研修培訓;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促進國際交流,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國際視野。總的來說,“馬工程”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理論人才,形成了覆蓋廣泛、結構合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隊伍,儲備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生力軍”,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源源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
(五)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取得新成果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既是理論“掌握”群眾的需要,也是實踐的訴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工程”通過組織編寫一大批權威輔導讀物、推出“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通俗讀物等方式,不斷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截至目前,已有19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院)相繼成立,在真理和大眾之間架起一座有效溝通的橋梁。如今,“馬工程”時刻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理論宣傳方式和手段,通過開展理論宣講、開設網絡學習平臺、制作“微視頻”、拍攝專題紀錄片等多種方式,促使黨的創新理論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民群眾面前,切實增強了理論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和深入普及。
三、與時俱進推動新時代“馬工程”開創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馬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馬工程”的重大意義、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確了新時代創新工程的方向目標、基本原則和重大任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推進“馬工程”,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舉措。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與時俱進推動新時代“馬工程”開創新局面,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理論支撐。
(一)堅持守正創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
“守正”強調從客觀事實出發,從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科學把握事物本質,自覺按規律辦事。“創新”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趨勢、方向和動力而作出改變,是求新、求變、求進。“守正創新”,即守馬克思主義之“正”,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新”。一方面,要守馬克思主義之“正”。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大力推進新時代“馬工程”,要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之“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系統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我們必須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著力深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持續增強學習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
(二)堅持問題導向,為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提供深厚學理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品格,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正確道路。我們必須立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從學理上研究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要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重大原則、重大關系、顯著優勢、實踐要求等,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規律和獨特優勢。要重點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系,展現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和影響。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儲備性研究。要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具體實踐和創新舉措,揭示其背后蘊含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要關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措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三)立足中國實際、發展中國理論,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新時代“馬工程”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其發展的關鍵途徑。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鮮明特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質,這構成了它與其他知識體系的最大區別。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就是要統籌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形成原創性的理論成果,輻射帶動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課程體系、科研體系等協同發展;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合理借鑒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深入研究闡釋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中國制度,把中國經驗上升為中國理論,用中國理論指導中國實踐。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具體實踐中,我們要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傾向,既反對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又反對食洋不化、奉西方理論為圭臬的教條主義;既反對食古不化的復古主義,又反對全盤否定傳統的歷史虛無主義。同時,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的研究,使原理研究和文本研究、觀點研究、編譯工作以及發展史、思想史、傳播史研究進一步緊密結合和相互促進。
(四)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學術理論,既能夠科學系統地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也能夠科學系統地解讀當代世界發展。我們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不斷提升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實力,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要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提煉出具有引領性、原創性的核心概念、重要內容,形成體現東方智慧、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在推動中國理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要注重提升中國學術的國際傳播力,加強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交流工作,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學術的最新成果和獨特魅力。
討論題:
1.請簡要論述“馬工程”的科學內涵。
2.結合實際,談談與時俱進推動新時代“馬工程”開創新局面的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