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一種常見的意外傷害,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恰當的日常護理對骨折的愈合以及康復至關重要。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日常起居護理
1.休息與體位
骨折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來促進身體恢復,但休息時的體位也十分重要。不同部位的骨折有不同的適宜體位。例如,上肢骨折的患者,在休息時可將患肢用軟枕墊高,略高于心臟水平,這樣有助于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下肢骨折的患者,如腿部骨折,臥床休息時可在小腿下方墊1個薄枕頭,使膝關節微屈,這樣既能緩解肌肉緊張,又有利于血液回流。
長期臥床的患者,要注意定時翻身,一般每2~3小時翻身1次,以防止壓瘡(壓力性損傷)的形成。翻身時要注意保持骨折部位的穩定,避免骨折端移位。可由兩人協助進行,一人固定骨折部位,另一人輕輕推動患者身體進行翻身。
2.活動與鍛煉
在骨折初期,傷肢應嚴格制動,避免不必要的活動而加重損傷。但這并不意味著患者要完全不動,身體的其他部位仍應進行適當的活動,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例如,上肢骨折的患者可進行下肢的屈伸、旋轉等活動;下肢骨折的患者可活動上肢,如握拳、伸展手臂等。
隨著骨折愈合情況的好轉,一般在醫生的指導下,會逐漸開始進行傷肢的康復鍛煉。康復鍛煉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初期可進行一些簡單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練習,如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對于下肢骨折患者),即患者平臥在床上,繃緊大腿前方的肌肉,保持數秒后再放松,重復多次。之后可逐漸增加活動的幅度和強度,如進行關節的屈伸活動等。
飲食護理
1.營養均衡
骨折患者的飲食應注重營養均衡,包含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蛋白質是身體修復的重要原料,可多攝入魚類、蛋類、豆類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可選擇谷類、薯類等主食。脂肪要適量攝入,以不飽和脂肪為主,如橄欖油、魚油等。
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骨折后補充足夠的鈣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常見的高鈣食物有牛奶、酸奶、奶酪、蝦皮等。同時,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可通過適當曬太陽(注意避免骨折部位曬傷)和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肝油、蛋黃等)來獲取。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制劑。
2.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對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和腸道功能非常重要。維生素C能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有利于骨折愈合,可多吃菠菜、西藍花、橙子、檸檬、草莓等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膳食纖維能預防便秘,這對長期臥床的骨折患者尤為重要,因為便秘會增加腹壓,可能影響骨折部位的穩定性。
疼痛護理
骨折后疼痛是難免的,但有效的疼痛護理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首先,要確保骨折部位的固定良好,因為固定不當可能會導致骨折端移動,加重疼痛。
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服用止痛藥物,不要自行增減藥量。在服用止痛藥物期間,要注意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如胃腸道不適、頭暈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告知醫生。
除了藥物止痛,還可以采用一些非藥物止痛方法,如通過聽音樂、看電影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對疼痛的感知。傷肢可以進行適當的冷敷(在骨折初期,一般48小時內)。冷敷能收縮血管,減輕腫脹和疼痛,但要注意冷敷的溫度不宜過低,時間不宜過長,每次15~20分鐘,間隔1~2小時1次。
并發癥的預防護理
1.壓瘡
長期臥床的骨折患者極易發生壓瘡,因此,要定時翻身,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在翻身時,要仔細檢查身體受壓部位的皮膚情況,如有發紅、破損等跡象,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涂抹壓瘡膏等。可使用氣墊床等減壓設備,降低壓瘡發生的風險。
2.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骨折,尤其是長期臥床不動的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較高。為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早期進行下肢的被動活動(由他人協助進行腿部的屈伸等活動)。隨著病情好轉,還要進行主動活動。患者可穿彈力襪,促進靜脈回流。
3.墜積性肺炎
長期臥床的患者,尤其是年老體弱者,容易發生墜積性肺炎,要鼓勵患者定時進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以清除呼吸道內的痰液。可將床頭適當抬高,一般抬高30°~50°,便于痰液排出。同時要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定期通風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