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草間彌生在臺北的展覽再次掀起熱潮,討論聲量驚人。她無疑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但同時,她背后的策展與行銷團隊才是功不可沒。我曾在國外幾次觀賞過草間彌生的大型展覽,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卻并非這些華麗炫目的策展,而是三十多年前,在臺北皇冠藝文中心舉辦的一場小型展覽。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她的作品,當時的震撼與啟發至今仍歷歷在目。
然而,當我回望那次展覽,卻發現自己懷念的并不只是草間彌生的作品,而是那個時代的整體氛圍,即在臺北八九十年代的獨特文藝氣息,那是讓我難以忘懷的真正原因。那時的臺北,正值文化與創意迸發的年代。電影、廣告、文學、音樂、舞蹈、劇場等各種藝術形式百花齊放,每個周末都有無數場展覽與表演可供選擇。不同于今日以社群媒體流量驅動的主流與非主流分野,當時的藝文活動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小劇場、表演空間、藝廊之中,等待那些渴望打開心靈、深入思考的人去發掘。對于剛來臺北不久的我而言,那是一段被藝術與文學滋養的歲月。
記得那時候的臺北電影節尚未走向國際化,但卻充滿熱情,無數影展在不同的小型戲院播映,觀眾聚在一起討論劇情、導演手法、影像語言;劇場界則有實驗性質的演出,許多小劇團在誠品、牯嶺街小劇場等地發表新作。音樂方面,除了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地下樂團與民謠創作者也在校園與咖啡館演出,唱著這座城市的旋律。那是一個充滿探索精神的年代,人們關心藝術如何介入社會,如何表達時代精神,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找平衡。
仿佛整座城市都在思考,所有人都在討論藝術、電影、音樂與文學。
懷念并非執著于過去,而是感謝曾經擁有的文化養分,并試圖在當下尋找新的可能性。如今,藝術與文化小業已經進入不同的發展模式,數碼時代帶來了更多元的傳播方式,但同時也讓藝術創作受到流量與市場的影響。如何讓藝術與文學不僅僅是迎合趨勢的商品,而仍然是時代精神的表達?如何讓藝術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梁,而不只是被動的觀看與消費?這或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臺北的文化場景仍在變化,當年的小劇場有的消失了,有的轉型,也有的藝術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這座城市。也許此刻看似不再如過去那種蓬勃氛圍,但只要還有人愿意創作、愿意傾聽、愿意對話,藝術與文學的力量便不會消失。
回想三十多年前,在皇冠藝文中心與草間彌生的相遇時,當時的我未曾想過藝術會在我生活中占了那么多部分,豐富了我的靈魂。如今再回望那段歲月,不是懷念一場展覽,而是想念那個充滿藝術與文化激情的臺北,我的青春年代,那一座曾經讓無數如我一般的年輕人愿意為夢想執著、為創作燃燒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