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工作關系,和上海社會科學院許多部門都打過交道,從而也熟識了一些亦師亦友的學者,謙遜儒雅的劉社建便是其中之一。剛認識他時,這位北大經濟學博士年紀輕輕就已經是就業與消費領域的博導。
誰知幾年后,他就轉了研究方向,從事相對冷門的古代監察制度研究,說白了就是看古人如何反腐倡廉。在他看來,“雖然歷朝歷代均有貪污腐化分子,而且有極為嚴重的貪腐分子,甚至有人說古代史就是一個貪污史,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認監察制度促進官員廉潔的作用。如果沒有監察制度,那么整個官員腐敗狀況將更為嚴重”。
自2018年以來,劉社建就出版了《古代監察史》《清代監察史》《古代廉潔文化史》三本書,被稱為“監察史三部曲”。對于他而言,出版一系列著作有一種使命感:“對于經濟學出身而言寫有關古代監察史與中國共產黨紀檢監察史主題的書,實屬有點無知無畏。不過既然從事相關工作從一個學者的責任而言總要寫點東西,而且類似的書一般從業者和學者都不大會寫,類似這種無經費無項目而且還要自費出版的書一般的應該不大會寫。”
尤其是今年1月才正式出版的《古代廉潔文化史》,被他戲稱為“三無”產品:無項目、無經費,也沒有人要求寫。但他總覺得要努力為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盡點責任,畢竟目前市面上還未見到以古代廉潔文化史為主題的書。
乙巳蛇年春節期間,筆者一口氣讀完了《古代廉潔文化史》,感覺該書的后勁很大。雖然古代的政治制度和今天不同,但該書梳理了我國先秦至清末的廉潔文化,對以史為鑒、資政育人、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以及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有所啟迪。
該書提到,主要以科舉制度為代表的官員選拔制度以及促進官員廉潔的監察制度,作為促進廉潔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古代廉潔文化的重要內容。
在劉社建看來,僅靠官員選拔制度并不能足以保證官員保持廉潔,所以要通過構建一套機制完善功能完備的監察制度以促進官員清廉自守廉潔奉公。而考察古代廉潔文化的發展簡要進程,對當前深入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如個人加強修養、強化制度建設、加大宣傳力度等。
巧合的是,在《古代廉潔文化史》出版的同一個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提出,要制定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講好中國反腐敗故事。
而在當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過程中,《古代廉潔文化史》一書無疑對于推進“不想腐”具有重要作用。
《貓民十記》是歷史學者、作家馬陳兵一本風格鮮明的集詩、文、畫于一體的文人養貓筆記。
他自號“貓民代表”,寫貓畫貓如人,抒發多于白描。《貓民十記》中有約會的貓、耍酷的貓、踏遍青山的貓、虎虎生威的貓……它們有肌肉,有態度,有幽魅眼神,與人若即若離,肚子里的想法層巒疊嶂——據說,所有愛貓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soul mate。對馬陳兵來說,貓不僅是寫文作畫的對象和主題,更給他帶來超越物種、聯結命運的復雜情感,也折射著他以及整個時代漸次鋪陳的歷史。書中關于貓的諸多歷史考證,學術上亦屬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