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寧艾村,在一群鴕鳥的陪伴下,顯得悠閑自得。
山西大華升泰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華升泰”)的養殖場位于陽泉市平定縣張莊鎮,春節一過,《科學導報》記者便迫不及待地來到這里,養殖場內一群鴕鳥正悠然自得地踱著步,恰似一群靈動的舞者,修長的脖頸靈活地轉動著,仿佛在與陽光親昵互動,身上的羽毛在陽光的輕撫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就像無數細碎的寶石熠熠發光。它們時而低頭,專注地啄食著飼養人員為它們提供的新鮮草料,時而警覺地張望著四周,眼神透露出機敏與好奇。
大華升泰成立于2015年,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總投資460萬元,由寧艾村村民張建明牽頭組建。從創立之初,大華升泰便將目光聚焦于鴕鳥養殖這一特色領域,致力于打造集鴕鳥繁育、育種、孵化、銷售及深加工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
創業初期,荊棘難行。為了掌握先進的養殖技術,張建明不辭辛勞、四處奔波。他拜訪了各地的養殖專家,每到一處都虛心請教、刨根問底。一對一學習之余,他還積極參加各類養殖技術培訓,并努力將所學的理論與實際養殖中的實踐緊密結合。回憶起鴕鳥孵化的艱難歷程,張建明感慨萬千:“就拿鴕鳥的孵化來說,最初那情形真是讓人頭疼不已。孵化的成功率極低,幼鳥的夭折率高得嚇人。我每天都守在孵化室,眼睛緊緊盯著那些鴕鳥蛋,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生活就靜止在了這個環節。我反復調整孵化溫度、濕度,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不放過,仔細記錄每一次數據,就盼著能找出問題的關鍵。功夫不負有心人……”
如今,走進大華升泰的孵化室,恒溫設備發出均勻的嗡嗡聲,仿佛在演奏著一曲希望樂章。溫度被精準地控制在36.5℃~37.5℃之間,濕度也恰到好處地保持在22%~25%之間。張建明小心翼翼地將收集來的鴕鳥蛋放置在孵化托盤上,每隔兩小時,他便會準時進行一次翻蛋操作,只為確保蛋內胚胎受熱均勻。經過大約40天漫長而又充滿期待的孵化期,小鴕鳥終于破殼而出,那一瞬間,張建明心中滿是喜悅與欣慰。當然,并非所有的鴕鳥蛋都能成功受精發育。對于那些沒有成功受精的鴕鳥蛋,大華升泰會將其作為蛋類商品直接銷售。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建明越來越覺得科學養殖才是制勝法寶。鴕鳥作為雜食性動物,對飼料的要求并不苛刻。張建明還是會根據鴕鳥不同的生長階段,精心調配飼料——在幼鳥時期,增加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飼料比例,促進幼鳥骨骼和羽毛的生長;成年鴕鳥則注重飼料的能量供應,以滿足其日常活動和繁殖的需求。而且盡管鴕鳥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抗疫能力較強,但張建明也絲毫不敢懈怠。他會定期對養殖場地進行消毒,每周至少兩次,還會在養殖場地周圍設置紅外隔離,防止外來病菌侵入,為鴕鳥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為了更好地發展鴕鳥養殖,張建明豐富了產業鏈,搭建了鴕鳥深加工平臺——鴕鳥皮憑借其獨特的紋理和優質的質感,成了制作皮具的優質原材料;鴕鳥蛋雕則以其精美的工藝,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好的鴕鳥蛋雕作品價值可達上萬元;就連鴕鳥羽毛也因其輕盈柔軟,可用于制作高檔裝飾品。“年前我們剛剛出售了一批鴕鳥,現在公司僅存欄幾十只鴕鳥,進行下一步繁育。”張建明介紹,“成年鴕鳥、鴕鳥蛋、鴕鳥幼鳥都可以進行銷售。最受歡迎的要數小鴕鳥了。許多養殖戶看中鴕鳥的養殖潛力,上門求購。”
談及公司未來的發展,張建明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有著清晰而宏偉的規劃:“我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引進更先進的養殖設備和技術,提高養殖效率。同時,大力拓展深加工產業,開發更多新穎的鴕鳥產品,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為寧艾村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