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寒假,“趕作業”大片再度上演,但是畫風比往年多了些“科幻”——不少中小學生請來了DeepSeek等人工智能幫忙,一時間,“DeepSeek成趕作業神器”“第一批用DeepSeek趕寒假作業的孩子出現了”等話題引發熱議。
有學生把作文題和需求發給AI后直接照抄生成的作文,還有學生把做不出來的數學題扔給AI后抄答案。然而,教育的本質不是獲取標準答案,是培養會思考的靈魂,比起簡單的獲取知識,學會思考顯然更為重要。當孩子們把AI工具當成偷懶神器,不僅容易形成惰性,而且還容易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孩子們來說,AI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引導其看待與使用AI。如今,已經有一些家長把AI當作“隱形家教”,讓其在幫孩子潤色作文、解題答疑、口語練習等學習場景中發揮作用;有的學生使用AI生成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根據學習進度和興趣點進行智能推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當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攻城略地,我們或許需要重新審視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等傳統教育模式;當技術浪潮不可逆轉,人工智能重塑生產生活,如何引導和培育孩子具備面向未來的能力與視野,或許是學校、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需要直面的新課題。
2024年12月,教育部印發通知,強調中小學要加強人工智能(AI)教育,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并鼓勵將AI教育納入課后服務項目。而對于AI席卷教育領域的風暴,教育工作者們已經在積極應對——有學校在寒假布置了AI創意作業,引導學生把AI當做作業的“幫手”:上海一中學給學生布置了諸如“如何設計制作一臺簡易制氧機”等跨學科實踐題,并鼓勵學生運用AI工具來輔助完成;北京一小學讓孩子們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春節創作一副個性化專屬春聯。而就在新學期的“開學第一課”上,不少學校邀請機器人做”同學”、邀請人工智能專家開展系列講座,為孩子們帶來一場科技盛宴。
回過頭來看,學生能夠熟練使用AI工具,又何嘗不是一次對科技的擁抱?接下來,告訴孩子們如何將其用對地方,從而助力自身的成長成才,則是更重要的事。
千禧年來臨時,一位歌手曾經唱到:“快來吧奔騰電腦,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在如今這個智能工具唾手可得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教會孩子的是,如何讓其為我所用,成為良師益友,而不是代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