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落實到基層來看,以縣域經濟發展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重要一環。從實踐統計數據分析,2021年年底,我國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為1.6億人左右,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為0.9億人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由此可見,在縣域層面,抓好新型城鎮化建設,助推經濟社會發展,一是有利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二是能夠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三是可以推動改善民生進而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保障水平。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為下一步推動新型城鎮化作出重要部署,為我們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基于歷史發展、區位條件、產業布局、群眾基礎等綜合因素,每個縣都有自己特色產業、傳統優勢項目,同時,各自的三產比例、發展水平也不一。基于以上條件,新型城鎮化建設要科學合理謀劃自身的發展路徑。一是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推動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發展。利用縣域自身的工農業基礎,為大城市配套產業、提供優質高效農產品供給、發展近郊游,從一二三產業出發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為城鎮進一步發展建設打下良好產業基礎。二是發揮自身特長,明確主攻方向。本縣域的傳統優勢產業、項目要接續發展,制定政策要有連續性,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指引,先立后破,注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周邊地區差異化發展。三是謀劃發展當前和長遠相結合。要充分考量環境的可承受能力,留足未來發展空間,堅持綠色低碳先行,尤其是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要與社會發展、環境承載力、人口基數相協調,既注重當下有序穩步推動經濟增長,又要關注長遠保障發展后勁。
縣域發展鏈接城市與鄉村,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我國的縣域情況是有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縣域地區,在5億農村人口中,大部分居住在縣城及其周邊城鄉地區。因此,我們完全可以依托縣城城市功能定位,服務城鄉發展,為廣大居民提供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一是二產三產帶動,吸收城鄉居民就業。立足本地優勢項目,培育本土企業和招商引資過程中,既要注重轉型升級,又要兼顧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就業作用,鼓勵企業安置縣域內城鄉居民就業,合理有序安排城鄉富余勞動力進行相關勞動技能及創業實操培訓。二是加快部署落實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覆蓋。將水電暖氣等生活管網的配套有序向農村延伸,合理布局城鄉公園、健身場所、圖書館等居民休閑場館,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落地落實。三是發展特色生態農業。以農村土地流轉為契機,整理土地,按照生態、綠色的要求,根據各地種植養殖傳統和當下消費熱點,“一村一品”發展本地特色,開展體驗式農場、認領式種植養殖等項目,帶來土地增收、增加就業、豐富市民生活的多重效益。
新型城鎮化要推動城鄉協調一體化發展,要做到縣域內的整體統籌,消除原有的二元結構影響,強化頂層設計,配套政策制度安排,保障各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分配、暢通流轉。一是將城鄉融合發展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在制定本地發展規劃中,綜合考量政策、資金投入、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因素,確保實現城鄉均衡配置、有序發展。二是統籌推進民生事業發展。教育、醫療是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提升鄉村教育、醫療軟硬件水平,完善配套分級診療制度保障措施,制定激勵機制,鼓勵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以實實在在的制度性安排推進城鄉保障水平均等化發展。三是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生產要素高效流通。統籌縣域內上下游企業,暢通生產、銷售流通渠道,鼓勵一產進一步向二產三產延伸,初級農產品在本縣域實現深加工,進一步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有序保障勞動力、資金、政策、技術、資源等要素在縣域內充分流動運轉。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