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含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記憶,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六次全會部署,奮力抓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戰略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內涵深刻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論斷,為我們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堅持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歷史文化遺產忠實記錄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集中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是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重要載體,能夠不斷激發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必須以對歷史高度負責、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大刀闊斧的魄力,深化改革、推進工作,多層次、全方位、持續性挖掘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內涵,切實把吉林歷史文化遺產守護好、傳承好。
堅持保護第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對待歷史文化遺產,必須堅持保護第一,建立系統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讓中華文明各時期、各類型、各區域、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都能夠得到全面的保護。保護真實、完整的歷史信息和歷史環境,延續歷史文脈,讓每個時代的歷史痕跡和生活記憶都有生動的留存。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區巷路、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
堅持人民至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城市、鄉村及建筑,既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必須協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社會網絡,延續城市人文環境和生活場景,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讓城市更有溫度。把保護工作與民生改善緊密結合,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環境,讓人民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堅持活化利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歷史文化遺產是優質的資源,需要以用促保,讓這些資源活起來、用起來。通過一棟棟、一片片的保護,發揮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功能、公共空間作用。對于一些歷史建筑,在保持其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前提下,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
二、加快推進全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多次專題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統部署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等工作。全省住建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貫穿到城鄉建設全過程,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有效傳承。
保護對象持續增加。目前,全省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座、歷史文化名鎮2個、歷史文化名村1個、傳統村落23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3個、歷史文化名村2個、傳統村落32個,歷史文化街區9片,歷史建筑388處。與2014年相比,全省新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歷史文化名村1個、傳統村落21個,新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3個、歷史文化名村2個、傳統村落32個,新增歷史文化街區3片、歷史建筑291處。358株城市古樹名木全部統一編號管理、實施掛牌保護,古樹后備資源掛牌保護1.2萬余株。
制度政策逐步完善。制定《吉林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 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方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十四五”規劃》。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細化分解為46項任務和118項舉措。起草《吉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連續4年將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列入省住建廳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召開全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推進會,堅持問題導向,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全省歷史文化保護專家庫,指導普查資源、技術評審等工作。
活化利用有序推進。制定《吉林省歷史建筑修繕技術導則》,從查勘、檢測、評估、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提出技術要求,修繕完成了滿鐵職工宿舍等30處歷史建筑。長春拖拉機廠改造后,廠區門樓、廠房分別作為博物館和商業設施對外開放;雙遼市鄭鐵俱樂部改作黨建活動中心,實現有效利用。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實施整治提升。省干部網絡學院開設歷史文化保護課程,累計3260人次參加學習。省委黨校在干部培訓班講授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課程。舉辦全省“建筑、文化、傳承”設計大賽,45家設計單位、9所高校、354份作品參賽。長春市第一汽車制造廠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宣傳片被央視收錄播出。
日常監管不斷加強。連續4年采取“干部+專家”方式,開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調研,現場反饋問題,提出指導建議。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省級專項評估,形成問題清單,下發評估通報,督促推動整改。省市縣全部設立投訴舉報電話,動員社會力量提供線索,共同監督。聯合省檢察院建立協同配合機制,在公益訴訟線索移送、調查取證、專業支持等方面加強協作。會同省直相關部門持續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保護利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有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普查不深不透,一些有價值的老建筑沒有列為歷史建筑;有的地方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缺乏歷史責任感和足夠的耐心,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導致部分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遭到破壞;還有的地方缺少專業人才,資金投入不足,歷史建筑修繕不及時。這就需要我們再反思、再重視、再強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三、切實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吉林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強國,不能只是物質上的富裕和強大,還必須要有精神上的富足,這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要有新作為。省住建廳將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和堅定推進改革的歷史態度做好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
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保護能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關系文脈傳承、造福子孫后代的長遠大計。一是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刻認識文化自信的極端重要性,深刻認識文化自信在筑牢信仰之基、堅定理想信念、豐富精神滋養等方面展現出的強大力量,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二是學習歷史、敬畏歷史、對歷史負責,從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從賡續歷史文脈中增強自信,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更好承載吉林記憶。三是落實保護傳承工作屬地責任,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每年向當地黨委專題報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情況,及時加強對各類保護對象的保護。積極推動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干部培訓課程,提高領導干部做好保護傳承工作的能力。四是通過拍攝專題紀錄片、開展新聞報道、開設報紙專欄等形式,普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知識,整體提高保護傳承水平。
進一步全面普查認定,增補保護對象。保護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一是按照“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的要求,全面摸清資源家底,區分不同資源特點,科學分類,既保護中國古代的遺產,也保護好近現代和當代重要建設成果,確保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二是充分挖掘我省紅色文化、冰雪文化、工業文化等資源,研究中東鐵路沿線歷史文化遺存的歷史價值,將符合標準的公共建筑、工業建筑等認定公布為歷史建筑,2025年力爭增加40處。組織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增補歷史地段,將老建筑、街巷空間環境要素、古樹名木等列入保護范圍。三是推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街區、歷史建筑設置標志牌,做好歷史建筑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測繪建檔工作。四是加快編制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建立保護名錄。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9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審批工作。
進一步推進活化利用,增添時代光彩。利用是最好的保護,這是歷史經驗和客觀規律。一是將保護修繕、城市體檢、歷史文化名城專項評估工作充分銜接,對體檢、普查發現的22處破損歷史建筑,積極籌集資金,穩妥做好修復修繕,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保留原有材料、原工藝的特點,最大程度還原工藝信息和時代特征。二是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加快補齊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利用具備條件的歷史建筑作為展示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推動長春市寬城子歷史文化街區等盡快運營,謀劃文化展示、特色商業、休閑體驗等功能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活化利用歷史建筑39處。三是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闡釋,全方位挖掘文化價值、精神內涵,通過不同時期歷史建筑的文化表達,講好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持續增強吉林歷史文化凝聚力、吸引力。
進一步加強監督檢查,增強敬畏意識。強化剛性制度約束。一是加快制定出臺省級保護條例,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加強常態化監管,堅決守牢歷史文化保護底線,以更嚴格的措施、更常態化的制度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決不能假借發展之名搞大拆大建,決不能干“拆真古跡、建假古董”的蠢事。二是嚴禁隨意遷移、拆除歷史建筑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筑,嚴禁將因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等拆遷改造房屋的項目納入城中村和棚戶區(城市危舊房)、非成套住房改造范圍。擬拆除、遷移歷史建筑或集中拆除建筑物時,嚴格履行評估論證、社會公示、集體決策等程序,并征求本地人大代表意見或邀請人大代表參與論證。三是通過督查檢查、專項評估、日常巡查、遙感監測等多種方式加強監管,及時發現并制止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推動形成不敢破壞、不能破壞、不想破壞的保護氛圍。
(作者: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