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寫于戊戌變法失敗后的1900年,八國聯軍正在侵華。在國家民族岌岌可危的時候,全文洋洋灑灑3000多字,直抒胸臆,大開大合,喚起了國人的愛國熱情,激發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節選了《少年中國說》中的第七段,課文僅207字。梁啟超在該部分激勵“中國少年”奮起直追,擔當起創造“少年中國”的偉大歷史使命。作者在這207字中,將詩詞、賦、散文、四六駢文等文體進行融合,加以反復、對偶、比喻、排比、夸張多種修辭方法,歌頌了“中國少年”應有的朝氣蓬勃、光芒四射、豪氣干云,充分表達了他對“少年中國”的憧憬和所寄予的厚望。接下來筆者將從《少年中國說》(節選)一課的情感、文體、修辭等方面,探討課文字里行間的語言藝術魅力。
一、情感充沛,立意高遠,期望厚重
以一個維新運動推動者的視角,梁啟超看到,在當時中國千瘡百孔、孱弱破碎的背后,正涌動著巨大的生命張力,這股力量在新舊交替中碰撞,悄悄生長,一日勝過一日,終會有噴薄的那天;看到中國這頭雄獅,尚在昏睡,一旦它醒來,便會獅吼震天,響徹八荒。為此,梁啟超的心里有一個“少年中國”,這是梁啟超一個流亡游子對祖國深沉的愛和信心。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并不是日本人口中的“老大帝國”,他所看到的國人也不是“東亞病夫”,他正是要用維新的思想、手中的筆及熱烈的情感,喚起國人沉睡的力量,激發國人的赤子之心,將“一盤散沙”的國人擰成一股繩,建設我們的“少年中國”。
梁啟超愿將這樣的“少年中國”,托付給“中國少年”。少年是指十一歲左右至十七八歲這一時期的孩子。精力充沛,向陽生長,朝氣蓬勃,充滿青春的力量,是少年的狀態。這些少年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中的少年,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的少年,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中的少年。當時之中國,列強環伺,國力衰退,而多數國人悲觀迂腐。時勢呼喚渴求這樣的少年能夠挺身而出,以強勁的生命力量,擊破蒼穹橫掃陰霾,給他們所謂的“老大帝國”注入振興的希望。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啟超用散文陳述句作為冷靜而肯定的陳述,明確了“中國少年”肩膀上的重任,并囑咐“中國少年”們要智慧、要富有、要強大、要獨立、要自由、要進步、要勝利、要雄壯……因為只有少年如此,國家才會如此。這符合梁啟超作為維新運動的推動者所一直倡導的“新民思想”——民眾是新的民眾,而不是老舊的迂腐民眾,只有新民才能解救中國。梁啟超將對新民——“中國少年”的殷切情感,注入整齊排比的六字句式,給我們營造了極強的感染力和視覺閱讀沖擊力。它們仿佛一支動作整齊劃一的隊伍,邁著豪邁的步伐,齊刷刷地朝我們走來,帶領國人秉持赤子之心,走上建設“少年中國”之輝煌大道。
二、不拘文體,不吝修飾,氣勢恢宏
梁啟超寫過很多推動維新運動的文章,但《少年中國說》是他的代表作。梁啟超自己也評價它是“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在這篇文章中,他將句式長短結合,散句與駢文交替,形成獨特節奏;創造和引入了大量的新詞匯、新意象,令人耳目一新;不拘文體,靈活融入辭賦、四六、律句、古文,彰顯出其操作文體的深厚功力,讓文章體現出很高的藝術風格。
課文《少年中國說》(節選)僅僅三個段落,卻可以看出作者在這部分對于散句駢句匠心獨運的節奏及多種文體融會貫通的功夫。首先,四六駢文的對偶貫穿整個課文,如第一段的“少年……則國……”的六字一句,以及第二段的“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的四字一句。其次,重復、排比、對偶、比喻、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充分運用,如:“鱗爪飛揚”“風塵吸張”“矞矞皇皇”,對少年進行了多種比喻,以高度凝練的詞語進行夸張描述,概括各種對象的特征。這些四字一句或者六字一句的排比,營造出宏大氣勢,讓作者飽滿熱烈的情感恰似湯湯奔流,在詩文之間縱橫流淌。而散句與駢文的結合,形成由散到齊的節奏,彰顯出“中國少年”不可小覷的新生命力、蓬勃的進取志向和不可阻擋的強大,表達出作者對建設“少年中國”的期望與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將二三段一韻到底,讓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體會到句與句之間呼應,段與段之間的遞進。而這些字雖都押“ng”韻,詞性卻顯得自由靈動——有形容詞“惶”“皇”“蒼”“黃”“長”;有動詞“揚”“張”;有名詞“光”“洋”“芒”“荒”“疆”。這種不拘一格的用詞手法,恰好體現了梁啟超摒除老朽、求新思想的主張,也令梁啟超筆下的“中國少年”具有靈動鮮活的形象,呈現出“中國少年”豐富的姿態和精神內涵。我們仿佛看到,千萬個中國少年正如旭日東升、如河流奔涌、如乳虎嘯谷、如鷹隼試飛、如奇花初放、如鋒利刀劍,凝成勢不可擋的力量,向舊的世界宣戰,向新的世界奮進。同樣這些句式給我們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猛烈的情感碰撞。我們的思維為之開闊,想象力為之豐富,并隨著作者的語句,神游于天地之間。
三、列舉喻體,借用典故,撼天動地
列舉喻體,鮮活具體。如果說課文的第一段,作者以反復、排比的修辭手法,讓我們對中國少年的形象充滿了期待,那么課文的第二段,作者便用多個喻體,讓我們對中國少年的形象進行了具象化。結合少年無可匹敵的銳氣與朝氣,梁啟超的喻體選用的便是那些充滿朝氣、充滿力量、未來無可限量的對象。它們是初升的紅日,放射著耀眼的光芒;是掙脫拘束的河流,一瀉汪洋;是潛伏已久的龍,終能騰空而起,鱗爪飛揚;是乳虎嘯谷,便已震懾百獸;是剛長成的鷹隼,初試羽翼,便能吸張風塵;是含苞待放的奇花,卻已顯出光明盛大的模樣;是出鞘的干將之劍,經過磨礪發出寒芒。具有這些特征的“中國少年”腳踩著大地,頭頂著蒼天,氣勢橫掃四海八荒……經過這些句式的描寫,“中國少年”的形象便由抽象到鮮明具體,可謂撼天動地。
課文中大量典故的化用,增強了對“中國少年”形象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課文第二段幾乎每一句都化用了典故。比如“干將發硎”,就來自《列士傳》。干將是古代鑄劍之人,留下寶劍名“干將”。干將被楚王殺害,他的兒子眉間尺拿著父親留下的“干將”劍,為父報仇。而“潛龍騰淵”是《易經》中的乾卦“潛龍在淵”的運用,意指人生的低谷時期,不應迷失方向,而應時刻準備等待時機到來,這正好應對積蓄力量奮起的“中國少年”的形象。“其道大光”出自《周易·益》中的“自下上上,其道大光”,而“矞矞皇皇”則出自《太玄經·交》中的“物登明堂,矞矞皇皇”,形容事物的盛大堂皇。像這樣的典故化用及運用,課文中還有好幾處。這些典故的化用,體現了作者文學造詣的深厚、知識的淵博。我們如今反復細讀,仍不能窮盡其中意境。
在中國近代史上,梁啟超是一位集政治家、學者、作家于一身的名人,一直致力于推動維新,其主要目的是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改革,以應對當時國家面臨的危機。戊戌變法失敗導致梁啟超于同年流亡日本,但他以赤子之心,于同年12月31日在日本橫濱創辦了《清議報》,繼續通過媒介推動維新運動的前行。《少年中國說》便是1900年2月10日發表在《清議報》上的文章。梁啟超寫《少年中國說》的時候已經二十七歲,早已經過了少年時代。但他的一生從始至終心如赤子,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篇《少年中國說》(節選)不僅激勵著我們青少年,同樣激勵著千千萬萬個如梁啟超一樣永懷赤子之心的“少年”,以強大國家為己任,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愿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