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簡稱“大數據試驗區”)作為中國數字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否成為推動民營企業創新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平臺,值得深入研究。基于第十三次中國私營企業調查數據庫,實證檢驗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對民營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并探討其所發揮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大數據試驗區使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更具引領性和自主性,具體表現為采取技術引領戰略以及自主研發戰略,并且該結論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依舊成立。機制檢驗表明,大數據試驗區通過提升企業資源獲取能力、增強企業創新人才吸引力以及助力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進而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在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以及市場環境較為完善的地區,大數據試驗區更能引導企業采取技術引領戰略以及自主研發戰略,意味著未來政策應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完善法治環境以及提升市場活力,以更好地支持民營企業在數字化時代的創新驅動發展。研究結論為理解中國政府前沿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的效果提供了經驗證據,也為完善體制機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技術引領戰略;自主研發戰略;民營企業;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一、 引言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快速推進,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1]。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正在改變各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和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1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有助于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近年來,美國對我國關鍵技術實施嚴格封鎖,這一外部壓力使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保障關鍵技術的安全性。在全球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技術自主不僅是抵御外部技術封鎖的關鍵策略,更是支撐國家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2強調,通過自主創新打破“卡脖子”技術制約,增強核心技術競爭力,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此外,《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3提出要在前沿領域占據技術制高點,在全球競爭視角下對技術領先地位的追求,實現從“追趕”到“引領”的轉變。
從微觀層面看,企業作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主體,在實現“自主”與“引領”目標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主目標旨在幫助企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從而實現技術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而引領目標則聚焦技術的前瞻性突破,以實現全球競爭中的技術領先地位,引領行業發展和變革。創新理論表明,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在動態競爭中實現技術升級,并獲得可持續的市場競爭力[3]。
通過設立“自主”與“引領”目標,我國創新體系能夠在內外部環境中同時尋求技術安全和全球競爭優勢的平衡。尤其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化技術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新的動能。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憑借靈活的機制和快速的市場響應能力,在創新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1,將大數據作為國家重要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在多個地區設立大數據試驗區。民營企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具體實踐中,企業正將大數據與創新生產的工藝流程緊密結合,凸顯了大數據在促進企業創新成長中的重要作用[4-5]。許多學者認為,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對發展的促進效應,融合并挖掘其擁有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從而有效地刺激生產和經營模式的創新[6-7]。盡管如此,由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成立時間較短,對這一主題的研究仍須進一步深化。目前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數字化轉型[8]、全要素生產率[9]和綠色創新[10]等話題上,而關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企業創新戰略選擇”之間關系的討論還相對較少。因此,關注企業創新戰略選擇以實現技術創新的“自主”和“引領”的雙元目標是一個重要話題,不僅為民營企業自身發展帶來機遇,也對整體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那么,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存在何種影響?如若存在影響,其影響渠道又是什么?
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區別傳統文獻對企業創新的衡量(創新投入、創新產出等),本文從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視角出發,通過考察企業在自主創新和引領創新方面的表現,更全面地評估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潛力,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指標構建視角。其次,探討地區特征(括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對大數據試驗區設立與企業創新戰略選擇之間產生的影響,對于理解大數據試驗區政策效果、完善政策設計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價值。最后,將“自主”與“引領”戰略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結合,強調國家層面政策在推動企業創新中的作用。通過這一分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更加細致和多維的理論解釋,特別是解釋了在大數據背景下,如何通過大數據試驗區政策推動企業創新。
二、 研究假說
1. 文獻回顧
隨著信息技術與社會經濟的不斷交融,大數據已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最為活躍的創新要素[11]。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了大數據的重要性,并在近年來積極推動大數據發展。建設大數據試驗區是為了應對當今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挑戰,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提高國家的整體信息化水平,進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已有學者對大數據試驗區設立產生的影響從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在微觀層面,曾祥炎等[8]、石玉堂等[12]認為大數據試驗區設立有助于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張益豪等[9]、孫雪嬌等[13]提出大數據試驗區設立有助于提升企業生產效率;此外,還有學者關注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企業投資結構的影響[14]。在中宏觀層面,蘇錦旗等[15]、邱子迅等[16]指出,大數據試驗區設立能顯著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學者關注了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產業升級[17]、綠色生產[18]、外商直接投資[19]以及脫貧[20]等產生的影響。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崔建軍等[21]指出,大數據試驗區設立有助于提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提升企業的信息處理能力、拓展企業資源邊界并提升企業的主動風險承擔性等三個方面加以實現。陳文等[10]也得出,大數據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綠色創新績效。此外,戴艷娟等[22]、王曉紅等[23]認為,設立大數據試驗區顯著促進了試驗區內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
可見,現有文獻已經關注到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企業行為以及中宏觀經濟發展的影響,然而對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如何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缺乏關注。尤其在當下,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從國際上看,盡管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業和芯片等核心領域,仍然依賴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洲等國家的技術;從國內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企業的創新信心不振。因此,充分挖掘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政策紅利并助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顯得尤為必要。
2. 假說提出
大數據試驗區的設立不僅可以改善大數據的基礎設施、提升數據的開放與共享水平,還能拓寬大數據的創新應用范圍。從這個角度而言,大數據試驗區設立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而這種影響勢必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層面。本文從資源獲取能力、創新人才吸引力以及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等三個方面分析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
基于提升企業資源獲取能力層面的分析。政府在大數據試驗區內提供稅收優惠、貸款便利和補貼等一系列財政激勵措施。企業通過優先考慮獲得政府資源,能夠更加有效地獲取對其研發和創新活動至關重要的資金支持。這些政府補貼通常旨在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或者解決大數據領域內的特定挑戰。當企業能夠獲取這些額外的資源時,其更有能力投入到高成本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中,嘗試新的創意,探索新的商業模式[24]。政府補貼不但可以減少初創期的財務壓力,而且還可以為企業提供試錯的空間,從而允許企業采取更加大膽的創新策略。而且,政府補貼的獲取還可以提高企業在潛在投資者和合作伙伴面前的吸引力,表明該企業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并已進入行業發展的前沿[25]。這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聲譽和品牌形象,進一步增強其競爭地位。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創新戰略定位也隨之得到增強。一方面,擁有政府的財政支持意味著這些企業可以更加自信地追求長遠的研發目標和大膽的創新計劃。另一方面,企業也能通過這類支持對創新項目進行更好的規劃與定位,確保自身與國家的發展戰略目標保持一致。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1:
假說H1:大數據試驗區設立能提升企業資源獲取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創新戰略選擇。
基于增強企業創新人才吸引力層面的分析。在企業發展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高端人才在推動創新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26]。高端人才具備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專業知識,通過持續的學習和探索,不斷吸收、融合和演進個體知識,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27]。大數據試驗區設立能增強企業創新人才吸引力,背后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數據試驗區作為創新活動的聚集地,為創新人才提供了一個優越的創業和發展環境。大數據試驗區通常配備先進的大數據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為創新人才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同時,大數據試驗區還聚集了眾多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形成了創新人才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網絡,促進了創新人才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另一方面,大數據試驗區通常伴隨著政府的全面政策支持,這些政策為創新人才提供了更加寬松的環境。創業資金和人才引進等政策大大減少了創業和創新活動的成本和風險,使從事創新工作的個人和團隊更加愿意承擔挑戰、尋求突破。良好的創新環境不僅可以吸引本地人才,也對國內外優秀人才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從而推動企業乃至整個區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2:
假說H2:大數據試驗區設立能增強企業創新人才吸引力,進而提高企業創新戰略選擇。
基于助力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層面的分析。在大數據試驗區中,傳統行業的邊界開始模糊,新的協作關系在不同領域的專業組織之間萌芽。企業可以與學術機構或研發組織一起,利用大數據的力量,共同挖掘和解析數據,以揭示商業機會或實現技術突破。企業能夠訪問前所未有的數據量,這促使企業家重思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推動產品或服務的創新[28]。這種新興的研究生態環境成就了企業創新活動的繁榮景象,為企業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后盾,而這些技術上的進步反饋到企業層面表現為產品和服務的不斷更新,更精確的市場洞察力以及更加貼近顧客需求的個性化選項。隨著互動頻繁,不同背景的創新者和企業家匯集一堂,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為企業建設研發平臺提供了更多的數據支持和合作機會[29]。大數據試驗區的設立,塑造了一個互利共生、以數據驅動共同進步的商業世界新秩序,直接影響了企業如何制定和調整其創新戰略。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H3:
假說H3:大數據試驗區設立能助力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進而提高企業創新戰略選擇。
三、 樣本、變量與模型
1. 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等在2018年聯合發布的第十三次全國大規模私營企業家抽樣調查報告。調查范圍涵蓋中國31個省區市(基于數據可得性,不包括港奧臺地區)的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私營企業,權威性較強、樣本量充足、有比較廣泛的代表性和覆蓋面,在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2. 變量設定
(1)因變量
本文借鑒黃送欽等[30]的研究,利用中國私營企業調查數據,構建民營企業創新戰略選擇指標。本文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視角分別考察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一是技術引領戰略,包括企業短期和中長期(5年后)兩種技術引領戰略,對應的調查問卷的題器為:“您如何評價企業目前在業內的技術定位:以技術引領為主,還是以跟隨和模仿其他企業的技術為主?如果我們用1~10來打分,越是引領型的,分數越高;越是跟隨和模仿型的,分數越低”。二是自主研發戰略,同樣包括企業短期和中長期(5年后)兩種自主研發戰略,對應的調查問卷的題器為:“您如何評價企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以自主研發為主,還是以引進其他企業技術為主,如果我們用1~10來打分,越是以自主研發型的,分數越高;越是以引進為主的,分數越低”。
(2)自變量
中國自2015年以來,先后有10個省區市分批次獲批建設大數據試驗區。2015年,貴州成為首批建設大數據試驗區的省份。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河南、上海、重慶和廣東等省區市也相繼獲得試點資格。為了分析大數據試驗區對民營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本文設計一個虛擬變量BCPA,用于表示某一特定省區市是否建設大數據試驗區。具體來說,若某一省份(城市)建設大數據試驗區時,則BCPA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3)中介變量
中介變量主要包括政府補助、高學歷人才和研發平臺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補助(Subsidy),如若企業獲取政府補助時,則該指標取值為1,否則為0。二是高學歷人才(High_educate),主要從企業擁有的高學歷人才方面予以體現,以企業全體雇員中大學文憑及以上員工人數所占比例衡量。三是研發平臺(Platform),以企業是否建設省級研發平臺進行衡量,如果企業建設省級研發平臺時,則該指標取值為1,否則為0。
(4)控制變量
本文從企業家、企業和中觀環境層面選擇控制變量,具體包括企業家性別(Gender)、企業家年齡(Age)、是否為人大代表(Deputies)、兩職合一(Dual)、黨組織(Party)、企業存續年限(Duration)、研發合作(Corporate)、治理結構(Structure)、新技術儲備(Technology)、地方政府債務破產風險(Risk)、地區財政赤字(Deficit)以及地區文化價值(Value)。
3. 模型設計
為了檢驗大數據試驗區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本文構建回歸模型(1)。
[Strategyi=α0+β1BCPAi+β2∑CV+∑Industry+∑Province+εi] (1)
式(1)中,Strategy表示企業創新戰略選擇,包括技術引領戰略(Short_position、Long_position)與自主研發戰略(Short_source、Long_source);BCPA表示是否建設大數據試驗區;CV為控制變量合集。此外,考慮到數據中極值的影響,對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縮尾處理。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四、 回歸分析
1. 變量統計分析
表2報告了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在企業創新戰略選擇方面,短期技術引領戰略與短期自主研發戰略的平均值分別為5.710、5.396,而長期技術引領戰略與長期自主研發戰略的平均值分別為6.867、6.495。總體而言,短期技術引領戰略與短期自主研發戰略的平均值較低。對于大數據試驗區指標(BCPA)而言,平均值為0.383,表明樣本中約有38%的企業所處地區建設了大數據試驗區。
2. 基準回歸
表3報告了大數據試驗區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回歸結果。從表3可知,大數據試驗區(BCPA)的系數均顯著為正(至少通過5%顯著性檢驗),表明大數據試驗區的建設能夠顯著提高民營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引導民營企業采取技術引領戰略、自主研發戰略。基準回歸分析結果支持理論分析。
3. 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還進行了如下穩健性檢驗:
第一,考慮企業注冊類型。不同企業注冊類型之間的差異會影響企業在創新戰略選擇方面的權衡和決策,在創新方面的資源獲取、風險承擔、管理和決策機制以及法律規范上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了企業在創新戰略上的選擇范圍和方式。因此,考慮到企業注冊類型(包括一人公司、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在穩健性檢驗中控制企業注冊類型。從表4中列(1)至列(4)可知,在考慮企業注冊類型后,所得結果依舊穩健。
第二,變更因變量衡量方式。在基準回歸中,采用排序回歸的方法,而在穩健性檢驗中,將技術引領戰略(Short_position、Long_position)與自主研發戰略(Short_source、Long_source)設置成虛擬變量,如果企業家打分大于等于7時,則取值為1,否則為0,并采用Logit進行回歸。具體回歸結果如表4中列(5)至列(8)所示。可以得出,在變更因變量衡量方式后,所得結果與基準回歸相一致。
第三,傾向得分匹配估計法(PSM)。雖然,在本研究中,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是一種外生變量,但是仍可能存在潛在內生性影響。這是因為,本文所使用的樣本數據是調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樣本選擇偏誤產生的內生性問題。為此,在穩健性檢驗中使用傾向得分匹配估計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匹配后變量的標準化偏差均在5%以下,說明匹配效果良好,保障了后續實證的可靠性。具體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可以得出,在考慮樣本選擇偏誤的影響后,BCPA的系數均顯著為正(至少通過10%顯著性水平檢驗),所得結果基本保持不變。
第四,考慮到因變量“自主”與“引領”戰略選擇采用企業自我打分測量可能存在的主觀性偏差,影響研究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為了提高測量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采用企業研發投入衡量企業的技術自主性;采用核心技術領先性衡量企業的技術引領性。具體而言,研發投入對應的調查問卷的題器為:“2017年,貴企業研發費用多少萬元”,采用研發費用的自然對數表征;核心技術領先性對應的調查問卷的題器為:“與同行企業相比,貴企業的競爭優勢最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將選擇“核心技術”的企業樣本定義為1,否則為0。從表6可以得出,設立大數據試驗區有助于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并且,還能幫助企業提高核心技術的領先性。穩健性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因變量構建的偏差問題。
五、 機制檢驗與異質性分析
基準回歸檢驗已經驗證了設立大數據試驗區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影響,即促使民營企業采取技術引領戰略以及自主研發戰略,但是具體的內部機制還未進行探討。本部分從資源獲取能力、創新人才吸引力以及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1. 機制檢驗
提升企業資源獲取能力層面分析。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設立大數據試驗區能提升企業獲取政府補助的機會。從表7列(1)可知,設立大數據試驗區顯著提高了企業獲取政府補助的機會。根據列(2)至列(5)可知,將政府補助納入主效應模型中予以控制,政府補助(Subsidy)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提升企業資源獲取能力是大數據試驗區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重要中介路徑。
增強企業創新人才吸引力層面分析。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設立大數據試驗區通過增強企業創新人才吸引力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從表8列(1)可知,設立大數據試驗區顯著提高了企業高學歷人才比例。從列(2)至列(5)可知,將高學歷人才納入主效應模型中予以控制,高學歷人才(High_educate)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吸引高素質人才是大數據試驗區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重要中介路徑。
助力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層面分析。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設立大數據試驗區通過助力企業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根據表9列(1)可知,大數據試驗區設立顯著提升了企業建設研發平臺的積極性。從列(2)至列(5)可知,將研發平臺納入主效應模型中予以控制,此時研發平臺(Platform)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激勵民營企業建設研發平臺是大數據試驗區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重要中介路徑。
2. 異質性分析
基于政務環境層面的異質性分析。近年來,政府加速推進“放管服”改革,積極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優化審批服務。企業所處地區的政務環境可能存在一定差異性,使得企業受大數據試驗區政策的影響也具有異質性。本文對應的調查問卷的題器為:“過去一年以來,您覺得行政審批手續更加方便、簡捷的改善程度如何”,選項有“明顯改善”“有所改善”“一般”“改善不大”“完全沒有改善”“沒有體驗,不知道”,將選擇“明顯改善”“有所改善”的樣本企業定義為政務環境良好組,否則為政務環境較差組。從表10結果可知,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處于政務環境良好地區的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這可能是因為,處于政務環境差的地區,政策不夠完善、落地不到位,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有限,進而減弱大數據試驗區政策支持的正向促進作用。
基于法治環境層面的異質性分析。考慮到企業創新戰略轉型會受到法治環境的影響,本文將樣本企業分為法治環境良好與法治環境較差兩組。對應的調查問卷的題器為:“過去一年以來,您覺得法律、法規的完備的改善程度如何”,選項有“明顯改善”“有所改善”“一般”“改善不大”“完全沒有改善”“沒有體驗,不知道”,將選擇“明顯改善”“有所改善”的樣本企業定義為法治環境良好組,否則為法治環境較差組。從表11結果可知,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處于法治環境良好地區的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在法治環境較差地區,政府的監管和管理不夠有效,數據資源的共享和保護存在問題,企業很難獲得高質量的數據支持。同時,法治環境較差地區的政策支持和服務可能相對不足,限制了企業的創新活動。
基于市場環境層面的異質性分析。考慮到企業創新戰略轉型會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本文將樣本企業分為市場環境良好與市場環境較差兩組。對應的調查問卷的題器為:“過去一年以來,您覺得市場監管部門運動式執法的改善程度如何”,選項有“明顯改善”“有所改善”“一般”“改善不大”“完全沒有改善”“沒有體驗,不知道”,將選擇“明顯改善”“有所改善”的樣本企業定義為市場環境良好組,否則為市場環境較差組。從表12結果可知,大數據試驗區設立對處于市場環境良好地區的企業的創新戰略選擇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在一個市場環境良好的情況下,企業能夠面對更多的市場機會,會激勵其進行創新。
六、 結論與啟示
1. 研究結論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經濟形態,通過數字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和可持續性。大數據試驗區的設立正是為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取得新突破。研究發現:第一,大數據試驗區有助于引導民營企業采取技術引領戰略以及自主研發戰略。第二,大數據試驗區通過提升企業資源獲取能力、增強企業創新人才吸引力以及助力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進而影響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第三,在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以及市場環境越完善的地區,大數據試驗區對企業創新戰略選擇的促進作用更明顯。
2. 研究啟示
本文研究結論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評估中國大數據試驗區的政策效果,以及從供需兩端、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視角制定大數據試驗區發展方案,推動民營企業擺脫“低端鎖定”困境。
首先,本文研究結論指出,大數據試驗區使民營企業在創新發展過程中更具引領性和自主性。因此,政府應逐步推動和擴大大數據試驗區的試點范圍,充分發揮大數據試驗區對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數字企業發展的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同時,也要注重數字資源的整合和基礎數字技術的研發,以實現關鍵領域技術的突破,改變產業鏈和供應鏈受制于人的情況,推動數字經濟的深化發展。其次,完善營商環境建設,充分釋放數據資源的價值潛力。具體而言,在數字經濟時代,要加強政府、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建設,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使數據資源能夠被充分利用,并鼓勵數據共享和交流,減少數據孤島現象,實現其最大的價值潛力。最后,傳統上,民營企業在技術和創新方面相對較弱,難以實現高質量的發展。隨著大數據試驗區的發展,民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擺脫低端定位,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建立更為開放、靈活、多元的政策環境和合作機制,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潛能和創業熱情,鼓勵其采取技術引領戰略以及自主研發戰略,提高其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陳德球,胡晴.數字經濟時代下的公司治理研究:范式創新與實踐前沿[J].管理世界,2022,38(6):213-240.
[2] 賀正楚,潘為華,潘紅玉,等.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創新效率:制造過程與商業模式的異質性分析[J].中國軟科學,2023(3):162-177.
[3] 陳西嬋,陳艷,羅正英,等.營商環境、研發補貼與國有企業實質性創新[J].科研管理,2024,45(2):155-164.
[4] LIU D, CHEN S, CHOU T.Resource Fit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BC Bank Global E‐Banking Project[J].Management Decision,2011,49(10):1728-1742.
[5] DALENOGARE L, BENITEZ G, AYALA N, et al.The Expected Contribution of Industry 4.0 Technologies for Industrial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8(204):383-394.
[6] 吳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
[7] FUSTER A,PLOSSER M, SCHNABL P,et al.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Mortgage Lending[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9,32(5):1854-1899.
[8] 曾祥炎,魏蒙蒙,周健.數字經濟發展如何影響企業轉型升級?——基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準自然實驗[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74-91.
[9] 張益豪,郭曉輝.大數據發展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基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23(2):69-82.
[10] 陳文,常琦.大數據賦能了企業綠色創新嗎——基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準自然實驗[J].財經科學,2022(8):76-92.
[11] 朱秀梅,林曉玥,王天東,等.數據價值化:研究評述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3,45(12):3-17.
[12] 石玉堂,王曉丹.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設立能否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基于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3:1-18.
[13] 孫雪嬌,范潤.數字經濟對大中小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鴻溝效應[J].經濟管理,2023,45(8):45-64.
[14] 孫哲遠.數字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制造業企業“脫虛向實”?——來自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證據[J].現代經濟探討,2022(7):90-100.
[15] 蘇錦旗,唐詩瑤,張營營.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能否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試點區政策的準自然實驗[J].現代財經,2023,43(10):56-73.
[16] 邱子迅,周亞虹.數字經濟發展與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基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分析[J].財經研究,2021,47(7):4-17.
[17] 陳啟斐,田真真.大數據與產業賦能——基于國家級大數據試驗區的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23(7):90-107.
[18] 程云潔,段鑫.數字經濟能促進城市減霾降碳嗎?——基于八大國家級大數據試驗區的準自然實證分析[J].軟科學,2023:1-12.
[19] 耿偉,王筱依,王鑫源.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與FDI流入——基于數量和質量的視角[J].國際經貿探索,2023,39(1):19-35.
[20] 謝小芹,林丹妮.超越與重塑:大數據驅動的新型治貧模式——基于首個國家級(貴州)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個案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22(12):95-109.
[21] 崔建軍,雍雁嵐,王少輝.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J].經濟問題探索,2023,(12):37-59.
[22] 戴艷娟,沈偉鵬,譚偉杰.大數據發展對企業數字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準自然實驗[J].西部論壇,2023,33(2):16-28.
[23] 王曉紅,李娜.數字技術發展、產學研合作與企業創新能力——基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7):1-8.
[24] 景明禹,劉璐,王魯寧.稅收負擔不確定性、政府補助與企業創新[J].財經科學,2022,(09):138-148.
[25] 陳東,邢霂.政府補貼會提升企業的投資規模和質量嗎——基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對比的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41(8):84-99.
[26] 劉善仕,孫博,葛淳棉,等.人力資本社會網絡與企業創新——基于在線簡歷數據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7(7):88-98.
[27] 逯東,余渡,黃丹,等.內部培養與外部空降:誰更能促進企業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20(10):157-174.
[28] 徐翔,趙墨非,李濤,等.數據要素與企業創新:基于研發競爭的視角[J].經濟研究,2023,58(2):39-56.
[29] CENNAMO C.Competing in Digital Markets: A Platform-Based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1,35(2):265-291.
[30] 黃送欽,禹心郭,呂鵬.平臺的力量:設立研發平臺能促進企業創新嗎?[J].經濟管理,2023,45(2):80-9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向企業‘卡脖子’技術攻堅的嵌入式情報服務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3CTQ017)。
作者簡介:張紅梅,女,碩士,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營企業治理;邢霂,男,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企業創新;陳東,男,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營企業治理。
(收稿日期:2024-10-16" 責任編輯:殷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