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四川,我長在四川,四川的黑土清泉是我生命的根本,四川的山河草木是我性靈的源泉。風雨化育,人文陶淬,在這化育和陶淬中鑄就了我的情性和我的藝術。我深愛著故鄉的土地,是因為它不知把多少的愛憐都悄然地給予了我。這個書法展便是我和它情有獨鐘的愛的見證。
本人才思不敏,此生卻又偏偏迷醉于詩歌。李白和杜甫,詩中圣哲,早早地便坐臥在了我的心中,奉若神明。正因為這樣,所以這次的“草堂墨韻”書法展中所采用的題材以李杜詩歌為最多。
“丹青不知老將至”。春秋競逐,歲月如輪,就這樣,在沙沙的磨墨聲中,不知那幾多的墨丸兒磨折了我的幾莖須發,兩鬢班白。宇宙茫茫,而人生一瞬。藝術人對藝術的永無休止的苦苦追求,仿佛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去對抗那沒有涯岸的世界永恒。像逐日的夸父,懷揣夢想,手握希望的拄杖,在了不知幾何的歡悅與痛苦,亢奮與焦灼中,異想天開般地要摘下那高懸在天際中的太陽,在渴望中燃燒生命,企圖讓手中那緊握的拄杖化為藝術林中的一抹綠色。
前代賢人說:“體無常規,言無常宗,物無常用,景無常取。”變化發展,此是天道,世界上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天道如此,人事還能在外、書法藝術還能在外嗎?天道無涯,彼岸無期,就這樣,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將永遠地在變化中奔波。因于此,本次的這個書法展,雖屬我的用心之作,但我依舊要襲用當下的流行語坦言:詩在遠方,而我,“尚在路上”。
2024年11月15日,鄧代昆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草堂墨韻——鄧代昆書法展”開幕式上如是致辭。此次展覽由三個部分構成,全面呈現了鄧代昆的書法藝術風格與成就,共展出書法精品141件,作品形式豐富多樣,風格獨具特色,既凸顯了他草書的典型面貌,又能從作品中感受到他的詩文情懷。第一部分是以杜甫詩歌為題材創作的書法作品50件,表達了他對“詩圣”的崇高敬仰,以及對杜詩的喜愛;第二部分是以李白詩歌為題材創作的書法作品40件,映襯了他豪邁奔放的書風;第三部分是以歷代詩人如陶淵明、王維、孟浩然、陳子昂、高適、李商隱、蘇軾等詩詞為題材創作的書法作品51件。為此,《現代藝術》本期“人物”欄目,推出書法家鄧代昆的藝術人生,以一篇“‘草堂墨韻——鄧代昆書法展’側記”,講述鄧代昆如何將書法與古典詩詞融合,探索藝術新形式,展現其深入傳統、致敬經典、開拓創新的藝術追求。
鄧代昆
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歷任成都市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成都博物院書畫藝術院院長,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員,中國書法館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非遺”專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理論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草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書學學會副會長。作品入展:全國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全國第二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屆扇面書法展、全國第二屆草書展等展覽22次(獲獎4次)。入選西泠印社主辦的展覽2次(獲獎2次)。獲國際、全國大獎一等獎(含特等獎、金獎)183次,二等獎(含銀獎)28次。書畫篆刻等作品及相關文章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藝術作品及文章被收入多種專集。有個人藝術專著、藝術作品集及合作、參與編著書籍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