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傳媒行業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顯性代表和國家形象的硬招牌,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與此相關,傳媒教育的發展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進入了快車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傳媒教育作為主流媒體人才培養的搖籃,在貫徹這一精神中就要著力推進傳媒教育系統性變革。筆者結合河北傳媒學院的實際工作,探討大力推進的傳媒教育系統性改革中的五個關鍵環節的轉型問題。
使命任務轉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教育、科技、人才定義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就要求我們跳出教育看教育。大學傳媒教育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出版發行、新聞編播、輿論宣傳等內容,而是必須站在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高度來理解。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建設,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明顯增強。我們的傳媒教育必須盡快完成由傳統傳媒教育向現代傳媒教育的轉變,應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背景下培養出一大批有能力擔當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的新一代傳媒人才,必須用高質量傳媒作品為人民服務,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同時新一代傳媒人才必須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樹立中國形象,推動世界對中國的認識、理解和共情,成為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進程的鋪路石。中國傳媒的這種使命意味著國際傳播和國內傳播將逐步“一體化”:一是國內傳播要提高站位,使國際社會從中更真切地認識中國、感受中國;二是國際傳播要增加更多的中國元素,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現代化的現實進程,使世界走出對現代中國的模糊認知。
因此,中國傳媒教育在新時代的使命必須轉型,要在不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互鑒的語境下,進一步推動其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的融合。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有兩個時間節點,即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是在2035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的時限是在本世紀中葉。這兩個時間節點清楚地告訴我們,從現在起到目標實現,只有10~20年的時間。我們必須爭分奪秒調整辦學思路,實現使命轉型,把傳媒教育與國家戰略聯系起來,與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聯系起來,與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聯系起來,全心全意為之服務,保障我們的傳媒教育路子正、行得遠、強起來,盡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目標轉型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綱領性文件。目前,教育改革大潮正在推動人才培養方案的大面積調整,取得了較好成果。但是培養方案中對培養目標的描述,往往采用一句經典的、高度概括的、普適性的標準句式,從而把專業特點、辦學定位、校情優勢、學生個性等內容都抽象掉了,使培養目標成為泛化的、空洞的、校校皆可用的“模具”。
筆者認為,人才培養方案對培養目標的設計要考慮到未來傳媒人才的要求:一是高站位,能夠站在世界看中國;二是寬視野,能站在中國看世界;三是大胸懷,不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保持民族情感和家國情懷,還要在跨文化交流、跨文明互鑒中找到世界人民的共同價值、共同愿景、共同語言,提高中國傳媒的實效性;四是強能力,也就是要有傳媒人所特有的敏于思、敏于新、敏于行的能力。這些考慮要通過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人才規格做出具體表達,比如,人才規格具體設定要做到基本面貌清晰化、通識要求具體化、知識結構具象化、專業技能標準化、就業指向明確化等特征。當然,如果做到這一點,專業培養方案就不可能是全專業通用的,應該是在同一個專業內有多個方案可供選擇,甚至努力做到“一人一方案”。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已經具備了對這種要求的支撐能力。我們應該看到,教育理念的開放化、社會需求的復雜化、培養方式的多元化、個人志趣的多樣化,沖擊著人才培養方案的“大一統”模式,河北傳媒學院擬用五年時間完成這一調整。
培養方式轉型
從2014年教育部提出部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到2024年新專業目錄出臺,10年中以產教融合為目標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廣泛共識和重要成果。筆者在辦學進程中深感傳媒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是一項社會工程,傳媒產業、行業和企業是學生成才的“孵化器”;社會舞臺,包括傳媒現場舞臺、為社會服務的舞臺、各類技能競賽舞臺、支持正能量傳播的線上自媒體平臺等,既是學生生長的起點,也是學生學成的歸宿;傳播實踐則是學生成長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客觀存在的困難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傳媒教育與傳媒產業各有各的工作目標,“隔行如隔山”“融而不合”“合而不作”的現象普遍存在,融合、合作難以從實質上達成。
為了讓教育對接產業,河北傳媒學院想了許多辦法,取得了一些效果。例如,由學校申請國家藝術基金,請相關行業人員合作完成;由學校籌錢拍攝電影,請社會名導、演員、職員參與;學校的師生通過無償服務,推進地方融媒中心建設;二級學院(如人工智能學院)按照產業學院模式與相關企業共同推進;接受媒體委托,與其共同完成節目制作等。但是,雙方對融合、合作的認知差距較大,育人單位承擔不起支持產業的成本,用人單位不愿承擔育人成本。為了打通產教融合壁壘的“最后一公里”,筆者認為需要加大政府的作用。近幾年,教育部已經著手成立全國試驗性的產教融合中心和推進產業學院,但這些項目相對于傳媒教育的發展需求而言,還是杯水車薪。我們希望中央和省級政府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投入力度,盡快建立可以惠及更多學校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這關系到教育強國建設的進程和質量。
教育技術轉型
傳統教育技術含量極低,黑板+粉筆陪著教育走過了千百年歷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多媒體逐步進入課堂,使傳媒教育出現了新氣象。但是目前一個潛在的矛盾是,新技術在產業領域的應用和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差距較大。數智技術作為當今世界頂尖技術之一和社會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直接推動了傳媒產業的業態升級,影響既深且巨。但在傳媒教育領域,數智技術的進入相對滯后。其結果是傳媒教育與傳媒產業不相適應,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貨”不對路,既影響著產業的迭代,也影響著畢業生就業。
作為傳媒教育工作者,以積極的心態擁抱AI技術,盡快實現AI技術對教學與管理的全覆蓋當是我們的不二選擇,是我們的使命使然。2024年,河北傳媒學院出臺了應對AI技術的行動方案,其中一項是將3000萬元資金用于一批教室的實質化改造,目前已進入使用狀態,并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新課堂上,師—生—機互動,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格局、全新的狀態、全新的教學效果,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課堂。在傳統課堂上已經出現的師生隔心交流、互相戒備狀態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教與學被動應付甚至對立的課堂氛圍已經變為主動配合和相互默契,出現了教育的良性循環,即新技術改變著教育生態,新教育生態塑造著新型師生,新型師生推動著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也可以說,數字技術正在催生一種新質教育力。
當然,AI技術本身還在發展,智慧課堂也正經歷被人們逐步認識、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出現新的矛盾、新的問題,需要我們警惕和認真解決。比如,生成技術成果的版權如何界定,特別是學生用生成技術完成的作業、論文、藝術作品等其著作權和創新性如何劃分、有無侵權行為,在管理上如何用制度保障學術倫理的公平公正?這在學術界已經多有爭論,但分歧依然很大。我們還遇到一種現象,就是勤奮型學生和依賴型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本來使用AI技術的勞動應該是復雜勞動或創新勞動,但一些現有的生成軟件是“傻瓜”式的,只要輸入一些基本要求,數秒鐘內即可以得到生成文本。盡管此類文本被稱為“電腦體”,缺乏人特有的情感因素和創新思維,但基本能滿足作業要求。一些依賴型學生則利用這種方式應付作業,AI技術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學習上的改進。只有那些勤奮型學生才懂得智慧型學習的真諦,他們能在人機對話中提出問題、深入思考、雙向交流、反復研討,人機雙方通過深度對話最終形成一個理想成果。這樣,勤奮型和依賴型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差距拉大,形成“AI鴻溝”。彌合鴻溝的辦法只能通過“大思政”和正確的方法引領,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和紀律懲罰等手段,把依賴型學生引導到與AI技術相耦合的學習狀態中來,推動他們轉變為勤奮型學生。所以,在研究、推廣、普及AI技術的同時,還應展開對AI技術可能引發的學術倫理、教育公平、學生全面發展等問題的深入研究、充分論證,制定應對政策和措施,保障數智技術的發展與學生成人成才相得益彰。
師資隊伍轉型
強教必先強師,這是教育的一條基本規律和重要邏輯。名師出高徒,古今中外別無例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總是會給教師帶來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目前,我們的教師,包括年輕教師,基本是在傳統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快速發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教學困惑和壓力。例如,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對新人才質量的要求升級,大思政教育體系和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對教學的改變,理論教學與產業的融合成為大趨勢,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以及由此帶來的師生關系調整,專業壁壘已被打破且教師原有專業知識與前沿理論漸行漸遠,專業技能在知識結構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數字化和AI作為新技術已經普遍進入教學領域,學生對數智技術應用的敏感度走在了教師的前頭,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教師而言,有一個學習、消化、研究解決方案并付諸教學實踐的過程。
為了增強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只能從教師的教育和培訓入手,推動和幫助他們由傳統教師向新型教師轉變。一是調整教師的為師觀念,使其成為“學習型教師”。推動教師把終身學習當作自己的生活常態和教學方式,用與學生的“共同學習”來引領學生學習。二是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推動教師由“經師”向“人師”轉變,用自身修養和楷模行為引導學生成人成才,使教師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三是推動教師知識更新,幫助教師拓寬知識領域,深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敢于追趕專業前沿,成為有能力帶領學生走向專業巔峰的向導。四是實施全員動員新技術的培訓。推動教師學習AI技術知識,掌握AI教學技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專長,與學生一起把AI技術的巨大潛力發揮到極致。經過一年來的教師培訓,河北傳媒學院現有教師對全新教育生態的適應性有了明顯轉變,從而推動了學生的學風轉變和全校校風的轉變。
教師轉型的關鍵在于調動教師的文化自覺。從歷史上看,在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傳播與發展創新的全程中,教育家的作用非常明顯。孔子、孟子,以及后來的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人,雖然并非職業教育家,但他們卻以傳承文化、培育新人為己任,嘔心瀝血、終其一生。正是他們這種文化自覺代代相傳,賡續不斷,才鑄就了數千年中華文化的光輝燦爛。現代教育與古代教育有了質的差別,但教育家精神的實質是其文化自覺,這一點是古今相通的。現代大學依然是社會文明和文化的高地,是社會教育的制高點,是現代科技的“孵化器”,是人類進步的指路燈。大學教育的普及率越高,大學越是各行各業尖端人才的必然“搖籃”。大學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才能適應日益更新的教學工作。但是,在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的裹挾下,教師履職的自覺性和職業素養呈現一定程度的弱化,據此,河北傳媒學院提出把“自圣為師”作為教師綜合素質的最高境界和教師繼續學習的最高標準,就是激勵教師薪傳古今教育家所秉持的文化自覺,提高自身道德、厚植專業基礎、推進理論創新,潛心于培養一代新人,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使自己成長為堪當重任的教育家,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