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坐標下,孫迎聯教授新著《共享發展理念下的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研究》是一部聚焦中國脫貧攻堅實踐與共享發展理論探索的學術著作。全書以獨特的理論闡釋和實踐洞察,構建了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扶貧道路的分析框架。該書突破了傳統扶貧研究的政策工具論窠臼,通過“理念—機制—實踐”的三維透視,為解碼中國減貧奇跡提供了新的學術注腳。
該書創造性提出“共享—精準”動態適配理論模型,將發展哲學層面的價值追求與治理技術層面的機制創新有機統一。通過建構“權利識別—資源適配—能力培育”的三階理論框架,系統闡釋了從生存型扶貧到發展型賦能的范式躍遷。這種將政治經濟學分析嵌入精準扶貧實踐的嘗試,為發展型社會政策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研究團隊歷時5年構建的政策基因庫頗具價值:縱向維度完整梳理從“八七扶貧攻堅”到“后脫貧時代”的政策譜系,橫向維度深度解構“六個精準”在云貴川魯豫等地的實踐變體。特別是對“三變改革”中產權細分與利益聯結機制的技術解構,以及對“產業到戶”政策執行偏差的歸因分析,為理解中國政策試驗的“適應性效率”提供了鮮活樣本。
在數字化治理章節,全書既客觀呈現“扶貧云”系統如何實現精準識別的技術飛躍,也敏銳指出算法治理可能引發的“數字懸浮”風險。這種技術樂觀主義與制度反思意識的張力,體現在對“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警示中,彰顯了學術研究應有的批判自覺。
總體上,該書的價值不僅在于構建了本土化的扶貧分析框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與共享的辯證關系。其對“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機制的解剖,對“輸血”與“造血”轉換邏輯的闡釋,為全球減貧治理貢獻了東方智慧。盡管在追蹤研究和國際對話層面留有深化空間,但其展現的理論自覺和方法創新,已然標志著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進入新的學理自覺階段。
(作者系成都大學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