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并將其作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之一。挖掘改革開放精神的時代內涵,探求其與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內在契合,對于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提升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改革開放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需的重要精神支撐,大學生則扮演著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的角色。改革開放精神與大學生創新教育有著內在的契合關系。倡導改革開放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教育中,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理論型、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精神的內涵持續完善,構建了一個內容豐富、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的精神框架。這一精神的核心特質體現在: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堅持守正創新、勇于嘗試的創新精神;強調勇于擔當、腳踏實地的工作精神;以及推崇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和諧精神。改革的實踐成就了偉大的事業,而思想則指引著未來的方向。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不僅深深植根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也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造性產物。
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大學生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為國家的科技創新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后于時代,誰就會被歷史淘汰”。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校,要探索大學生創新教育與改革開放精神譜系的契合之處,幫助青年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探索創新的精神源頭:改革開放精神強調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而大學生創新教育正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鼓勵他們勇于嘗試、勇于創造。改革開放精神為大學生創新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動力,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改革開放精神倡導勇于創新也是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核心價值,鼓勵學生不斷挑戰自己的局限,勇于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開放革新的思維方式:在信息化社會,知識更新迅速,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的灌輸教育模式被繁雜多樣的信息獲取渠道所抵制壓縮。因此,大學生創新教育也應該具有開放革新的思維,鼓勵學生打破學科的界限,跨越學科的壁壘。通過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術,更好地理清問題脈絡,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同時,開放的思維方式也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潛力,鼓勵他們勇于嘗試新的想法和方法,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實現個人的自我突破和成長。
實踐為本的核心理念:鄧小平同志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口號。改革開放精神注重實踐,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生創新教育和改革開放精神都強調實踐探索和問題解決的重要性。大學生創新教育通過教學實踐,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開放精神鼓勵人們在實踐中持續積累并總結經驗,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為國家的繁榮與進步作出更為顯著的貢獻。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鼓勵人們敢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實事求是地探索新知。傳統觀念往往會束縛人們的思維。改革開放精神的引導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拓展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改革開放精神鼓勵人們實事求是地探索新知、追求真理,敢于對傳統觀念提出疑問和挑戰,勇于探索未知的領域,勇敢地迎接考驗。
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大學生創新教育的要求培養出能夠適應并引領時代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理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創新往往來源于對于知識的進一步探索和解讀。改革開放精神中開拓進取的特質鼓勵大學生不滿足于現狀和既定規則,要樂于、善于在未知領域中探索和嘗試。
獨立自主,堅守原則:科學精神要求人們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待知識,追求真理,而道德準則要求人們在創新的同時,不忘社會責任,尊重他人,維護公平正義。改革開放精神中精神與準則的結合,要求大學生在創新實踐中既要保持個人的獨立性,又要與社會和諧共處,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自檢自省,自我革命:自我反思是對個人學術和專業知識的檢驗,更是對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深刻審視。大學生需要通過自我反思,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實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升,而自我超越則是自我反思的自然延伸。
改革開放精神對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踐啟示,是遵循開放精神理論價值的具體實踐理路,在于引領大學生不斷更新觀念,培養創新意識,強化實踐能力,培育風險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培養創新意識,激發探索精神:改革開放精神鼓勵學生敢于提出新想法、新方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單純的知識儲備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大學生創新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和探索,鼓勵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開放精神同時倡導不斷探索和實踐。教育不僅僅是傳授顯性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探索未知領域的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通過實踐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校應該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和活動,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促使學生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強化實踐能力,培養開放心態:實踐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項目實踐、實驗室研究、社會實習等多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更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改革開放精神還倡導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在大學生創新教育中,鼓勵學生去接受和尊重多元文化,學習國際上先進的創新理念和方法。通過國際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拓寬視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新實踐。同時,高校需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創新平臺和實踐機會,行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開放心態和國際視野的形成。
倡導終身學習,培育風險意識:在大學生創新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在傳授顯性知識的過程中,更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教育者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主探究和自我完善的習慣。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根據時代大勢,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和技能。教育體系需要不斷改革,引入先進教育理念和技術,確保學生掌握前沿的知識和技能,包括科學技術的更新、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創新往往伴隨著不確定性,大學生創新教育還需要吸收改革開放精神的風險意識,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創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做到居安思危。教育者需要通過案例分析、模擬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學會如何評估和管理風險,為他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立足提供堅實的支撐。
(作者單位1.山東建筑大學■ 史發杰1 ;2.日照市城西小學■ 史文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