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美國資深科技作者斯蒂芬·威特撰寫的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的全球首部獨家采訪傳記《黃仁勛:英偉達之芯》,經周健工的妙筆翻譯,于2024年底在中國出版。
今年1月中旬拿到新書開始讀,主人公黃仁勛剛好抵達深圳,參加英偉達中國公司年會。未曾料到,這趟中國行因10多天后的一場“風暴”,成為一個特殊節點。這位身價上千億美元、執掌著全球最值錢上市公司英偉達(NVIDIA)的CEO,人生像GPU的“并行計算”一樣所向披靡。
為游戲公司供應顯卡的英偉達,在這位“強迫癥”老板的30年治下,連續重生數次,成為AI時代的霸王。斬英特爾、揮劍斥AMD,第一時間使用卷積神經網絡的視覺模型優化GPU,建CUDA護城河……看上去,好運對他青睞有加,對運氣的駕馭像從他身體里長出來的能力。持續攀升的股價和行業地位,為他此次的中國行添上一個巨星巡演的神秘光環。但西子湖畔一個隱秘角落,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正伺機按下一枚按鈕。
剛剛過去的半個多月,詹森(黃仁勛英文名音譯)這位“戰神”執掌的英偉達,在短短幾天時間里,因中國公司幻方量化發布的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股價震蕩。在世界最前沿的技術和應用領域,“Made in China”的梁文鋒強勢闖進人們的視野,一舉打破美國AI一騎絕塵的局面。
英偉達和它的締造者黃仁勛30年的故事還在逐頁講述。首個“非遺版”春節前夜,1月28日,冬日暖陽穿過紗窗,將和煦的光束投射在《黃仁勛:英偉達之芯》第370頁的書頁上。被噴成鉛字的故事尾聲因DeepSeek的全面爆發,臨時寫下了一個全新的開放結局。
這無疑是最特殊的一次閱讀體驗。一場科技風暴,讓10來天的閱讀過程跨越了兩個“時代”。從書頁和故事中接壤AI日新月異的現實,通過閱讀,讀者能產生對這場科技革命更透徹、更身臨其境的認知。
這也是本期“商界讀書”力邀您一起閱讀這本書的理由:與其迷失在風暴眼,不妨趁機補上這節課。無論財富和科技榜單如何迭代易主,《黃仁勛:英偉達之芯》都是從周期穿越而來的一本經典“教科書”。
——論歷史地位和長期價值,讀者需要了解的行業變遷和這場劇震的源頭,連同世界AI的史前文明與“創世紀”,這本書里都有。
為完成這本采訪傳記,資深科技作者斯蒂芬·威特通過大量一線采訪,獲得豐沛的一手信息。在挖掘信息、鋪排內容和講述故事等方式上,這本書都兼具可讀性與實用性。它縝密拆解了英偉達的芯片帝國,同時細致地刻畫了黃仁勛的人物形象。
尤其值得一說,很少有傳記書籍出版商,專門將薦讀手冊做成單獨的冊子印發。閱讀370頁的全書正文前,你能從額外近50頁的業界一線資深人士的讀后感中提前踏上非凡閱讀之旅。
這個從游戲顯卡到AI芯片的跨界故事,完整講述了黃仁勛在科技領域踐行的西西弗斯式的“推石文化”,英偉達30年的企業發展史就是從“摩爾定律”向“黃氏定律”推演成功的全過程。
讀完全書,大致有4條關鍵閱讀線索可供索驥:1.黃仁勛的領導力;2.英偉達的技術轉折點;3.CUDA架構的重要性;4.面對危機的突圍慣性。
作者畢業于芝加哥大學數學專業,在芝加哥和紐約著名的對沖基金公司工作后,又求學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他以深刻而專業的科技洞察力、清晰的寫作風格和敏捷的報道能力受到廣泛贊譽。
同樣作為新聞工作者,在閱讀的字里行間,本刊記者對本書作者斯蒂芬·威特的職業精神尤其崇敬。他極盡所能完成了持續多時的大量面對面采訪,數次與主人公黃仁勛不太“穩定”的情緒打交道,又數次在被質疑、被否定后窮追不舍,將涓涓細流匯進書頁。
作者和黃仁勛進行了多次面對面深度溝通,以最高訪問權限多次采訪黃仁勛的親朋好友、合作伙伴以及英偉達員工。只有新聞同行,才最清楚這些細節的含金量。
所有汗水和堅持澆灌出這本黃仁勛和他領導的芯片與人工智能革命的獨家之作,將對外界而言長期模糊的背影寫實,也因此成就了本書在多個維度的可讀性和勵志內核。
通過講述英偉達的故事,作者還用筆觸織綴了當今世界AI的核心圈層/朋友圈網絡,梳理了一幅以英偉達核心高端算力和開發生態為中心的關系圖譜。
在隨時都有可能竄出“黑馬”的世界科技前沿,這本書在不確定性中記錄了一些必須了解的本質和常識。
書里勾勒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是英偉達如何從游戲廠商的供應商成功跨界并行計算的高端芯片領域,提前為AI產業的爆發締造史前文明。技術崇拜和職業信仰是作者勾勒黃仁勛畫像的重點。
技術在暗中加速迭代,“生存陷阱”像一個影子,伴隨黃仁勛在幾個重大節點做出關鍵決策。書里描述了大量翔實而令人難忘的細節,解釋了英偉達為何能持續穿越周期,它們最后無不指向一種近乎病態的未雨綢繆——“黃氏生存法則”:把每次成功視為偶然,把每次失敗視為必然。
春節期間遭遇DeepSeek這匹“黑馬”的強勁沖擊,無疑是英偉達不得不再次面臨的一場新危機。用較低的訓練和部署成本,中國AI大模型DeepSeek挑戰了英偉達高端芯片和算力帝國的堡壘。一夜之間,在一片點贊的歡呼聲中,DeepSeek迅速完成了AI的大面積普及。
技術持續在暗中加速迭代,隨時準備沖擊一切。作者在還原2006年CUDA決策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時,就曾前瞻性地記敘過大量文字。現在來看,竟呼應了DeepSeek今天的奇跡和表現:與其在舊戰場開卷,不如重新發明戰場。
不過,Meta 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分析稱,當下,外界不要只關注中美 AI 競爭,DeepSeek 更重要的價值是“開源對閉源的勝利”。
英偉達在AI時代的統治力本質是“開發者生態的勝利”,但數千萬CUDA程序員構成“鋼鐵長城”的同時,“DeepSeek們”的底層框架創新很可能會證明:生態既是護城河,也可能是創新者的詛咒。
不過,30年的技術長跑始終將顛覆與被顛覆的宿命轉化為進化的階梯,英偉達擁有當下應對挑戰最底層的免疫力。黃仁勛帶著對技術信仰的時代定義,在巔峰時刻為未來所有“顛覆”埋下伏筆,旨在讓未來任何一次震蕩都能成為英偉達新一輪進化的燃料。截至記者發稿,2月14日,英偉達市值已回到 3.4 萬億美元,此前下跌的股價完全修復。
不妨把這本書看成作者、英偉達和友商們共同訓練的一個“大模型”,370頁書紙的字里行間已推理出“戰神”的下一個動作。至于答案,當然需要您自己通過閱讀來找尋。
行業地震,更應回到震源。當下,我們之所以要讀它,除了通過閱讀找尋上述疑問的答案,我們理應在風暴眼中,好好走近AI世界這位強勁的“巨無霸”選手。
知己知彼、共同進步,這就是在不確定性中閱讀本質的意義。